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是康熙晚年设立的吗?
军机处不是康熙帝在位时期设立的,而是雍正时设立的。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但因为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关于清代的军机处、军机处拟稿之事,您都知道哪些细节?
关于军机处。
军机处正式设立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原因是因为雍正对准葛尔发兵,协助雍正办理军务。军机处
雍正朝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军机处大臣张廷玉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继位,十月,罢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但不久又因实际需要而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将军机处重新恢复,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权力愈加扩大,各项制度也不断趋于健全。超出内阁之上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嘉庆时期,军机处被提高到了"平章军国重事"的宰辅地位。并且在制度的多方约束下,军机处的确在成为一只有力的臂膀的同时,并不伤及政权肌体。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后,奕欣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军机处的权力大大提升。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失利,奕欣受到"言路交章论劾"。慈禧太后乘机将奕欣等军机大臣全体罢黜,把他及其势力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全部清洗出去。 更换了醇亲王奕譞、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等管理军机处,史称"甲申易枢"。奕劻、奕譞、世铎的行政能力远不如奕欣,但是对慈禧太后惟命是从。所以,"甲申易枢"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军机处也变为慈禧太后统治的工具。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自此实行了180余年的军机处被废。再说军机处拟稿。
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皇帝有谕,军机处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起先由大臣亲自主稿,后来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拟定。经皇帝认可后,按照谕旨的性质分"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两种形式向下传达。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谕因奏请而降旨,事属机密,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根据事情的缓急,或马上飞递,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军机章京在封函上注明。封口及年月日处,加盖"办理军机处"银印。如遇特别机密紧要的密谕件,则由军机大臣自行缮写封固,上写"军机大臣密寄"。这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清朝的军机处位于哪里?
军机处在养心殿南、隆宗门内。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
历史题:军机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创设于清朝雍正年间,目的是为了应付西北军事繁琐的事务而设立的机构.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康熙设立什么雍正设立什么?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逐步瓦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的初衷只是为了应对西部用兵之事,军机处大臣只有皇帝亲信才能进,后军机处逐渐成为常设机构之一,权力逐渐扩大,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年间,被明令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