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16种病害 葡萄各种病害图解 识别

葡萄的主要病害及预防有哪些

葡萄的主要病害及预防如下:

1.葡萄炭疽病的预防措施

:彻底清除病穗、病藤、病叶,减少菌源。在长江以南地区,花凋谢后可以立即套袋。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整改学校,扎藤摘芯,给架面通风。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控制氮肥用量。

2.葡萄白腐病

防治措施:彻底清除病枝、病穗、病叶。及时修剪,抬高承重部分,及时除草,注意排水。对于徒劳生长的植物,禁止在开花前施氮肥。

3.葡萄霜霉病

防治措施:清除落叶、掩埋病枝或焚烧。适时取芯、修剪、排水除草,增施磷钾肥。应在疾病早期开始喷洒。在北方,一般从6月上半月开始,每隔15天喷一次。

葡萄的营养:

葡萄与大部分农作物相似,其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约有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硼、钼、氯、钴等。

除氮外,其余大部分元素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比例为:新鲜作物组织的94% ~ 99.5%由空气和水中的碳、氢、氧组成,只有0.5% ~ 6%来自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以上内容是指:

百度百科-葡萄

葡萄的病虫害有哪些?葡萄黑痘病

危害葡萄的主要病害。葡萄病害在接近成熟的浆果着色后期最为严重,故称晚腐病。

3.葡萄白腐病

这种病主要损害成熟组织,是生长后期应该发生的疾病。穗部受损最重,有时新芽和新叶也会受损。

4.葡萄霜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花蕾和幼果的嫩部。葡萄适宜在生长后期发病,一般在6-7月份开始发病,9月份达到高峰。

5.葡萄白粉病

病菌主要侵害叶片、新梢、果穗等绿色部位,成熟器官不发病。叶片表面开始产生粉状白灰,病情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色粉末,使叶片卷曲、枯萎、脱落。

6.葡萄褐斑病

只危害叶片,主要在中下部叶片,病斑分大小褐斑。1.褐斑病斑呈圆形或无定形,中间为褐色或暗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直径约4-8毫米..

葡萄的16种病害 葡萄各种病害图解 识别

葡萄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葡萄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①葡萄黑痘。主要危害葡萄的青嫩部分。嫩梢、叶柄、卷须受损时,有深色的长方形病斑,病斑严重时,连在一起,干枯。水果上色后不会受到伤害。此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南方多雨的地方易发。防治方法:及时剪去病枝、病叶、病果,冬季修剪时剪去病枝焚烧或掩埋,减少病源;发芽前芽膨大时喷洒5度石硫合剂;生长期(开花前和开花后各一次)按1公斤硫酸铜、0.5公斤生石灰和80-100公斤水的比例喷洒波尔多液。

(2)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主要特征是病部表面均匀长出灰色、霜状霉菌层。多雨、多雾、露天最适合发病。防治方法:雨季防治,7月起喷洒200倍波尔多液2-3次。

(3)葡萄炭疽病。主要对水果有害。一般7月中旬果实含糖量上升到成熟期,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期。防治方法:及时剪去病枝,消除病源;6月中旬以后,每半个月喷600-800次除菌专用液。

(4)葡萄白粉病。伤害葡萄所有绿色部分,如果实、叶片、新芽等。,并在患病部位表面形成灰白色的调色剂层。炎热闷热的天气容易发病,粗放的管理和封闭的货架也会促进病毒的发展。防治方法:加强管理,笼面通风透明;将剪下的病枝叶倒出来;发芽前喷施5度石硫合剂,5月中旬喷施0.2-0.3度石硫合剂一次。(5)葡萄水缸病。又称葡萄粉颗粒,是一种因水果过多,营养不足而引起的生理性疾病。此病常发生在果穗顶端。病情较轻时,病果含糖量低,酸度高,果肉组织变软。严重时果实变淡,变甜变香,果肉变稀,继而皱缩。防治方法:通过适当留枝、疏穗或掐穗尖来调节果实产量;加强施肥,增加树木营养,适量施用钾肥,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2.葡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1)葡萄叶蝉又称葡萄两点浮尘,头上有两个明显的圆形黑点。成虫长3.5毫米,全身黄白色,幼虫长约2毫米。整个葡萄生长期都可受到伤害,受害叶片上出现许多小白点,严重时叶片发白,导致叶片提早脱落。喷洒50%敌敌畏或90%敌百虫或40%乐果800-1000次有效。

