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和什么茶搭配最好呢
虽说现在的西医在疾病治疗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中医,依旧能够在疾病的治疗上发挥巨大的疗效。
我记得在我们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中药配方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也贡献自己强大的力量。黄芪作为一味中药,具有健脾补肺的作用,自然也是新冠肺炎预防的一员。
《本草汇言》曾经记载:
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由此可见,黄芪能够健脾补肺,能让我们肺气足,抵御外邪侵袭。
一般而言,服用黄芪泡茶是能给身体带来益处的,其一能够补肺气、抵御外邪侵袭,达到治病强身的作用。的的确确属于一款健康养生茶。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将黄芪泡茶喝,与平时茶叶泡茶没什么区别。一般而言,我们都是将黄芪片当做茶叶放入杯中,倒入沸水冲泡即可。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强身健体,必须坚持上一段时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没什么用的。
在黄芪泡茶时,我们最好选用炙黄芪。如果体质阴虚的人群可以将黄芪搭配麦冬、沙参、熟地等一起闷烧泡茶;如果体质湿热的人群,可以将黄芪搭配黄连、黄芩等一起闷烧泡茶。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使用黄芪的量每天控制在3-5g,而且还要善于观察自身的情况,比如是否上火,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等,此时有异常情况出现就不要喝黄芪了。如果喝完之后,自身情况一切良好,我们可以适当增加黄芪的量,不过一天绝对不能超过12g。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黄芪虽好,但它毕竟是一味中药。对于身体确实拥有虚弱证候,可以适当喝喝黄芪泡茶,也确实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其实这也是新冠肺炎期间利用黄芪做配方的用意。它针对我们的身体气虚,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一般身体没什么乏力、虚弱、出汗、易感冒等症状,我建议就不要随便使用黄芪了。
黄连的功效主要有清泻心胃火热,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引言:黄连在药物上的价值非常大,它的功效主要有消炎,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但是吃黄连时要注意在吃过黄连后不能喝酒,而且吃黄连最好是在饭后吃。
一、吃黄连后不能喝酒黄连作为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在医药上的价值是十分大的。它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功能,而且对于我们预防疾病也有很大的好处。黄连虽然很好,但是在服用黄连的时候,大家要对它的功效和作用有所了解,而且要注意一些服用时的注意事项。黄连的功能和作用是十分丰富的,黄连对于治疗高血压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降低血糖也是很有效的。但是我们在吃皇粮后,不能喝酒,否则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因为喝酒之后,酒会对我们的胃部产生刺激,从而刺激我们肠胃,会引起胃疼的症状,这时候就会对黄连的药效,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喝酒之后出现胃疼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黄连。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缓解身体上的不舒服。
二、在饭后吃黄连黄连主要属于碱性的中药材,黄连能够帮助抑制细菌滋生,对于治疗肠胃疾病或肠炎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黄连能够很好的对抗那些肠胃中的细菌,帮助我们肠胃恢复健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黄连来对付这些细菌,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建议大家是在饭后吃黄连,因为如果肠胃中没有食物的话,黄连进入胃部会对胃很大的刺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等不良情况。所以建议大家最好还是在饭后一个小时服用黄连,这段时间是最佳的。
黄连有解毒降火的作用,对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喝酒,而且最好是在饭后一个小时这段时间服用。
黄芪可以和玫瑰一起饮用吗 黄芪泡水的最佳搭配
1黄芪可以和玫瑰一起饮用吗
不建议一起饮用。
黄芪味甘、性温,有补气安神、利水消肿扶正固表的功效。玫瑰花味辛、性微温,有活血化瘀、理气疏郁、美容护肤的功效。黄芪和玫瑰花没有配伍禁忌,可以一起泡水喝,但是一起泡水喝不会增强药效,黄芪泡水要反复冲泡药效才更佳,玫瑰花泡水反复冲泡药效反而流失,所以不建议两者一起饮用。
2黄芪可以搭配什么泡水喝黄芪+红枣材料:红枣(干)1把、黄芪1把、桂圆1把、枸杞1撮。
步骤:
1、红枣用清水浸泡10分钟,用干净的牙刷洗净。
2、黄芪、桂圆和枸杞用清水洗净。
3、红枣、黄芪和桂圆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开后撇去浮沫,小火煮约1小时。关火前加入枸杞,焖5分钟即可。
红枣+枸杞材料:
枸杞适量、黄芪适量。
步骤:
1、水开后,炉火调成中火,将枸杞、黄芪都放进锅里,熬煮1小时。
2、以滤网滤出茶汁,即可饮用。
3、此道茶品很耐回冲,可加水回冲数次,至味道变淡为止。剩余残渣里的枸杞可捞起食用。
黄芪+当归材料:
黄芪30克,当归、红枣各10克。
步骤:
1、将黄芪、当归、红枣洗净,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取汁。
