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传入中国前用什么御寒 古代没有棉花如何御寒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俗话说,春困秋困,夏睡午觉,冬眠。冬天意味着寂静和荒凉,寒冷来袭时万物都会减少生命活动,当然人也不例外。中国北方冬天非常宜人,不仅有热炕,还有恒温地暖。但是南方的冬天,又湿又冷,脚底总感觉凉凉的。不过南北方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厚厚的棉衣,出门不怕冷。但是在中国古代,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古人是如何御寒的呢?其中一个方法真的很让人惊讶。

在其学术巨著《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初步研究》中,竺可桢首次系统研究了公元前3000年至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气温变化。可见,中国在过去的5000年中经历了四次冷暖变化。公元600年至1000年,为唐宋暖期;1000年到1200年,是宋元时期的寒冷期。

众所周知,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中国最早不种棉花。关于棉花传入中国有记载:宋元间最早传入中国,最早得益于关山、闽光,于是在国外兴建,闽光与海船相通,关山与西域相通。此外,《宋书》中首次出现了棉花一词。以前,绞索旁边只有棉花两个字。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只有木棉来填充枕头和床垫,没有用于编织的棉花。

生活在唐朝的人没有棉衣,只好在原来的衣服上加几层,尽量多裹几层,直到不再觉得冷。与普通人相比,皇家贵族有很多御寒的方法。那时候虽然没有棉花,但是有大雁。皇室可以把那些鸭绒、鹅绒都放进蚕丝被里,不仅暖和,还轻便。

除此之外,皇室还会在屋子里放一口大锅,里面放炭火,没事的时候取暖,这样人们睡觉前就可以填炭了,这样就不会整夜感到冷了。白居易曾在给朋友刘的建议中写道:旧瓶中有一线绿,静炉中有一撮红。外面黄昏有雪的感觉,里面来杯酒怎么样?。古代人不仅在取暖设备上下足了功夫,还喝了酒取暖。此外,他们吃了一些食物来御寒。

除了取暖设备和热食,还有类似东北炕的大型设施。据记载,古代的取暖设施主要有火坑、火墙、壁炉、火炉等。此外,半坡、姜寨等出土遗址中还有一种设施叫灶炕,既能吸收从外面吹进来的氧气帮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天从门里吹进来的冷风。如上所述,喝热酒,吃温热的食物,都是由内而外的措施。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更阴险,那就是吸毒。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服用乌石散。所谓的乌石散最初是由医学圣人张仲景发明的,用于治疗伤寒,但后来,魏玄学学者言和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种祛寒药物。最重要的是,乌石散不仅有驱寒的功效,还是一种精神药物,和鸦片一样容易上瘾。此外,由于乌石散必须混以热酒食用,魏晋名士饮酒甚多。

棉花传入中国前用什么御寒 古代没有棉花如何御寒

棉花何时首次引入中国?古人没有棉花是怎么御寒的?

棉花何时首次引入中国?古人没有棉花是怎么御寒的?在古代,人们只要站直了,就可以不穿衣服御寒。看来古人很蠢。普通大众还是靠衣服御寒,会在室内烤火炉。在棉衣出现之前,主要以亚麻御寒,也有野生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但是,能穿得起裘皮毛衣的都是有点钱生活无忧的人,大部分人只能穿亚麻的。由于亚麻御寒效果不佳且过于厚重,当棉衣出现后,亚麻逐渐被抛弃。

想做棉衣,就得让棉花自然生长。唐朝时,棉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在当时,棉花主要用于观赏花卉,而不是制作衣服。直到宋代才真正把棉花做成棉衣,到了元代才大量种植。所以从明朝开始,老百姓冬天主要用棉衣,但皮衣一直相伴,价格也一直比较贵。古代没有棉花的时候,人们用丝绵御寒。丝绵又称丝绵,是由蚕茧表面的乱丝制成的。古人用这个代替今天的棉花来填衣服御寒。白居易有句诗说:你需要丰富的散文来御寒。