(2)葡萄蛛。防治方法:冬季剥树枝,喷老皮,焚烧,消灭越冬成虫;发芽期3度,生长期0.2-0.3度喷石硫合剂。

(3)介壳虫又称介壳虫,可喷洒50%敌敌畏1000倍。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是防治葡萄病虫害的常用药,不能混用。喷洒石硫合剂后,应在10-15天后喷洒波尔多液,然后在喷洒波尔多液后再喷洒石硫合剂。

葡萄病害

其中,重要的有葡萄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和炭疽病,比较重要的有褐斑病、枯萎病、白粉病、锈病、病毒病和线虫病。

褐斑病

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常见,危害严重,尤其是多雨年份。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黄褐色,边缘黑褐色,有时有轮纹。患病部位覆盖黑褐色的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叶脱落,严重削弱了树体。病原体是褐丝孢菌、真菌和丝孢菌。管理粗放,有机肥不足,葡萄园弱病重,发病高峰在秋季。病害防治要秋后彻底清园,焚烧落叶,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及时喷洒波尔多液、敌敌畏、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

枯萎

它也被称为卷须切割病。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北、东北地区,多发生于近地表的老藤基部。患病部位纵向开裂,木质部变为紫褐色。患病的葡萄藤生长弱,叶子小。病重的葡萄藤通常在春天新芽出现后死去。病原为葡萄隐孢子虫,属于子囊菌纲和子囊菌纲。中国没找到。无性状态为葡萄梭状球菌红色,属于球菌目。在中国也危害山楂。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树枝和藤蔓的皮层中越冬。次年葡萄发芽后,分生孢子在潮湿天气下初侵染,经风雨传播,主伤口侵入,潜伏期长,再侵染少。病害防治时,应剪除病残和枯死的树枝和藤蔓,集中焚烧;发芽前喷施石硫合剂和五氯酚钠的混合溶液,生长期喷施杀菌丹、克百威丹等杀菌剂。

白粉病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和陕西等主产区,个别年份发生较频繁。葡萄地面以上的绿色组织均可受损,患病部位表面布满白色粉末,尤其是病叶的病尖上。严重时叶片萎缩、枯萎、脱落,果穗严重病变,果实表面布满白色粉末,尤其是幼果,部分品种在果实后期开裂。病原体是钩环孢霉(schw。)毛刺。属于子囊菌和白粉病。见于新疆,多为无性繁殖。菌丝在芽鳞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侵染附近的新芽和新叶。少雨干旱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病害防治可喷洒三唑酮、硫磺粉、灭蚁灵或其他含硫杀菌剂,一般在发芽前后和开花至幼果期间使用。

局部发生,尤其在我国台湾省、广东、云南、江苏等地,影响下一步葡萄生产。病叶上出现亮黄色粉状疱斑(病原为夏孢子堆和夏孢子),严重时疱斑上覆盖病叶,导致树体早衰。病原菌为葡萄层锈病。Etsyd。),属于担子菌目。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种植在温带地区的葡萄种群,如Vitis lalrusca、Vitis vinifera和Vitis vinifera,更容易感染疾病,而种植在热带地区的葡萄种群,如V.coreacea、V.simpsoni和V.tiliaebolia,则接近免疫。Mainland China一般发生在秋季,台湾省发生在6月至次年1月,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发病最严重。喷洒曲安奈德和曲安奈德可以控制病害,波尔多液和戴森杀菌剂也有较好的效果。

