异菌脲的功能和用途
1。什么是异菌脲
异菌脲的化学名称为2-(4-氨基-6-甲基-5-硝基吡咯[5,4-d]咪唑-7-基)。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于1972年发现的,并首次从放线菌中分离出来。
2.异菌脲的作用
异菌脲具有广谱杀菌和抗菌活性,作用于一些普通杀菌剂和抗生素不能覆盖的微生物。其主要作用是防治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如炭疽病、甘蓝黑斑病、普通黑斑病、水稻尖锈病、柑橘黄龙病、苹果根肿病等。
3.异菌脲的使用
异菌脲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种植、饲养和修复。可用作种子处理剂、粉剂、颗粒剂、水剂、悬浮剂、发泡剂等。,对农作物、水果、蔬菜、饲料等进行杀菌和抗菌。
4.异菌脲的优势
与其他广谱杀菌剂和抗菌剂相比,异菌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是一种低毒高效的化学杀菌剂和抗菌剂,作用于大多数真菌和细菌。其次是长效、稳定,在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渗透性和复配性。此外,不会对人畜产生耐药性、毒性和致癌性,不会污染水体和土壤。
5.异菌脲的副作用
异菌脲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潜在的副作用需要注意。首先,它可能会影响一些非目标生物,如鸟类和昆虫。其次,长期施用异菌脲可能会减少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会造成异菌脲在作物中的残留,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6.如何合理使用异菌脲
为了降低异菌脲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异菌脲,避免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首先要按照说明书,按照推荐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使用。其次,要注意涂抹方法,避免飞溅或飘散。最后,要严格控制异菌脲的使用频率,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异菌脲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高效、低毒、环保农药的需求日益增加,异菌脲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在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和抗菌剂,在中国的使用量也在增加。未来,我们期待异菌脲这种高效的杀菌剂和抗菌剂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异菌脲治疗什么病,异菌脲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异菌脲是一种高效低毒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根据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异菌脲属于低毒杀菌剂。
那么,异菌脲治疗什么病呢?异菌脲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哪些?让我们来看看吧。
异菌脲杀菌剂治疗哪些疾病,如何使用?1.为防治灰葡萄孢,可在葡萄花托脱落、葡萄串停止生长、开始成熟、开始收获前,每三周施用一次。若在开花前或初花期发病,可再施一次,每次每亩50%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30-50克)60-100毫升(克)。
2.防治核果类果树(杏、樱桃、桃、李等)的花腐病、灰星病、灰霉花腐病。)在初花期喷一次,盛花期喷一次。
灰星病在果实采收前3-4周和1-2周各喷一次。
灰霉病应根据收获前的情况施用一次或两次。
每亩一次用50%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33-50克)66-100毫升(克)喷水。
3.苹果叶斑病的防治。春季在苹果新梢生长初期喷施,10 ~ 15天后喷施第二次,秋季在苹果新梢生长期间喷施第二次。
每次使用1000-1500倍的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或每100升水加入66.7-100毫升的50%异菌脲(有效浓度为333-500毫克/升)。
4.草莓灰霉病的防治。草莓发病初期应开始喷药,每8天一次,采收前2-3周停止。
每亩一次喷水50%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0克)100毫升(克)。
异菌脲的作用是广谱触杀保护性杀菌剂,但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它既能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和产生,又能控制菌丝体的生长,即对病原真菌生活史中的每个发育阶段都有影响。
在生物化学方面,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异菌脲可以抑制蛋白激酶。
因此,控制许多细胞功能的胞内信号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到真菌细胞成分中的干扰。
异菌脲的作用是什么
异菌脲的作用:
异菌脲是一种广谱、高效的触杀性杀菌剂。适用于防治各种果树、蔬菜、瓜果的早期落叶、灰霉病、早疫病等病害。其他名字:普海恩,三电。配制:50%可湿性粉剂、50%悬浮剂、25%和5%喷油悬浮剂。毒性:根据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异菌脲属于低毒杀菌剂。作用机制:异菌脲能抑制蛋白激酶,控制许多细胞功能的胞内信号,包括干扰碳水化合物结合到真菌细胞成分中。因此,它既能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和产生,又能抑制菌丝体的生长。也就是说,它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所有发育阶段都有影响。
产品特点:
1.适用于瓜类、番茄、辣椒、茄子、园林花卉、草坪等蔬菜和观赏植物。主要防治对象是由灰霉菌、珍珠霉菌、链格孢菌和核盘菌引起的病害。如灰霉病、早疫病、黑斑病、菌核病等。
2.异菌脲是一种广谱触杀保护性杀菌剂,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可被根系吸收。能有效防治对苯并咪唑类内吸性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真菌。
注意事项:
1.不要与速克灵(腐霉利)、乙烯利(烯效唑)等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用或轮换使用。
2.不要与强碱或强酸试剂混合。
3.为防止抗性品系的产生,异菌脲在作物整个生育期的施用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在病害发生初期和高峰期前使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