丝绵需要用木槌锤打才能加工成棉絮,所以唐诗中有很多描写砸衣的诗句,比如李白的《一轮明月挂京城》、《万把洗濯槌敲》。当然,用动物皮毛御寒更方便,但当年的动物皮毛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丝绵还是御寒的主力。其实就是麻做衣服,做厚一点或者穿多一点。另外还有各种皮,平民只能穿羊皮和狗皮。个人觉得会有一些动物的羽毛,就像羽绒服一样。另外,孔子弟子闵子骞的鲁花大衣的故事,其实当时还没有棉花。个人认为填充物应该是动物羽毛。但可以看出,芦花似乎被衬过。简而言之,古人无所不用其极。实在不行的话多穿几层也没关系。

在没有棉花之前,古人用什么御寒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用木棉取暖。木棉纤维短而柔软,中空度高,非常适合做防寒用品。羊皮、狐皮等高档动物皮草当然是皇室贵族拿的,老百姓也可以用劣质羊皮或狗皮。

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丝绸和大麻一直被用作服装和布料的原料。大麻不仅用作纺织品的原料,还可以制成麻绳等,而丝绵则是制作被褥、冬装等的原料。只是到了元明时期,棉花才逐渐部分取代丝绸和大麻,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从中国夏朝开始,大约4000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人的服装,前3000年以丝绸和麻为主,后1000年逐渐改为棉布。宋、元、明是棉取代丝、麻的过渡时期。在宋代,棉花和棉织品还是稀世珍宝。自从有了自知之明,丝绵和丝织品就成了稀世珍宝。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人穿什么御寒

自夏商周以来的约4000年间,中国古代人的服装在最初的3000年间以丝绸和亚麻为主,在随后的1000年间逐渐转变为棉布。

所以,在古代,皇室和贵族是不允许穿皮草的?

高档的动物毛皮,比如羊皮、狐皮,当然是皇室贵族拿的,老百姓也可以用劣质羊皮或者狗皮。

此外,《礼记》对帝王将相的服饰也很注重。秋属于淫秽衣服,穿的方式是:内衣——秋——袭,衣服必须盖在外面。外衣和突击服的材质也随着地位和财富的不同而不同,有优劣之分。

我国从夏商周到唐宋的3300年间,除了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中原地区主要种植桑、浙、麻、苎麻。白居易《秦中吟崇福》诗说:厚植桑麻,助民。

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土地的开垦,到处都是绿树成荫的桑树和柘树。这种场景在今天的中国很难想象,更别说恢复了。

丝麻不仅用作纺织品的原料,还可以制成麻绳等,而丝绵则是制作被褥、冬装等的原料。

《崇福》诗中描写,官仓中帛堆积如山,帛如云,官方向民间大量征集帛,即供官员和士兵用作冬衣。

李白的《午夜吴歌》写道,信使第二天就要离开,她被告知,她整夜缝制一件武士服。纤细的手很冷,更不用说剪衣服的冰冷的剪刀了。工作完成了,她把它送到很远的地方,它什么时候能到达勇士停留的城镇??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人急于为丈夫做一件冬衣。

要知道,中国古代所谓的布,一般是指亚麻布。人们用布这个词来形容普通人是因为穷人买不起丝绸,所以只能用亚麻布盖着自己。

杜甫《北伐》诗中说:床前两个小女子,补完发才过膝。图表分解波浪,旧绣曲折,天舞与紫风倒挂短棕。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他家生计艰难,不得不用棕色的短亚麻布补上古老而高贵的绣花丝织品。

陆游《霜风》诗云:十月,霜风在屋边呼啸,不秋不做一铢。另诗《泛舟过金岭赠卖王翁》说:软煮豆米可撑天,厚絮可谈冬。都体现了时尚时能吃饱穿暖的生活水准,都是亚麻材质的丝棉冬装。

杜甫《秋风破草堂歌》云:布衣多年寒如铁,骄子卧裂于内。这是指用丝毛制成的亚麻被子。因为使用多年,已经失去了保暖功能。

在宋徽宗,建立了一个疗养院,类似于今天的疗养院。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在岳夏要穿布衣,冬天要盖被子,也就是被子。101岁的咸通老人冬天送棉被和蚕丝被,夏天送丝绸衬衫,作为特殊待遇。

从秦汉到唐宋的1500年间,丝麻维持着中国几千万,甚至上亿人的生活必需品。那时候当然有光着身子的人,但也有浪费绸缎,用得像沙子的人。两者相互平衡,丝绸由海路和陆路输出,这在古代不发达的国际市场上是有口皆碑的。

