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几个地方吃荆芥 为啥出了河南没人吃荆芥

为什么荆芥只有河南人吃

荆芥不仅河南人吃,其他地区的人也吃。荆芥在中国分布广泛。野生于新疆、甘肃、陕西、山西、贵州、云南、四川,人工栽培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为什么只有河南人吃荆芥

但是荆芥有薄荷一样的香味,属于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可能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

日本、阿富汗等地区也有荆芥,一般生长在房屋或灌木丛附近,海拔不到2500米。

荆芥又名荆芥、樟脑,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既可作为调味品,也可作为蔬菜食用。

全国有几个地方吃荆芥 为啥出了河南没人吃荆芥

为什么荆芥只有河南人爱吃

在风味调味蔬菜中,荆芥是很特别的一种,就是全国各地都可以种植,但是好像只有河南人特别喜欢吃?!

荆芥那么活泼,一点都不娇嫩。喜光,非常耐寒,耐瘠薄,不生虫,不用打农药。无论种子还是根茎,田地还是花盆,都可以靠随意播种和切割来生存。如果我能把荆芥养死,我连墙都不扶而是为你服务!

荆芥的特殊香味介于薄荷和生姜之间。看起来像罗勒和薄荷,但并不怪异,而且比香菜、鱼腥草、广藿香、紫苏受欢迎的多。

荆芥可能是最能满足河南人胃口的。荆芥、荆芥面筋汤、荆芥汤面可以放在所有凉菜里,都是荆芥的经典吃法。

哪里有河南人,哪里就有荆芥生长。如果有人的菜地里种了一小块荆芥,就可以推断附近有河南人居住!

卖菜的说只有河南人喜欢吃荆芥。为什么荆芥的流行范围不能离开河南?

也许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他地方的人大多接受不了那种味道?

我奶奶是河南人,是她带大的。我从小也喜欢吃荆芥。家里两个看到我吃荆芥,就会声讨我是公敌,说我吃怪菜。

有人深爱,有人厌恶。也许这就是特立独行的命运吧!

不仅河南人喜欢吃荆芥,阜阳人也喜欢吃。

呵呵,这个有点不严谨。估计外省人也喜欢吃荆芥。可能外国外国洋鬼子也喜欢吃【怡雅】【怡雅】。可能河南人最喜欢吃了吧!

大概是河南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荆芥的生长。我的老农每年都在他的瓜地里种荆芥。晚饭经常煮一锅地瓜粥,让我家老婆子烙几个馒头。我拿把镰刀割了一把荆芥,用水洗干净,把馒头卷起来,吃了两遍也是。每天晚上在包子里卷荆芥,这是我老农的最爱,然后再来两碗地瓜粥,过着小日子的仙女[捂脸][捂脸]

荆芥吃起来清爽可口,清热解暑。荆芥配黄瓜绝对是一道很美的菜,然后我就要了两杯小饮料。酷![呲牙][呲牙]

河南人喜欢喝面。在清汤面里放一点荆芥,然后滴两滴香油,唰唰地喝。嗨!那是一种心碎的感觉!美好又幸福!

所以,如果你来河南,河南人用荆芥招待你,不要说河南人不厚道![笑声][笑声]

因为只有河南气候种植的荆芥最好吃,只有河南人吃,其他地方种植的都没有河南的好吃。不谈味道,外地的人只能吃,所以在外地开餐馆的河南人就把荆芥从老家运到外地,至少在广州的很多河南餐馆是这样。

并不是河南人喜欢。至少我附近的洛阳、郑州、新乡从来不吃。去了外地,直到在周口人开的饭馆里吃了回米面,才知道有这个东西。

我是爱吃荆芥的河南人,但是我每年种的荆芥,已经让南北方的人上瘾好多天了。

谁说湖北人经常吃的,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必须先提荆芥和防风这两种草药,这说明古代的人,发源于黄河的河南省劳动人民,一定知道荆芥的作用,有时会在屋后种上一片荆芥。

与河南省接壤的安徽阜阳和亳州也是如此

荆芥是夏季的一种风味蔬菜,可以凉拌生吃,也可以做汤的调料(和香菜的作用一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标配面汤——西红柿、鸡蛋、醒面、苋菜(糊涂菜)、荆芥一起做一个好吃的面汤。

吃荆芥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是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它最初发表在《乌普本草》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假苏蒿和方蒿。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产,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1,2]。

《本草纲目》中记载,荆芥入厥阴经,分气,作用善祛风、散血、破气滞、消疮毒。.....风病、血病、疮病为主药。本草说:假苏,入血之风药也,故能发汗。.....血瘀入血,辛散,温至行的功能。.....祛风、燥湿、散寒,则祛湿除痹。荆芥,风药辛温,既不能降,也不能收。《本草》