病毒病

扇叶病较为常见,症状有三类:病叶变形、基部凹口角度扇形扩大、不对称、镶边、变黄。病原为葡萄扇叶病毒(GFLV),传播媒介为Xiphinema index。曲叶病较为常见,症状多出现在生长后期,叶片变红或淡绿色,卷叶。病原为葡萄卷叶病毒(GLRV),有四种不同粒径的血清型,病毒载体为平球菌属。黄化矮缩病在中国台湾省有分布,其他国家未见报道。患病植物变矮、变黄、不结果或严重减产,病原体是番茄斑萎病毒(TSWV)。病毒载体是蓟马。茎痘分布于中国辽宁,根颈木质部出现凹坑或沟纹。大多数发生在有砧木的葡萄植株中。血栓分布在辽宁、河北、河南。病株新芽膨大,根颈皮层软肿,植株躺在地上无法向上生长。后两种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不明。前者可以被沙葡萄圣乔治探测到,后者可以被LN-33探测到。以上五种病毒都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播。在新开发地区选择无病毒母株育苗或对感染苗进行脱毒是有效的防治措施。青霉属。青霉属。毛可思普。毛霉属。Rhizopusspp。根腐病粉红单端孢霉病害灰霉病菌核病灰霉病果实根癌农杆菌冠瘿病。蜜蜂根腐病蜡蚧轮枝菌紫羽病白羽病刺蛾白绢病胡瓜茎基或根镰孢菌枝褐心病菌核病菌核。病枝、瘿螨感病、葡萄顶孢叶斑病、爪哇稻叶斑病、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斑病、小麦白粉病叶斑病或主要危害叶斑病。叶、藤、枝和果实的病原性疾病名称

葡萄的其他常见病害

线虫病

主要有两种:根结线虫病和斑线虫病,两者均导致地上部分生长乏力,叶片淡黄色,产量降低。根结线虫的病原是南方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斑点线虫的病原是根结线虫。都属于虎杖目(见花生根结线虫病)。病害防治,主要用杀线虫剂二氯丙烷或溴甲烷处理土壤。

葡萄贮藏病害有1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灰霉病(& amp;弱寄生真菌,如七叶树青霉、青霉。和根霉菌属物种。引起烂果,尤其是灰霉病,影响最大(见草莓病害)。各种机械伤是病原菌侵染的前提,贮藏温度和湿度不当是采后腐烂的诱因。病害防治:可用仲丁胺熏蒸,低温通风储存,或用泰克、多菌灵浸渍。

葡萄的其他常见病害如上表所示。

葡萄黑痘病

葡萄炭疽病: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疾病,损害葡萄绿色和嫩的部分,如花头、果穗、叶子、新芽和卷须。中国在1899年首次被记录。

分布和损坏

常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山西等葡萄主产区,尤其是多雨潮湿地区,如江淮流域、华南地区。在北方和西北多雨的年份,易感品种也病重。葡萄受损会降低产量和质量,并削弱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幼叶感病,有小而圆的斑点,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多个病灶愈合、干涸、脱落形成穿孔。有时沿叶脉发生,使叶片变形或死亡,特别是在新梢顶端。新梢易感病,病斑圆形或多角形,紫褐色,周围形成胼胝,病斑开裂,遇强风易折断。叶柄、穗轴和果柄上的症状与新梢上的症状相似。花果穗在着色前易感病,如穗轴病轴以下的果粒死亡。果实上的病斑呈圆形,边缘黑褐色至黑色,中心由最初的紫色变为灰色,光滑,略凹。后期会导致裂果。所有患病部位都产生黑色颗粒,这就是病原体的aculvul。

病因学

病原菌为痂囊腔菌,子囊菌,水龙骨科,无性型为葡萄炭疽菌,属于半翅目和尾孢属。无柄类为黑色,具圆柱形造孢细胞,短而致密。分生孢子顶生,椭圆形,透明,单孢子,具粘性细胞壁和1-2个反光油球。秋季,无菌毛形成停止,新梢病斑边缘形成菌丝,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结构。春天,菌丝萌发形成分生孢子梗、造孢细胞和顶生分生孢子。子囊菌镶嵌在子座的梨形子囊腔中,包含8个棕色至暗棕色的3隔子囊孢子,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欧亚葡萄易感病害,欧美杂交种和美洲葡萄抗病。早生玫瑰香味、无核白、龙眼、火红无核、红宝石无核、紫色无核、意大利、葡萄园女王、博尔加尔等严重病害;玫瑰香、小红玫瑰、新玫瑰、佳丽酒、细玫瑰香、法国兰花、吉姆莎等中度感病;纽约玫瑰香、红瑞宝、黑奥林、龙宝、巨峰、先锋、红富士抗病。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感染过程和疾病周期