2、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合并药汁即可。
黄芪具有补气的功效,黄芪配合着枸杞一起食用,补气益血的功效最佳。
黄芪+菊花材料:
菊花15克、枸杞15克、黄芪25克。
步骤:
1、将所有药材先过水洗一遍。
2、药材放入杯中加热水,入味后当作一般茶饮。
3黄芪泡水喝有哪些功效抗衰防老黄芪里面的含有的黄芪多糖、黄芪黄铜等有效成分,能够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促进身体的新成代谢,黄芪有抗衰防老的功效,能够一定作用的延缓衰老。
保护肝脏黄芪有保肝护肝的功效,黄芪皂苷能够作用于肝脏,防止肝脏受到损伤,能抑制肝脏的纤维化。脂肪肝、酒精肝和肝炎患者可以食用黄芪缓解病症。
调节血糖黄芪多糖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黄芪来辅助降血糖,黄芪能够利水消肿、生津止渴,对于缓解糖尿病病症也有一定作用。
促进造血
黄芪能够促进骨髓造血,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保护心脑血管黄芪黄铜有控制血压降低的作用,能够扩张血管,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4哪些人不宜喝黄芪泡水1.阴虚患者。黄芪性微温、味甘,阴虚患者食用黄芪会导致身体不适。阴虚患者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和失眠多梦。阴虚患者食用黄芪应该配伍生地、熟地、玄参等药材。
2.湿热炽盛者。黄芪性温,能够补气养血,湿热炽盛者服用会加重病情。湿热患者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黄腻、咽红咽痛等症状。湿热患者需要配伍清利湿热的药材,如黄芩、黄连等。
栀子最佳搭配
栀子最佳搭配
栀子最佳搭配,相信大家都知道栀子,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具有化痰止咳的好处,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栀子最佳搭配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栀子最佳搭配1栀子可以搭配菊花、决明子、金银花茶等一起饮用,但是不宜长期喝,也不可大量饮用,适量品饮即可。
栀子花茶作用不错,适当食用的好处很多。但是要注意,栀子花茶不适合长期性大量食用,脾胃虚大便糖稀的群体也不能喝,肾阳不足的病人还要注意,喝栀子花茶也有忌讳,需正确合理的食用。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扩展资料:
喝栀子花茶的好处
1、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2、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3、宽肠通便: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
栀子最佳搭配2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饮片特征及鉴别】生栀子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显深红色或红黄色,外皮有数条翅状纵棱,两端见有萼片及果柄的残痕。果皮薄,剥开后内部种子多数,黏结成团。气微,味香微酸。炒栀子:呈扁椭圆形碎粒状及碎片状,表面显金黄。气微,味与生栀子同。【性味归经及功能上本品味苦,性寒。归肝、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便溏者忌用。
【药理作用】栀子有镇静及抗惊、降温作用,有一定镇痛作用。还有降血压活性。有利胆及一定保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茵、卡他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善消心肺胃三经之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以宣泄邪热,解热除烦;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三焦俱热者,又与黄芩、黄连、黄柏同用。
2、湿热黄疸本品能泻热利湿,可用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配伍大黄、茵陈等药用。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伍木通、滑石、车前子等药。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可配菊花、石决明等。
6、火毒疮疡,跌打损伤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
【单味药方】1、治洋金花中毒,取栀子40~60g,加水煎汤。1次顿服。(四川中医,1983,(4):56)2、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取栀子适量,加水煎煮3次,将每次取得的药汁合并,浓缩成50%或10%的煎剂,饭后服用,每天3次。(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汇编,1962,(14):14)3、治扭、挫伤,取生栀子研为细末,用鸡蛋清1个,面粉和白酒适量,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用草纸或棉热、布料覆盖,绷带固定,于扭伤当天敷药后休息,次晨取掉,不必辅用其他疗法。(四川中医,1988,(2):44)4、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5、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6、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人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7、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8、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9、治妇人子肿湿多,梢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常用药对】1、黑栀子配淡豆豉栀子味苦气寒,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谓之气血两清也;淡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麻黄、紫苏发酵者。