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在古代称作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蟋蟀身体的构造与一般昆虫一样,可以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各主要部分。主要有:触角,口器,复眼,脚,翅膀。
触角:长在头的前上方,呈细丝状,是由许多环节所构成。触角的功能如同雷达一般,具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具有感测气温的能力。常常摆动以辨别气流,具有监视天敌的良好功能。
口器:咀嚼式口器,进食时使用一对大颚来切碎食物。
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所集结而成,为视觉的主要器官。
脚:在每一胸节下方的两侧各长着一对脚,因此三个胸节共有三对脚;前两对脚主要用于行走,粗壮发达的后脚则具有优越的跳跃能力。蟋蟀的腿上功夫还有一招,它们的腿和脚上都长有棘刺,当用力踢向猎食者时,这些刺也能造成对方某些程度的伤害。
翅膀:此外,蟋蟀有两对翅膀,前翅为革质,后翅则为透明的膜质。静止时,后翅折叠于前翅之下,末端缩成束状,露出尾端;遭遇危险时,则会配合跳跃飞行,迅速脱离天敌的捕食。此外,翅膀也是蟋蟀主要的发声工具,雄蟋蟀的叫声就是由前翅相互摩擦所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