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辟谣转基因十大谣言 中央一号文件谈转基因

关于转基因的十大谣言有哪些

谣言一: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产品都卖给中国人

美国市场上超过75%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来自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西红柿、木瓜等植物的转基因食品有3000多种和品牌,来自凝乳酶等转基因微生物的食品有5000多种。

神话2:转基因大豆摧毁了阿根廷农业

阿根廷不是一个被转基因毁灭的国家。阿根廷之所以成为全球农产品出口国,是因为转基因技术的使用,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阿根廷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国家之一。2016年,阿根廷仍保持全球第三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3%。全国种植转基因作物2382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187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474万公顷,转基因棉花38万公顷。

误区三:转基因导致广西大学生不育

广西大学生不孕不育与转基因无关。

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理论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的《广西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并未提出精液异常与基因改造有关的观点,而是列举了环境污染、长期在线使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因素。

误区四:转基因老鼠减少,母猪流产2010年9月21日,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陕西、吉林等地区种植“先玉335”玉米,出现老鼠减少、母猪流产等异常现象。科技部和农业部分别组织了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据调查,先玉335不是转基因品种,山西、吉林等地也没有种植转基因玉米。老鼠减少,母猪流产的现象和转基因没有关系,是虚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这篇报道被《新京报》评为2010年十大科学谣言。

误区五:转基因食品影响后代

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一例遗传物质通过食物传播融入人体的案例,说吃转基因食品影响后代完全是危言耸听。

数万年来,人们一直食用植物和动物的食物,这些天然食物也含有各种基因。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是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就像普通食品中所含的一样,所以不可能通过食用转基因食品来改变人的基因特征。事实上,人们常吃的任何一种传统动植物食物,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基因。担心食物中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并遗传给后代,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误区六:目前市场上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品种

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植物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人类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培育和驯化了野生植物,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作物类型。中国市场上的各种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自然进化,人工选择的。

转基因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我国种植生产的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另一类是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甜菜、棉花,主要用作加工原料。

误解7: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癌症和不育

通过科学评估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为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标准。根据这些评价标准,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科研方面,国际上很多专业机构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都有权威结论,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从生产和消费实践来看,20年来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300多亿亩,至今未发现确认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因此,经过科学家评估和政府严格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谣言八:抗虫转基因作物吃了会杀死昆虫,对人体同样有害

其实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是无害的。

抗虫转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杀虫蛋白,只能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肠穿孔和害虫死亡,而其他昆虫、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肠细胞没有Bt蛋白的结合位点,因此不会对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造成伤害,不会影响人类健康。

此外,Bt蛋白被发现已有100年,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安全使用记录已有70多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Bt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误区九:转基因作物不增产,对产量没有影响

转基因作物增产的效果是客观存在的。现阶段广泛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并不是直接以增产为目的。具有更高产量和其他更好特性的转基因作物是下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方向。

农业增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品种可以减轻病虫杂草的危害,减少产量损失,加速少耕、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实际上还有增产的作用。比如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后,产量大幅提高;南非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后,单位面积产量翻了一番,从玉米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印度引进转基因抗虫棉后,也从棉花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误解10: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会产生超级杂草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超级杂草。1995年,加拿大油菜田发现部分油菜植株对1-3种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因此有人称之为超级杂草。其实这种油菜再喷一种除草剂2,4-D就可以完全杀死了,其实超级杂草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希望你能正确对待转基因产品。

央视辟谣转基因十大谣言 中央一号文件谈转基因

有哪些食品化妆品谣言对人有害

【谣言1】猪肉里的钩虫是煮不烂的

2013年9月,一种猪肉里的钩虫在水里不烂,在油里不熟,高温下杀不死的说法在广西龙胜以及后来的网络上疯传。比如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司舜网2014年10月23日发布,各地区猪肉大面积出现钩虫!很多地区已经禁止吃猪肉了!!、桃村棒棒乐2015年5月31日发布,大家买肉注意,威海市场已经出现,尽量减少吃猪肉!、汕尾那些事2016年9月28日发布汕尾一位女士买了一块猪肉,切开后发现居然是这种东西。

【真相】针对此谣言,2013年广西当地媒体首次将猪肉中的钩虫斥为虚假信息,《广西日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辟谣。2016年6月初,国家总局对此谣言做出回应,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发布谣言。在6月27日举行的2016中国食品谣言论坛上,中国食品谣言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其中所谓的猪肉钩虫被证明是假的。