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侧重于清,淡豆豉侧重于解。二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里热,解郁除烦甚妙,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诸症。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而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
2、栀子配滑石栀子苦寒清泄,清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肠膀胱而出。栀子并非利小便药,实乃清肺,因肺为水上源,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得此气化而出。滑石甘寒滑利,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渗滑利有降下之功。两药配伍,栀子偏清血分热,滑石偏清气分热,泻火利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
3、黑栀子配竹茹焦山栀人血分,凉血清热,能清三焦郁火;淡竹茹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善通胆络,宁神开郁。两药合用,清三焦火。治疗湿热蕴结心烦懊脓,泛恶,胁痛,小便短赤。
4、栀子配知母栀子善能泻火清热除热烦,既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又苦寒泄降,泻三焦火,凉血清心。知母苦寒而不燥,既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与栀子配用起清热除烦之效。治疗热盛烦躁不眠,口渴,舌赤。
5、栀子配干姜外感伤寒,不用解表剂而误用导下之剂,损伤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深人,则身热不去而微烦。用栀子苦寒以吐烦,干姜辛热以益气,逐内寒而散表热。二药合用,则热去烦解。治疗伤寒,医以导下剂治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6、黑栀子配白芍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多有心痛暴亡之症。黑栀子苦寒入心,清心降火,以除病之由;白芍敛阴生津,养血止痛,以防暴脱之患。二药合用,一清一敛,使心火得清,津液得敛。治疗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心痛暴亡之症。
7、栀子配附子栀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为清热病烦闷之要药;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二药伍用,一寒一热,附子可制栀子苦寒伐胃,而不变配伍清热之性。治疗心火灼络,胸痹切痛。
【名方应用】1、栀子豉汤(《伤寒论》):方以栀子9g(劈)、香豉6g(绵裹),先煎栀子、后纳香豉,分2、次温服,得吐者,止后服。方中栀子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凉,升散调中,宣中有降。两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以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侬,虚烦不得眠,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者。至于《伤寒论》栀子豉汤服法中云:“得吐者,止后服”,后人大多认为本方并非吐剂,如陆渊雷云:“栀子证而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可知栀鼓绝非吐剂。”验之临床,服栀子豉汤后,多无吐的反应,故本方非吐剂也。仲景运用本方亦是随症化载,如兼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少气者,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以上诸方,栀子之用,正如邹澍所言:“取期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
2、茵陈蒿汤(《伤寒论》):方中茵陈蒿、栀子、大黄皆为苦寒之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其中茵陈亦有疏利肝胆的作用,为清热除湿退黄主药;栀子能除烦热,清泄三焦而则通水道;大黄除瘀热,推陈致新,使热壅遏之邪,尽以大小便而出。正如《伤寒论》原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要知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以治湿热黄疸。
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方中栀子苦寒善清内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黄柏寒能清热,苦可燥湿;炙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济苦寒之性,使不有损脾胃中气而取得退黄的疗效。本方为清泄湿热之剂。若加茵陈则效果更好。以治伤寒身黄发热,当是湿热郁遏于里而不得宣发于外所致,病属阳黄,亦即湿热发黄,除有黄疸特征外,并当有心烦懊侬、口渴、苔黄等症状。
4、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方中栀子、豆豉清心解烦,大黄、枳实除积泻热。当有身热,烦躁不眠,大便难,小便不利,身黄如橘色等症。以治酒疸。因酒疸为湿热蕴于中焦,上蒸于心,故现心懊侬;湿热阻气,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心中热痛。可见乃是“取其于郁中鼓畅发之气而开之。”其退黄之理,《本草思辨录》说:“黄疸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人胃涤热下行”,可见这是对《神农本草经》“主胃中热气”的深刻体会及应用。
