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的起因与由来,淞沪会战的起因与由来

1937年8月12日的凌晨,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前指,已经在上海郊县南翔开设完必,所部第87师推进到杨树浦、第88师进抵闸北、配属的重炮团也在江湾以南占领了阵地,一切进攻准备就绪,只待张司令一声令下,就开始狠揍日本海军陆战队了,一举赶下黄埔江喂王八。

淞沪会战的起因与由来,蒋介石为何对列强国际干预抱那么大希望?

1937年8月12日的凌晨,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前指,已经在上海郊县南翔开设完必,所部第87师推进到杨树浦、第88师进抵闸北、配属的重炮团也在江湾以南占领了阵地,一切进攻准备就绪,只待张司令一声令下,就开始狠揍日本海军陆战队了,一举赶下黄埔江喂王八。

张治中刚想挥手发号施令,突接南京电话:停止进攻!这一下差点把中央军校教育长的腰给闪了。

原来,上海战事一触即发之际,在沪各国领事团早已经闻出味来了,他们通过南京外交部向老蒋提出:可否将上海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然后由领事团与日本方面进行外交斡旋。老蒋一直希望西方列强能够遏止日本的侵略野心,当然特别重视领事团的意见,于是需要商量,于是急令张治中停手。

次日两军的搜索队在八字桥接火,淞沪会战已经事实上爆发,但是张治中后来回忆说,直到8月14日下午3时才发起全面进攻,之前都属于“步哨接触”,一直在等待南京方面的最后命令。这次拖延,不仅有损士气,也让日本海军陆战队从容部署防务,更要命的是,东京陆海军方面已经达成一致,陆军增援部队开始登船了。

重新接到准许进攻的命令后,中国军队大约从8月14日黄昏起,在重炮的火力支援下,前线各师奋勇攻击,到日落时分各处多有进展,然而张治中又接到了南京急电:密,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张治中差点吐出一口老血:大军作战,当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者竭的道理,岂可进攻决心一变再变?

可是没有办法,委员长的命令必须得服从,在整个淞沪会战前期,张治中先后三次接到了暂停进攻的命令,坐实戎机。其中的原因,当然是老蒋幻想列强能够进行干预,迫使日本人知难而退,其后果是日军有时间不断增援,而中国军队丧失了将驻沪鬼子一举荡平的机会。

即便是到了1937年10月初,整个战场形势已经趋于不利,白崇禧、陈诚、张发奎等人均建议撤出淞沪战场,主力后撤至太湖两侧的“国防工事”继续抗敌,老蒋本来也是同意的了。结果又因为“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命令几十万大军勉为其难再撑一段时间,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证明上海还在中国军队手中。

前线部队本已伤亡惨重粮弹两缺,完全属于硬撑,接到撤退命令后开始整队执行,结果是朝令夕改,又得重新部署防务,一来二去,终于被日寇第十军在侧后金山卫登陆成功。在腹背受敌有全军覆灭危险的局面之下,老蒋又不得不匆忙下达了总退却令,于是毫无准备的撤退演变成为一场“大溃退”。

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伤亡近30万人,其中有接近一半是在溃退中造成的,主要是组织不力、掩护不力、遭到空袭和日军的疯狂追击。因此,老蒋对于前期不能迅速制敌(日本海军陆战队),以及撤退中的巨大混乱和损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病根,就是不切实际地希望西方列强的“调停”。

那么老蒋为什么如此痴迷列强“调停”呢?其实就是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曾经留学日本和在日军实习的经历,使老蒋对中日军力的差距心知肚明,多少有点“恐日症”;其二是从1931年到1937年之间,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确实对日本的侵略有过一定程度上的干预,老蒋认为之前有“成功案例”。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先说第一点,老蒋早年曾经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还在日本军队中当了小半年的入伍生,对日本的军队战力和军事实力,是有一定认识的。在他看来,并没有做好全面战争准备的中国,如果跟日本帝国主义硬拼,那么他的军事老本可能会打得精光,其统治基础也将丧失,非万不得已绝不能跟日本死磕。