【谣言二】SB250病毒变72 2016年3月,云南省两名网友在网上散布谣言,称:昨日凌晨2时21分,一名女子感染SB250病毒(变种包括sk5、H7N9等。)并于21岁去世。参与救援的医生已被隔离。此后,该谣言的各种版本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主要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时间、地点和名称有所改动。

【真相】到目前为止,云南、上海、福建、青海等地都出现了类似的谣言,各地食药监、卫生、公安等部门纷纷联手媒体辟谣,不少造谣、传谣者受到了惩处,但类似谣言的传播仍呈上升趋势。

【谣言三】白皮鸡蛋更有营养2005年以前,社会上流行红皮鸡蛋是柴鸡下的,所以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

【真相】针对这一说法,央视健康频道在2006年9月13日一档名为《学会吃鸡蛋》的节目中驳斥了这一谣言,称经过实验测试,不同蛋壳的营养几乎没有差异。随后几年,关于蛋壳种类和营养区别的谣言争论随着网络在全国广泛传播。在此期间,中国食品科技网、新华社、湖南在线等各类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反驳科普谣言,但仍有大量网友在百度知道、爱问知识等答题平台上提问。这个谣言甚至以1096万的搜索量高居2014年十大人生谣言榜首。

【谣言四】注射西瓜导致中毒2016年夏天,正是西瓜热销的季节,一条只要西瓜的果肉中有黄色和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被注射过的消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疯传。其实这个谣言早在2012年就出现了,每到西瓜热季都会死灰复燃。2015年4月9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阜阳吃喝玩乐发布不要吃这个西瓜,已经毒死12人...,而今日头条王琦营养师于2016年6月27日发布西瓜中毒事件,告诉家人不要打针吃西瓜!2016年10月22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育儿食谱这些水果已经被篡改,不要给孩子买!》。

【真相】人民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曾通过实验告诉公众,给西瓜打针无利可图,行不通。

【谣言五】柿子酸奶同归于尽

从2016年9月份开始,网上就有传言说家里有小孩注意: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今天刚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一个小女孩吃了柿子喝了酸奶不到半小时就中毒身亡!

【真相】其实这条新闻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在网上以柿子+酸奶为关键词搜索,最近没有出现因食用柿子酸奶而导致公众中毒或死亡的情况。据了解,柿子与酸奶、螃蟹一起食用中毒的说法早在2012年就出现了。《楚天晚报》、《包头晚报》等媒体就此说法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均表示没有听说过此类说法。

【谣言六】直条黄瓜被喷了药

直的黄瓜喷了药,弯的黄瓜自然还有黄瓜买弯的,韭菜选短的,在黄瓜大热的季节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2016年,类似的谣言再次出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康年在9月7日发表了这些东西不是好吃的,而是有毒的,小喇叭推广平台和乐山房产信息也分别在9月14日和9月18日发表了同样的文章。

【真相】直黄瓜被喷药的说法在2015年的网络谣言榜上有名,环球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多次予以否认。

【谣言七】毒豆芽含各种毒物1985年,8503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研制成功,并在全国大规模应用。2010年12月22日,大河报曝出郑州某豆芽生产商使用的无根生长素为激素类药物的虚假新闻。

【真相】针对此谣言,2011年1月25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栏目第一次发表文章予以反驳。然而,2011年,无根豆芽中的两种物质被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排除在食品添加剂名单之外后,无根豆芽被列为毒豆芽,开始在各地接受检查。随后几年,很多媒体都刊登了没有科学依据的乌龙报道,夸大了无根豆芽的危害,以至于无根豆芽被谣言贴上了五毒的标签。比如2011年4月20日,法制报将沈阳无根豆芽定义为使用有害非法食品添加剂。2015年1月13日,北京本地网站和百度知道将其列为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15日,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通过论文发布研究报告,再次驳斥该谣言。2015年5月21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绿色食品芽苗菜标准,对豆芽中无根剂的使用量进行限量。

【谣言八】糖精枣

2015年9月1日,海口市琼山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警方突击检查海口市某水果批发市场,在一辆货车上查获并封存疑似枣3.3吨。破案后,关于糖精枣事件的讨论从未停止。一年来,各大社交平台频频曝出疑似糖精枣再次出现的不实言论。2016年9月,央视一则曝光:不要买这种枣,不管多甜多红,太可怕了!的视频文章在社交平台疯传。

【真相】其实这个视频是2015年10月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其他书面报道均与当时Nanhai.com等媒体报道的海南州糖精大枣有关,甚至有传言将共同关注的新闻报道视频、新闻直播间等相关内容附在文章中。这些谣言的共性是故意隐瞒新闻的时间、起因和调查结果,误导和造谣的恶意明显,让人误以为糖精枣卷土重来,从而引起公众恐慌。对此,海南日报、中国医学报等媒体纷纷辟谣,海南省局也于近日进行了检查,对谣言给予了有力回应。