春季,新梢上的越冬菌丝在2℃以上潮湿24小时以上,形成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到葡萄绿色嫩组织上。分生孢子能在2 ~ 32℃萌发和侵染。潜伏期在2℃为13天,在32℃为4天,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4 ~ 26℃。在葡萄园地面越冬的病果形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并引起初侵染。

疾病控制

在华南和江淮流域多雨地区,植物生长初期不宜种植感病品种,此时常潮湿多雨,宜选择纽约玫瑰花蕾等抗病、早熟、高产、易栽培的优良品种;在重疫区越冬期间喷洒二硝基磷酸钠、二硝基酚或五氯酚钠加硫磺混合物、多菌灵、百菌清或多菌灵等根除剂,减少越冬菌量和初侵染源;生长期喷施波尔多液,配制波尔多液时注意不要使用过量石灰,以免焦叶,关键喷施时期在开花前和开花后;葡萄采收剪枝后,彻底清洗,减少越冬菌量;新建果园使用的苗木或插条应严格检查,剔除病苗,用五氯酚钠和硫磺混合物的混合溶液对苗木进行消毒。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葡萄叶片、幼果穗和嫩枝的真菌性疾病受到葡萄霜霉病的损害。该病原体于1834年在美国的野生葡萄中发现后,于1848年首次被描述。中通最早记录于1899年。

分布和损坏

除高温干旱地区外,世界所有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在除新疆以外的葡萄产区,尤其是江淮流域。造成病叶过早脱落或大面积枯斑,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以后的年产量;枝条生长不饱满,易受冻害,越冬芽死亡;减少葡萄果实中糖的积累。

病原菌侵染幼叶,起初出现淡黄色病斑,油浸状,对光半透明,边缘不明显。由于静脉限制,一些病变呈多边形。叶背面相应部位出现白色霜霉病层(病原菌孢子囊和孢子囊)。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导致焦叶提早脱落。果实受损表面有一层白色霜霉病层,抑制其生长,呈深色僵硬,失去经济价值。嫩尖受病变肥大影响,表面有白色霉菌,影响生长。卷须叶柄受损浸泡在水中,然后变成黄绿色至褐色。

病因学

病原体是葡萄霜霉病菌(Berk。等柯蒂斯)贝尔。et de Toni,属于卵菌纲和霜霉属。菌丝体在宿主细胞间传播,并延伸到叶肉细胞中,具有球形吸器以吸收营养。孢子囊群从叶背面的气孔伸出,成簇,无色,单轴分枝,近直角;孢子囊呈卵圆形,无色,大多数双鞭毛游动孢子在萌发时产生。后期叶组织中产生圆形、褐色和厚壁的卵孢子。梨形孢子囊是在萌发时产生的,与孢子囊相同。葡萄的钙含量与抗病性有关;如果细胞液中钙钾比例大,就会抗病,比如老叶抗病能力强,幼叶易感病;感病品种叶片气孔密集而大,抗病品种叶片气孔稀疏而小,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质。气孔的密度和结构与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有关。我国还没有发现对葡萄霜霉病免疫的品种,只有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其中兰5号、珍3号、柳8号、柳9号、商23号和白35-1号抗病性较强。野生山葡萄感染严重。

增加土壤、空气和寄主表面湿度的因素,白天没有阳光直射和黑暗的环境,如降雨、雾和阴天,都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其中降雨是引起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感染过程和疾病周期

病菌主要在落叶中越冬。在气候温暖的地区,菌丝可在未脱落的芽或叶中越冬。卵孢子在潮湿的土壤表面存活最好。当温度达到11℃时,卵孢子在水中萌发,并通过飞溅的雨滴传播游动孢子。孢子囊群和孢子囊只能通过病组织的气孔形成,同时需要95% ~ 100%的相对湿度和至少4小时的黑暗条件。游动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8 ~ 22℃。孢子囊不能长期存活,只能在生长期传播疾病。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 ~ 25℃,随风落到叶面,在自由水中萌发时释放游动孢子。感染通常发生在清晨。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大概需要4天。叶片的成熟度、品种、温度和湿度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疾病控制