中国自给自足,这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很不容易。诚如司马光所言:蚕女养蚕治茧,精于纺纱织布,日积月累,一寸一寸,极其勤奋。

当我们缅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时,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上成千上万不为人知的农民妇女的成就,她们也是古代文明的支柱。

古代中国自然家庭经济和丝麻总产量没有官方统计。纳入官方统计的,只有税收和财政收支。

汉武帝时期曾一度丢失五百万帛,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丝绸制品的巨大产量。

我在宋英宗的时候,主管财政的第三司让蔡襄奏,说一年之内通过征购和征税共征收丝麻织物8745535件。

宋朝沿袭了后周的制度,规定一匹马要交给官府。丝宽2尺5分,重12两,长42尺。按照一首31厘米的曲子音阶,大约相当于113866866米。

宋代的官服面料主要是军队和官员使用的。北宋中期,每年平均在春夏两季分配皇军。六匹丝绸,十二盎司棉花,六匹?丝绸约78米。

南宋时有记载,军士每年发帛4两,相当于52米26米。

因为丝织?丝绸不耐用,必须每年分发。北宋人口最高峰时约1亿。按照1亿人的服装、床上用品、窗帘等物品估算,并考虑到丝绸出口、宽衣盛行、衣料使用不经济等因素,按人均年消费2件计算,预计丝绸和亚麻织物总产量为26.04亿米。

但纺织品不足以包括古代丝绸和亚麻的总产量,其他丝绵之类的也不能不估算。

在宋神宗,政府的两项税收中有一项丝绸羊毛,为5,850,356两。据估计,16两相当于1斤,1约为0.6公斤,相当于219吨。如果1亿人口保守估计,人均年消费丝绵4两,丝绵年产量也必须是1.5万吨。

棉花在中国原名木棉、赤霉菌,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种植。

到元明时期,棉花逐渐部分取代丝绸和大麻,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近年来,著名学者齐侠先生撰文考证宋代棉花种植,指出宋代福建、广西广泛种植木棉,吉贝布的生产并不局限于海南岛。到了南宋,浙江、江南等地的棉花种植已经普及。

本文突破了中国大陆植棉业发展始于元代的旧说。在此基础上,本文补充了一些史料。

早在,据回说,川陕两州奉命罢贡各种精美的丝织品,说,只买丝、绢、绢、绢?、丝绸、丝绸、木棉等。,可以看出淅川有棉花生产。

北宋末辽死后,宋金两国约定每年给金捐银十元。三朝北盟会《北伐实录》卷十六曰:鲁人每次喜南货,所以虽有二万木。

在宋金对峙时期,根据惠食货志38-41记载,钱(周)布、木棉等都是南来北往的重要贸易物资。

叶梦得说,在宋高宗,朝廷看到买木棉、钱布的人成千上万,木棉产于福建路,钱布产于江西路。娄键的《攻辱集》(卷112)和《北游记》(日记)记载,宋使赴晋,如木棉,则是重装到汴京。

明代《永乐大典》(卷5343)和《三阳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东连州寒山书院农田,无官木棉田,税钱四经五百尺。这是一块特殊的棉田,已经纳入了政府的征税范围,折算成了税钱。

正如《元·张颠》卷二十四所引齐夏先生《宋代植棉考证》所言,至少在南宋末年,夏税实际上就开始进口棉布了。种植并不普遍,也不可能纳入政府的税收体系。

随着木棉的普及,自古流传下来的亚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南宋末年的谢维新说:今天世俗世界所谓的制布者,是用木丝或细葛藤、麻苎麻、花等物制成的。

南宋末年,方大炎在一篇鼓励寄北布的文章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记录:寄北布来自海南、泉州,供人们穿着,春天也种植自己的花,但它对南方花的投资更多。福建人靠广东产的棉花织布,再卖回广东路。

方大炎说,一个布,如果南南妇女能纺成纱,就很好织,敢劝妇女织,虽不必养泉,方大炎主张自产自销,不依赖泉州棉布供应。

《董永大典》(卷7890)和《林挺志》记载了福建鹿厅地区的土特产,丝属包括绫和绫。,布,而布有竹、葛、蕉、麻、花、赤霉六种。

赵如晦《春分送五方教端州》:中州近年植棉,春热,秋冷已偏。我担心我的国家和我的身体,所以我在安排上犯了一个错误。敌人偷看淮河汉水,你睡不着。古人悲南迁,今人如神仙。也反映了棉花种植区的北移。