【谣言9】某食物感染了H7N9(猪肉、樱桃、大盘鸡)

辽宁省葫芦岛市缸窑岭镇山嘴村昨天下午因吃樱桃感染H7N9死亡...看,这消息是真的。这种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很广,版本很多。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时间,地点,名字,病毒,食物都变了。2016年5月,微信朋友圈流传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平镇有人因食用猪肉感染H7N9死亡;2016年3月至6月,微信朋友圈流传西宁有人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安徽、湖北、淮南、洛阳、咸阳等地区也流传类似版本;2016年5、6月份,辽宁男子吃樱桃后感染H7N9死亡,山东济南、山东菏泽也出现了类似的谣言版本。

【真相】针对有关H7N9谣言有燎原之势,各地媒体联合辟谣,人民日报、新华网、杨光等多家知名媒体。com也不断驳斥谣言,但类似的谣言总是在波刚重复出现。

【谣言10】螃蟹打针2016年7月15日,一段给螃蟹打针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视频显示,一位大妈用注射器给青蟹注射不明液体,网友猜测注射物为胡萝卜素、黄粉、蟹膏、尿素精,引发公众广泛讨论。这个网上谣言其实是故技重施。早在2015年8月12日,三门食品安全台州市场监管发布青蟹注射液?!不可信!!!新闻。

【真相】针对2016年重出江湖的青蟹注射液、青蟹注水等不实信息,人民网、现代金报等媒体再次予以否认,确认此说法不可靠,不可信。

【谣言11】食用避孕药风波2001年5月12日,《江苏农业科技报》驳斥了社会上关于使用避孕药促进黄鳝饲养的谣言。2004年4月4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南京有商贩透露用避孕药养殖黄鳝。同年10月14日,央视健康频道辟谣。然而,在此期间,许多媒体都转载了这一不实消息。2007年6月27日,北京电视台《幸福生活》栏目披露,菜贩本人透露,种植黄瓜时喷洒的药水性质类似避孕药。

【真相】2009年6月15日,中国食品科技网确定黄瓜喷洒的药物为植物激素。随后几年,避孕药中所含的激素成分受到网友争议,被反复视为各种农产品和水产品的催熟剂。2015年9月29日,在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的中国首份食品辟谣名单中,指出鳗鱼养殖与避孕药无关。

【谣言12】小龙虾被用来处理尸体2003年9月17日,央视生活频道接到观众来信,称小龙虾含有有害物质,生活环境脏乱,进行了专项调查,驳斥小龙虾有害,生活环境脏乱的说法。2005年6月,百度贴吧出现了一条二战时用小龙虾处理尸体的谣言,并在贴吧和天涯论坛被广泛转载,引发热议。2006年7月24日,《解放日报》驳斥了这一谣言,称小龙虾虽然能在污染水域生存,但不代表它们只生活在污染水域。重金属真的很容易聚集在脑袋里但是身体不会储存。然而事与愿违,谣言进一步发酵,出现了小龙虾不是虾而是虫子外国人不敢吃的衍生谣言。

【真相】2011年1月19日,新京报再次邀请农业专家发表文章辟谣,舆论开始平息。2014年,人民网、Guangming.com等主流媒体也发表了关于小龙虾健康的文章,以应对再次出现的关于小龙虾的谣言。

【谣言13】肯德基和麦当劳使用转基因鸡从2008年开始,关于肯德基的六翅鸡和蜘蛛鸡的谣言在全国各地疯传,很多人甚至把六翅鸡和转基因联系在一起,生怕自己吃了六翅鸡会有基因变异。截至2015年4月底,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相关文章超过4000篇,130多个账号超过10万条。其中,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的《广州男女》、《中国佛教语录》、《实用生活小贴士》、《零健康》等10篇文章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在这些文章中,不实内容早在2008年就被媒体评为八大离谱事件之一。

【真相】随后,Xinmin.com、People.com、Sina.com、Sohu.com等多家媒体相继否认传言,但收效甚微。2015年5月26日,肯德基将这10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作为第一批起诉对象。2016年2月初,法院一审判决涉案10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三被告在主流门户网站新闻栏目首页显著位置赔礼道歉,并酌情确定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60万元。