化学防治是主要方法。有效药剂为瑞香-锰锌、喷雾或灌根,但长期反复使用细菌易产生抗药性,适宜与石灰半定量波尔多液等其他保护剂交替使用。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

陈子文

导致葡萄果实接近成熟时腐烂的真菌疾病。也被称为晚期腐烂。

分布和损坏

我国葡萄栽培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老黄河常见,各省市受损严重。虽然在新疆有报道,但很少发生。

病原菌侵染枝藤、嫩芽、卷须、叶片、果穗等绿色部位,果粒受损严重,但其它部位侵染后一般不表现症状。果实颗粒可在幼果期感染,直到着色或接近成熟时才会出现症状。初期果实表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边缘被水浸泡。病斑圆形凹陷,凹陷处果皮易裂,呈轮纹排列的小黑点(病原菌acervulus)。在潮湿条件下,大量分生孢子聚集成橙红色粘液质粒。有些品种,如玫瑰香,在绿色果皮上先出现深褐色的放射状珠柄,然后扩展成褐色的圆形凹斑,再出现症状。当果实表面只有一个病斑时,不能导致整个果实腐烂,当果粒上有多个病斑时,整个果实就会腐烂。病果脱落或失水收缩成黑色硬果留在果穗上。果梗或果穗轴感病时出现暗褐色、长方形或纺锤形病斑,下部果粒萎缩脱落。多雨年份,感病品种无完整穗,损失严重。

病因学

该病原体是Glomerella cingulat a (stone。)Spauld et schrenk,属于子囊菌纲,球菌纲。无性状态为胶孢炭疽菌、半翅目和尾孢属(见胶孢炭疽菌)。

品种与病害有明显的关系。一般薄皮品种会发病,早熟品种避免发病,晚熟品种发病。吉美莎、吉美雅特、无核白、牛奶、纪信、亚历山大、包尔嘎、葡萄园女王、黑汉、玫瑰香、龙眼、巨峰都是感病品种,如赛菲尔2007、赛菲尔2003、刺葡萄。果园排水不畅、架低、藤密、通风透光差,有利于病害发生。

感染过程和疾病周期

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叶片、卷须、卷须等绿色组织在被侵染后当年不表现症状。8-9月抽出的未成熟次生枝可严重感染,秋季修剪时多数被剪掉,少数埋在地下越冬,留下病枝、卷须、落叶和包裹在支架周围的铅。潜伏在一年生藤本上的越冬病菌在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初次侵染后,随着藤本的生长和增厚,分生孢子随皮层脱落。当年在新藤上形成新的越冬场所,新老越冬场所在藤上交替出现。二年生和多年生藤本植物皮层脱落后,不再携带细菌。

果实坐果后,感染至成熟或着色后出现症状。潜伏期在40天以上,一般20天左右。果实临近成熟或着色后感染,潜伏期只有2-4天。果粒含酸量高,含糖量低,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反之亦然,所以果实只有在接近成熟时才进入发病高峰期。

疾病控制

严格剪去秋梢等未成熟的枝条和弱小的藤蔓,彻底清除掉落的残渣;生长期加强管理,及时摘心、扎藤、擦辅梢,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做好清沟、除渍、除草工作。重病葡萄园落花后,要喷洒化学药剂,如波尔多液、杆菌肽、百菌清、咪鲜胺、多菌灵、杆菌肽等。套袋保护可以减少喷洒次数。采摘前7-10天,套袋、暴晒可促进着色。根据对病原菌孢子的检测,确定了第一次喷洒的适宜时间。在华北地区6月中下旬,如果日降水量达到15 ~ 30毫米,田间可出现病原菌孢子,随后又陆续下雨,孢子持续形成至7月中旬。当在田间第一次检测到病原体孢子时,开始第一次喷洒。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