这种心态其实跟张学良差不许多,总之无论新旧军阀,都把军队视作命根子,一旦打光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因为若是全面抗日,则中央军必然是作战主力,其惨重的损失是老蒋不愿意看到的,从抗日战争进程来看,老蒋的预判也不算完全错误:八年全面抗战,中国军民的人员物资损失,堪称天文数字。

但是老蒋的战略眼光还是不足,首先是日本侵华的野心,到1937年绝不是几个欧美国家吓唬吓唬就可以挫败的,其次是他不懂全民族抗战和长期抗战的必胜结局,最后是缺乏自信,被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给唬住了。

第二点则是所谓“成功经验”,从帝国主义的本性来说,西方列强当然不愿意日本独吞在华利益,如果日本全面侵占中国,则它们的利益肯定大受影响,所以在“情况允许”的局面下,确实会对日本进行遏制。注意两点啊,一是“情况允许”,那就是不能伤及自己,二是“利益均沾”的思想作祟,而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向“国联”控诉,国联组织了一个什么“李顿调查团”去东北实地考察,尽管日本人连哄带骗,企图蒙混过关,但是武装侵略东北的罪行还是暴露无遗,最终日本人恼羞成怒干脆退出了国联,属于自绝于国际社会。

有读者可能会问,这也没什么鸟用啊?其实还是有点作用的,关东军最终没有敢公开宣布吞并东三省,而是推出一个傀儡政权伪满,主要还是顾忌国际社会的舆论,不得不挂羊头卖狗肉。总之当时的东北,既不是老蒋的势力范围,也没有多少西方利益,所以最后草草收场。

1932年爆发“淞沪抗战”,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联手,打得日军三易主帅伤亡惨重,但是老蒋不愿意继续投入老本,所以仍把希望寄托在西方的调停之上,因为各国在上海利益较大。是年2月下旬,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出面警告日本,重申《九国公约》必须维护,使日本不得不有所顾忌。

在日本的不断增兵下,淞沪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已处劣势,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3月2日史汀生直接召见日驻美大使出渊,指责日本继续扩大军事行动的做法,其他西方国家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军鉴于转移东北注意力的目的已经达到,发表了停战声明,于是国联决议在英国领馆举行停战谈判,最后签署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

但是上海的主权毕竟保住了,也没有引发中日全面战争,所以老蒋自以为得计。

1933年长城抗战,25万中央军、东北军和西北军尽力打了,还是不敌8万关东军,山海关和若干长城隘口最终失守。期间虽然进行了谈判接触,但是到了4月下旬,日军已经对谈判没有兴趣,而是打算增兵占领整个冀东地区。老蒋又向西方列强寻求支持,希望国联出面干预。英、美、法认为华北毕竟不是日本的“传统”势力范围,遂出面调停。

不仅仅是外交调停,当时在秦皇岛等港口的英、美海军,还以保护侨民为理由,作出了武装登陆的姿态,迫使日本有所顾忌。最终,尽管日军兵锋已接近平津,却终于没有侵占平津,而是与国民政府签定了《塘沽停战协定》,协定是屈辱的,但是老蒋还是保住了面子:华北未被日军侵占。

正是因为有三次比较成功的“案例”,使老蒋对西方列强的干预和调停,有着某种盲目的相信,所以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仍然抱有同样的幻想。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国际局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希特勒德国完成崛起,在欧洲虎视眈眈,使美英法等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实力,投放到欧洲大陆,不愿意再分心对付日本了。

于是日本人无所顾忌地扩大侵略战争规模,全面抗战正式开始。血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国家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靠天靠地靠人不如靠自己,在这方面,老蒋已经用错误的选择,给我们现身说法了。

(作死的韩复榘)

淞沪会战的起因与由来

淞沪会战是正面战场吗?

淞沪会战是国军组织的正面战场。

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战役最终以日军占领上海而结束,淞沪会战虽然战败,但它打破了日军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赢得了后方转移的时间,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淞沪会战名词解释?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1932年淞沪会战是怎么回事?

1932年的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它指的是1932年1月28日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在上海策划的一起事变,最后引起了中日双方参战的局面。

淞沪会战的主谋是谁?

淞沪会战主谋是日本,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

该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的全面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毙伤敌4万余人,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计划。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首次主力会战,也是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为迁出上海等地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争取了时间,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要作用。[1]

淞沪会战的起因与由来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