【谣言14】喝牛奶会致癌2003年12月12日,美国营养学教授坎贝尔在上海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提出了大量喝牛奶会使癌细胞被高蛋白促进的观点。2004年6月3日,南方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英国一位教授认为乳制品是人体致癌的催化剂。随后几年,大量国外研究牛奶对人体危害的文章在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和各种社区论坛上被广泛转载,甚至在生物谷、健康在线等网站上传播。

【真相】针对这一说法,《生命时报》于2006年12月19日电话采访了坎贝尔教授和国内专家,首次反驳牛奶致癌说属于饮酒量和西方膳食结构的研究。2007年3月23日,卫生部网站发表了国内15位权威专家撰写的署名文章《健康教育应尊重科学和事实——驳牛奶的危害性》。5月31日,世界牛奶日的前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整版的谣言和牛奶健康知识。时至今日,各大社交平台上牛奶致癌的说法仍在迷惑着人们。在朋友圈疯传的《牛奶把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一文,一度将牛奶的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误区15】方便面是垃圾食品从2003年10月开始,华夏经纬网等专业食品网站,com和生物谷,以及搜狐和新浪等主流门户网站都转载了世界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其中包括方便食品,称其含有防腐剂、香精和仅含卡路里。这个观点印证了大众对方便面的认知,从此深入人心。

【真相】2004年9月29日,中国食品科技网邀请相关教授出面辟谣,首次介绍方便面的营养成分。但类似的科普宣传影响不大,依然改变不了大众对方便面的刻板印象。2010年11月甚至出现了吃一碗泡面排毒养肝32天的升级谣言,类似的关于泡面的负面说法也让中国泡面火了一把。

2016年9月9日,由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方便食品辟谣大会在北京召开。现场专家解读了困扰消费者已久的方便面谣言,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为方便面正名。

【谣言16】自来水中的氯会致癌2014年以来,一篇蒸笼热饭引发血案!看你是不是每天都在自杀!本文介绍了用凉水下锅煮饭,加热后自来水中的氯会涂在食物上,从而致癌。所以煮食物前一定要打开锅盖,把水烧开。2015年3月4日-8日,很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仍然转发了这篇文章,包括每日微刊、一格美业、金华百姓大药房、百姓健康养生。

【真相】人民网、Sohu.com、北京News.com等多家媒体纷纷发文辟谣。

【谣言17】微波炉致癌

2002年4月23日,《生命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不要忽视微波炉危害的简短谣言,因为很少转载没有形成舆论热点。2003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对健康危害极大》的编译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致癌的极端观点。作者的标题也被译者夸大,被多家媒体转载,引发公众对微波加热食品安全性的质疑。

【真相】12月1日,新华网天津频道邀请政府相关人员和相关专家,制作了微波炉知识专题网站,全方位辟谣。同年,搜狐财经将此事定性为针对国内微波炉企业的舆论商战。2013年2月,请停止使用微波炉和微波炉制造商被杀时不告诉的惊人秘密等谣言在社交平台上疯传。针对这一说法,2013年4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和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召开了微波烹饪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影响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微波危害论进行了反驳。2014年5月,面对微波炉致癌的传言屡禁不止,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于2014年5月12日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证明微波炉有害论不实,并曝光了谣言始作俑者关于健康养生的微信官方账号,以此来炒作账号,使其成为广告推广的平台。2016年10月,一篇文章《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再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这篇文章自称转载自《人民日报》,但没有提及原文的发表日期、版面等任何基本信息。写作格式也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大相径庭。据了解,《人民日报》从未发表过任何关于停止使用微波炉的文章,4年前曾发表文章反驳微波炉致癌的说法。

【谣言18】鱼腥草致癌

2016年6月12日,希波克拉底弟子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可能诱发肾病并致癌,引发网友热议。

【真相】其实,鱼腥草诱发肾病、致癌的说法,最早源于2014年科普作家方的说法,即经常吃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在2016中国食品谣言论坛上,中国食品谣言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网上传言鱼腥草会导致肾病和肾癌,被专家评估为逻辑推导不严谨,结论不审慎。

【谣言19】小分子胶原蛋白抗衰老2014年初,艺术家林志颖凭借他的逆生长成为热门话题。他的公司推出的产品中,有一款以小分子胶原蛋白为主要原料的胶原蛋白饮料。这是林志颖广告中说他不老的秘密,但没有证据表明小分子胶原蛋白有助于美容护肤。

【真相】2014年以来,多位美容医学专家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反驳。2015年1月,温州晚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北京电视台均在其微信官方账号对小分子胶原蛋白抗衰老的不实言论进行了驳斥。至今仍有很多美容产品打着小分子胶原蛋白的旗号。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