《颜回》也说:荆芥为轻药,亦为祛风清血之药...所有的风毒证都还没有出现,想散的时候,可以用荆芥来清...所有失血综合征都停了,如果要失败,可以用荆芥煎。一般来说,辣香能祛风,苦温能清血,也是血中风的药[2]。

由此可见,荆芥在中医中被视为入血的风药,具有祛邪止肌发汗、炒炭止血的功效。辛,微温,入肝经、肺经,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风疹、溃疡等症开始时便血、崩漏、产后呕血。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荆芥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含量约为1.8%。油中主要成分为d-薄荷酮、外消旋薄荷酮和少量d-柠檬烯,此外还有α-蒎烯和α-蒎烯。此外,荆芥花序还含有荆芥内酯A、B、C、D、E、薯蓣皂苷、橙皮苷、琵琶甲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o-7-D-glucoside)。此外,张莉等人从荆芥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种化合物,分别为二十烷酸、β-谷甾醇、齐墩果酸、熊果酸和胡萝卜素[2,18]。荆芥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荆芥挥发油(0.5ml/kg)经口给药,对大鼠有降温作用。25、50mg/kg灌胃能明显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0.2 ml/kg和0.5ml/kg灌胃能抑制角叉菜胶和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表现出良好的拮抗作用。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也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4.4g/kg汤剂对伤寒副伤寒疫苗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物引起体温升高的家兔有解热作用。14g/kg腹腔注射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痛通透性增加;20g/kg腹腔注射煎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有抑制作用。5g/kg腹腔注射对小鼠热板法有镇痛作用。荆芥的主要镇痛成分为d-薄荷酮,从荆芥中分离出的挥发性成分3-甲基环己酮也具有镇痛作用[3,4,16]。

2出汗效应

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腹腔注射荆芥脂提取物(2,4,8 mg/kg体重)可显著改善大鼠汗腺泡上皮细胞的空泡发生率、数量密度和面密度[19]。

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1止血丁等人比较了荆芥生品和荆芥炭的止血作用。采用Akonob法和毛细管法。家兔灌胃2g/kg,小鼠灌胃5g/kg,测定出血和凝血时间。结果表明,生品不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但能缩短凝血时间30%,而荆芥炭能分别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72.6%和77.7%。说明荆芥炭后具有止血作用。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StE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研究了荆芥及其提取物的量效关系。发现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数剂量与小鼠凝血和出血时间呈显著线性关系[5,6]。

据报道,荆芥炭提取物(StE)在体内的应用对实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体外给药低浓度(:0.625mg/ml)可强烈促进血小板聚集,但浓度高于5.0mg/ml时有抑制作用,且StE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变强。实验性血栓形成结果表明,StE对血栓形成无影响,但高剂量组(84mg/kg)似乎有抑制倾向。实验结果提示,荆芥炭提取物StE对血液系统具有双向作用,即不仅具有很强的止血作用,而且在高剂量下还表现出一定的促进血液循环的趋势。可能与StE能显著提高实验动物的血浆PGE水平有关[7]。

研究表明,荆芥炭提取物StE在体内具有促进凝血和抑制纤溶活性的止血作用。StE能显著缩短实验动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血浆复钙时间(RT),在体内具有抗肝素作用。同时能明显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增强纤溶活性。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血(3P)试验和乙醇凝胶试验(EGT)均为阴性,排除了大剂量StE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性[5]。

3.2对血液粘度的影响。StE乳剂(0.7%,1.4%)给大鼠灌胃5天时,大鼠全血比粘度(高切和低切)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而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无显著变化。StE组动物的红细胞数呈上升趋势,但对血小板数的影响不明显[11]。腹腔注射2.0 mg/kg、4.0 mg/kg、8.0mg/kg荆芥脂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高剂量组还可降低红细胞聚集性[19]。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徐莉等研究发现,荆芥醇提取物5.0mg/kg和10.0mg/kg剂量组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死亡率抑制率达到40%和50%。1.7mg/kg、5.0mg/kg和10.0mg/kg剂量组可明显降低感染H1N1病毒小鼠的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26%、30%和31%。实验证明荆芥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H1N1病毒作用[15]。

研究表明,0.1ml 50%荆芥煎剂/鸡胚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无抑制作用。在1m3的试验箱中,苍术荆芥复方消毒剂以240mg/小时的速度加热蒸发90分钟,可对空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100%。70m3房间内有人时,以上述速度蒸发药液60分钟,可杀灭空气中自然菌的69.73%[12]。

