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最好的药是什么
戊唑醇和噻呋酰胺是小麦纹枯病最好的药。
1.戊唑醇
用戊唑醇防治小麦纹枯病不会严重抑制小麦的生长,对小麦的生长没有不利影响。还能在小麦拔节期前后一定程度上缩短小麦基部节间长度,特别适合在长势旺盛或有趋势的麦田大剂量使用。能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2、噻呋酰胺
噻呋酰胺是一种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内吸作用强,持效期长,配伍性好,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噻呋酰胺可用于防治因渍水等原因导致小麦幼苗长势不好的麦田中的纹枯病,可长期防治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简介
近年来,这种疾病已成为中国的常见病。小麦感染立枯丝核菌后,各生育期出现烂芽、病苗死亡、烂茎、植株枯萎、穗白等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世界各地温带小麦种植区的常见病害。一般田间病株发病率为10-30%,重病田发病率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病害造成的枯穗率可能高达20%以上。因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栽培和防病措施为主,以农药种子处理为主,重病田早春喷药为辅。
纹枯病用什么特效药
水稻纹枯病:甲基砷酸锌毒土能有效抑制纹枯病的生长和萌发,发病初期可在水稻植株中下部喷施5%井冈霉素水溶液,根据病情和天气合理用药。玉米纹枯病:发病初期可喷洒1%井冈霉素、50%甲基硫菌灵或50%农利灵。小麦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物有效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上。
1.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化学防治
(1)水稻纹枯病前期发展缓慢,后期迅速上升。一般在早稻分蘖期要加强田间检查。如遇高温高湿天气,发病率达到30%时,应立即治疗。
(2)一般可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0.2公斤左右兑50公斤左右水,根据病情和天气情况连续喷洒3次左右。
(3)晚稻生育期短,从开始到纹枯病暴发的时间在15天左右。所以需要分两次施,拔节孕穗期一次,每周左右喷一次。因为纹枯病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所以要喷洒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有毒土壤的预防
(1)甲基砷酸锌毒土可用于防治,能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和萌发,药效稳定,持效期长。使用后易被水稻根系吸收,渗入叶片,起到保护和防治作用。
(2)一般在水稻插秧后20天左右使用。将20%甲基砷酸锌250克左右与25公斤左右的细土混合均匀撒在田间,具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
(3)根据对比调查统计,有毒土的田间发病率约为10%,无毒土的田间发病率在50%以上。
(4)一般应在孕穗期前使用,不能在孕穗期或生长后期使用,因为该药有杀雄作用。如果在孕穗期前使用,会导致空穗、擦伤,严重者无法抽穗。特别是在高温下氮钾亏缺时,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3.肥料和水管理
(1)适当加强肥水管理,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抗病性。如果氮肥再施或迟施,长时间深水灌溉,容易导致幼苗茎叶变软变淡绿色,严重降低抗病性,增加纹枯病发病率。
(2)必须施足基肥,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基肥用量一般为施肥总量的60%。
(3)氮、磷、钾肥合理搭配的话,氮肥一定不能过量使用。
(4)追肥要早,要适量。一般应按照追肥、中控、追肥的方法进行追肥,氮肥追肥不宜过晚,防止因贪苗造成纹枯病的发生。
4.抢救菌核
(1)水稻纹枯病菌主要在田间越冬。一般冬春后至早稻移栽时,约70%的菌核能萌发。
(2)发病率与菌核落在田间的数量有关。比如去年和上一季发病率高的那块地,菌核掉在水里很轻,随水飘了很久。稻田灌溉后,可将水面菌核捞出,可有效减少初侵染的菌源,降低水稻前期发病率。
(3)垂钓时,先将田面耙平,然后注入适量的水,再用簸箕等工具捞出,从稻田中捞出或深埋,或晒干焚烧。
2.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1.损害和表现
在中国,1966年吉林省首次报道了玉米纹枯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和高产密植技术的推广,玉米纹枯病迅速蔓延发展。
一般发病率为70-100%,造成产量损失10-20%,严重损失约35%。其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个节位的叶鞘和茎,导致茎基腐烂,从而破坏疏通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运输,造成巨大损失。
2.控制方法
(1)首先去除病菌,及时深挖,消除病渣和菌核。发病初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然后在叶鞘等发病部位施药。
(2)可以选择抗病品种或杂交种,如豫糯2号、本玉12号等..采取轮作,合理密植,及时开沟排水,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再结合中耕清除田间杂草。
(3)可以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的0.02%进行拌种,然后堆放48小时左右。发病初期,0.5公斤1%井冈霉素可喷200公斤水,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40%巨菌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50%农灵灵6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4)发病初期也可喷洒移植合剂,详见药物说明书。
三。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1.小麦春季返青后,气温升高容易引起纹枯病,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病害会迅速蔓延,形成发病高峰。春天雨水多,田间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疾病的传播。
2.防治小麦纹枯病最好在小麦拔节期前后和纹枯病初期施药。
3.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物可用于防治小麦纹枯病,一般施药时对温度无特殊要求。
4.也可使用三唑类如三唑、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和苯并唑,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物。一般每亩用10克左右,有效期15天以上。
5.每亩使用43%戊唑醇约30克,相当于纯药每亩约12.9克。用量大,需要在小麦正常生长时施用,一般不影响小麦生长,防治效果好。
6.苗弱时不要加大用量,用药后要特别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强降温或低温天气,防止小麦生长受到抑制。
7.苗弱时,不宜增加农药用量。注意施药后短期内的强降温或低温天气,以免过度抑制小麦生长。
市面上治疗纹枯病的好药有哪些?
可以交替使用井冈霉素、烯唑醇、己唑醇、丙环唑、百菌清、戊唑醇、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来控制纹枯病。
同时建议添加油菜素内酯和微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能力。
由于农药企业的生产工艺、含量、隐藏成分等原因,请到当地经销商处根据病情寻求理想的农药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用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不妨点击采纳。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支持。?
什么药对纹枯病有效
纹枯病可以通过交替使用井冈霉素、烯唑醇、己唑醇、丙环唑、百菌清、戊唑醇、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来控制。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县水稻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病害严重时,叶片提早枯萎,可能导致水稻植株抽穗不正常。即使抽穗,也会增加瘪粒数,降低粒重,引起倒伏或整株死亡。
水稻纹枯病主要危害水稻分蘖期的叶鞘、叶片和叶鞘。最初在水面附近出现深绿色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或云状病斑,故又称云纹病、花脚病柄,叶病斑类似叶鞘。
水稻纹枯病病原体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是一类,属于半翅目和担子菌亚科。菌丝起初无色,成熟时呈淡褐色,粗而分枝,分枝缢缩,与分枝分开,每个细胞有3-23个细胞核,平均4个。
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除细胞壁外,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丰富的颗粒内含物。菌核有小圆孔,即萌发孔,在菌核形成过程中分泌物通过这些孔排出。当菌核发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