5、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药性论》栀子“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方中由山栀子仁,伍入赤芍药、赤茯苓、当归、生甘草组成。共为末,空腹时服。主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便血。方以栀子仁清热泻火,赤芍、当归凉血清热,赤茯苓、生甘草利尿通淋,全用共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之功。
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为主,以散经络中之余火;配以黄芩清心胸郁热;更以山栀意在通泄三焦火热,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以清彻上中之火;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面逐其热;白蜜、甘草,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功,桑中助硝黄以推导之力。全方合用,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以治上中焦邪郁生热之证。
7、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方中以山栀、石膏泻脾胃积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此属“火郁发之”,藿香叶芳香醒脾,甘草泻心和中,用蜜酒微炒,则有缓调中焦之意。故全方清泻与升散并用,以此加减用于口舌生疮等有捷效。此乃缘于脾开窍于口;脾骨伏火熏蒸于上,故可见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诸症。
8、黄芩清肺汤(《卫生宝鉴》):据《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方中由黄芩、栀子组成。药收两味,清肺而利小便,此即肺为水上源,源清流自洁。以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9、神效丸(《卫生家宝方》):据《本草纲目》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方中以山栀子30g,槐花30g(15g炒,15g生)共为细末。每服6g,空腹水调下。方中用栀子清热泻火,槐花凉血止血,共奏清肠止血之效。以治脏毒,酒毒便血。
10、黄连栀石汤(《医学入门》):据朱丹溪谓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方中由山栀,伍入吴萸、黄连、滑石、荔枝核(烧存性),研细末,姜汁和丸。以治湿热心痛,引小腹欲作疝者。
栀子最佳搭配3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栀子内涵多种酸类物质,针对人体可起到促进胆汁分泌、镇静、降压的作用。而不少医学报告指出,栀子有降血压、血脂效果,多建议三高人士服用栀子以缓解病情。而栀子内服,可清热泻火,对由热病引起的风寒、牙龈红肿、目赤、等情况疗效显著。
2、除了内服,栀子外用也同样有健康作用功效。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跌倒损伤,对于这些外伤普通的消炎止痛处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大家都会选择通过医学药剂来缓解,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栀子也有这些功效,而且相较之下更加温和。栀子外用可消炎、消肿、止痛、还有凝血等作用。
看完上述栀子的诸多功效,到底栀子要怎么吃,怎么用?
其实栀子的使用方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栀子内服可以选择和鸡屎藤等清热材料一起煎服,对于湿热人群来说,这样可以更好的缓解症状,达到一个更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日常也可以通过泡茶的形式来将栀子进行泡水饮用,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方式更简便。
而栀子外用,则可以选择把栀子研磨成粉,制成丸、散的形式来进行外敷,一般药房都有贩售。
除此之外,日常人们也可以选择食疗的方式来达到一个防治的作用,例如将栀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汤的形式,让栀子和普通的食材进行充分调和,帮助人们更好的抵御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那么栀子服用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材没用对地方也可能成为毒药。对此有医学专家表明,人们在日常服用栀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剂量,过量食用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晕眩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建议根据个人情况依据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还有就是本身存在脾胃不好问题的人群不要使用,因为栀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一些敏感人群也需要注意禁止使用,像孕妇、婴幼儿等,胡乱进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反噬效果。
从上述关于栀子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栀子作为一种药草,作用功效显著,但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