5在平滑肌上

低剂量STE(2.5×10-5~5×10-5g/ml)对离体兔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这种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高剂量StE(>5×10-5 g/ml)有抑制作用,能拮抗BaCl 2引起的肠道痉挛性收缩[10]。在一定浓度(8.0× 10-6 g/ml ~ 1.6× 10-6 g/ml)下,STE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刺激作用,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但达到一定浓度(3.2×10-6 g/ml)时强度不增加。荆芥挥发油能直接舒张豚鼠气管平滑肌,最低有效浓度为1×10-4 g/ml,并能对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两种给药途径(以0.2ml/min的速度喷雾1分钟,吸入2分钟)和灌胃(0.5ml/kg)对豚鼠药物性哮喘(2%乙酰胆碱和0.1%组胺的混合溶液)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小鼠酚红法,灌胃(0.5ml/kg)和腹腔注射(0.25ml/kg)均有祛痰作用。挥发油能抑制致敏豚鼠气管平滑肌释放SRS-A。以正常豚鼠回肠为标本,可见挥发油对SRS-A有直接拮抗作用[8]。

6抗氧化作用

发现从荆芥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和斯马啉酸等11种化合物能抑制大鼠脑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LPO)的产生。能抑制LBL-1的5-LOX和兔血小板的12-LOX的损伤[1]。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孙等研究发现,芥子穗具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从芥穗中分离的薄荷酮、葎草酮、裂殖醇、橄榄内酯、zonepetoside A、D、E、橙皮苷、橙皮苷、香叶醇和毛地黄等具有一定的抗补体作用[1]。

8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家兔腹腔注射0.5ml/kg荆芥挥发油后,活动明显减少,四肢肌肉轻度松弛,表现出镇静作用[8]。200mg/kg的1%StE乳剂对正常小鼠的外观、行为和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10]。

9其他影响

荆芥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荆芥能促进汗腺分泌,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挥发油有局部止痒作用;挥发油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对毛囊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狼牙芥与复方混合或单独使用对皮肤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8,17]。

10毒副作用

荆芥煎剂对小鼠的LD50为39,800±1,161.2 mg/kg,StE兔为2.652±0.286g/kg,小鼠为1.945±0.072g/kg[StE乳剂对小鼠IP LD50的IP LD50 = 1.945±0.207g/kg/kg,po给药的LD50为2.652±0.286g/kg。荆芥挥发油的LD50为1.22±0.31ml/kg。

荆芥在临床应用中常与防风等祛风药合用,主要侧重于治疗感冒、皮肤病、产后血晕等。

综上所述,现代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荆芥的祛风作用和荆芥炭的止血作用,研究结果为荆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但这只是全面阐释荆芥现代内涵的一部分,荆芥在传统记载中是风病、血病、疮病的必药,尤其是其在内风中的治疗和应用。目前尚无详细的研究报道,对其作用机制、有效部位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挥发油是解表药辛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鉴于解表药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比较和机理研究,我们也认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解表药中广泛使用的荆芥主要有效部位的挥发油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过敏、镇静、祛痰等方面),对其临床合理使用和该类植物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河南人有多爱吃荆芥?

说起荆芥,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在河南的朋友肯定很熟悉。每到炎炎夏日,荆芥是河南人餐桌上非常常见的美味。它不仅可以直接油炸,还可以作为调料。因为荆芥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其他地区的人短时间内可能很难接受。河南人之所以喜欢吃荆芥,也和他们的传统习俗有关。

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就像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人都有吃荆芥的传统。在炎热的夏天,河南人的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荆芥,尤其是凉拌食用,不仅香味扑鼻,夏天还能刺激人的食欲。因为很多人到了夏天,长时间的高温很可能会对人的食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候吃点荆芥可以帮助人开胃健脾。

荆芥好像只有河南才有,其他地区可能很难找到。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网购。虽然现在物流很发达,但是荆芥特别难保存,尤其是长期长途运输下,很容易腐烂。正是这个原因,在其他地区很难见到荆芥。但对于河南人来说,这种食物是随手可得的,荆芥很容易就能在田间的角落或者田埂上找到。

虽然荆芥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但是如果你仔细闻的话,你会发现这种香味不仅有柠檬的味道还有一种刺鼻的姜的味道,有很好的去油腻的效果。尤其是人们在烹制美食的时候,可以在面食中加入荆芥,也可以生吃、凉拌,非常美味。荆芥不仅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还可以作为中药饮用,对人体有益。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