到了宋代,木棉已经成为继丝麻之后的第三种天然纤维作物,但产量仍然很少,所以被视为稀有。

南宋陆游《家》诗说:黎是纯棉。他在诗中说:离开了黎巴嫩的人,都很轻,很温暖。

当时海南岛的黎族妇女擅长织棉布,所以被称为黎布。棉布自然比丝绸暖和,但实际上不如纯棉。

他的另一首诗《天成雪戏》说:赤文七八九。

其实根据人们的穿着经验,棉袍不如丝袍轻便、保暖、舒适。陆游的诗还是印证了一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到了宋代,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木棉自然被制成各种物品。

苏轼《闽中秩人》诗中说:我从南浦带来书籍杂志,吉北戴帽帘。

苏轼《金山梦里行》说:江东甲克木绵秋。

苏辙《宜昌除夕夜思》诗曰:千古漏侵春已有数计,地炉犹抱木棉秋。

张北宋南宋之交与父亲的诗《虞雯疏》:回首风雪围灶之夜,何处可相聚抱柴抱棉?

朱在信中说,剩下的钱是我借的,但我都还了,而且都是买吉卜拉附的。但赤霉菌很早就得到它,它很幸运地过冬了。这应该也是指用棉袍御寒吧。

晋代中期,学者梁忠信写了《江上雪》诗:南国雪未地上,雨满竹楼。在沙河灯城,春天在木棉丘。

上面引用的史料都是指冬天的棉袍。作为北方人,梁中信在为南方雪景作诗时,用了木棉秋这个词,可见棉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荀子是宋代流行的服饰,宋徽宗的《逸周逸游嘉城》记载了济北备子。

苏辙被贬岭南时,他的诗说,我不愿伸长臂猿。

张子诗小习覃成:木棉脚暖,无心。众所周知,棉花被用作被子。

南宋初年郑诗一客作木棉椅坐,为山斋戒:林西汲水落碧青,为染木棉。长针引线呈方形,柔软、温暖、厚实。

还有一首诗,坐在客席木棉上成了长韵四韵:就暖而言,同寒,情深冬苦。不要奇怪杨宛有凉席,大家都是坐凉席的。感觉四君子坐的一样暖,对我有长针。这是木棉做的椅垫。

总之,宋元明时期是棉花取代丝麻的过渡时期。

东汉《说文解字》中没有棉花这个词。

隋代的《广韵》卷二中出现了勉一词,其定义是:勉也是树的名称。

木棉树是一种树,和棉花完全不同。如前所述,宋代的棉花是木棉或赤豆,但也像《铁围山谈》第五卷所说的那样叫木棉。

由于古籍被后人抄刻,或被篡改,木棉、木棉这两个词成为常用词的时限很难确定。

元明时期仍使用木棉一词,如《贾致远合志》卷六、《农桑瑶姬》卷二、《王镇农书》卷三十六,均称木棉。

程廷宣《居诗集》卷二《青浦村夜泊》有“芦苇缝被子暖如棉”之句。

此后,棉花一词逐渐取代了古代的木棉一词。

生活在明朝上半叶的邱浚在《大学补》卷二十二中说,元初,植棉业扩展到陕西。到了中国的朝鲜,其物种遍布全球,南北皆宜,人无论贫富,皆依之。

在西方历史上,棉花曾经挤走羊毛和亚麻。这就是棉花种植需要的劳动力少,价格低的原因。甚至有人认为棉花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因为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这在中国比在西方发生得早。除了同样的原因,棉布比丝绸更耐穿,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邱军说,种棉花的效益比种丝绸重要百倍。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在中国,大麻和棉花的易位可能要晚一些。此后,中国丝绸产量锐减,产地狭窄,再也无法恢复古代的繁荣。

在宋代,棉花和棉织品还是稀世珍宝。从此,丝绵和丝织品成了稀世珍宝。

幸运的是,丝绸这个曾经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衰落了,但并没有失传。它仍然是一种珍贵的材料,远销国内外,享有世界声誉。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