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材半夏的问题
1。药店处方必须以处方为依据。这个不用担心。估计他们给半夏开发票的时候微机里只存了半夏这个名字。另外,半夏10克不搭配生姜问题不大,也不一定所有药方都要半夏配生姜,或者用生姜来做。不要把半夏的毒性想得太恐怖。
2.先煎45分钟左右
3.白术、陈皮、砂仁、黄芪对脾胃好,不会伤害你,还会爱你
4.没错,这个方子的本意是治脾虚,血气不畅,头晕目眩。
煎胃病。
生半夏有毒,临床上一般用半夏炮制。
一般来说,先放生半夏,意味着比普通药煎的时间长,所以毒性可以降低。煎20分钟左右。
可能会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故意用生半夏,他们对煎煮时间也有自己的体会,这个不好说,看处方医生。
建议你问一个开放的医生。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
传染性软疣需要多长时间恢复
传染性软疣的临床特征
(1)本病潜伏期为2-3周,接触传染性软疣的患者经过一定潜伏期后即可发病。
(2)性病的发病多局限于会阴部、腹部、肛门、腹股沟、乳房等处,进而波及全身。损伤数量不等,分散在不整合中。
(3)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中心略凹,表面有蜡样光泽,呈淡红色、灰白色、珍珠色或正常肤色。
(4)疣体顶端中心被刺破后可挤出一种白色奶酪样物质,称为疣小体,是该病的特征性损害。
(5)少数患者皮损偶有角化,似小皮角,称为角化型传染性软疣。损伤有时可长至10 ~ 15 mm,这种巨大的损伤多为单发,常继发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
(6)一般6-9个月后可消退,但可持续3-4年,个别病灶甚至可持续5年以上。病程与数量无关,治愈后无疤痕。
(7)部分患者发病数月后,部分病灶周围出现斑片状湿疹样病变。如果眼睑上或附近有病变,可引起慢性结膜炎。疣消退后,这种湿疹或结膜炎可以自然消退。
(8)自觉轻度瘙痒可引起继发感染、脓疱样损害甚至肾炎等更严重的疾病。
鉴别诊断:
1.水痘:水透明清澈,周围发红,顶部无脐窝,成批出疹。
2.多发性角化棘皮瘤:好发于年轻男性,有家族史,质地坚硬,消退后留下轻微萎缩性疤痕。
传染性软疣的西医治疗
局部治疗:
(1)在无菌条件下,可以看到传染性软疣的顶端,然后用镊子轻轻挤出。或者直接用镊子夹住疣拔出来,然后涂上2%-2.5%的碘酒按压止血。对于皮损数量较多的患者,消毒后刺破疣体,涂5%-10%碘酊,每日一次,7天内可干透脱落。
(2)邻苯二甲酰亚胺乳膏有抗病毒作用,涂于疣体表面,每日2-3次,连续3周。如果疗程结束后疣仍不能消除,应刮除或拔除。(3)外用1% 5-氟尿嘧啶溶液,每天2-3次,持续2周。使用时,用棉签蘸一点药水,直接点在疣的顶端。(4)外用0.1%维生素A酸溶液,每天两次,持续2周。注意保护周围皮肤。(5)当地使用70%的酚醇。用装有药液的小针管,把药一点一点对准病灶,对准疣的中心。一般一个疣摸两次,10天后皮损可自行脱落。
(6)液氮冷冻,即用冷冻机将液氮喷洒在疣体表面,融化三次。一般1周后疣脱落。
(7)将消毒后的竹签浸入少量浓来苏水中,直接敷于软体动物表面。如果出了大疹子,就会把软疣体抓出来,然后治疗。10天后再检查。(8)在20克食用面粉中加入15毫升99%的冰醋酸,混合均匀成糊状,外敷于疣上。
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药。如果皮疹过多,可采取以下措施:
1.抗病毒:①利巴韦林0.2,肌肉注射,每日2次;②多聚肌细胞2mg,隔日肌肉注射;③病毒灵0.2,西咪替丁0.2,口服,一日三次。
2.免疫促进:左旋咪唑50mg,口服,每日3次,连用3天,间隔11天。
传染性软疣的中医药治疗
(1)取少许雄黄,用白酒调匀,涂于疣面。每天一次,持续5天。
(2)百部酊。将百部根(30克)浸泡在75%酒精(100毫升)中一周,然后涂在疣表面。每天两次,持续10天。
(3)红花30克、补骨脂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5克、樟脑10克、生半夏30克;用75%酒精1000毫升浸泡1周,然后滤渣外敷患处。每天两次,持续10天。
(4)马齿苋30克,苍术10克,蜂房10克,苦参10克,雄黄10克;让汤药温热,擦洗患处。此法适用于全身瘙痒或继发湿疹的患者。
(5)将40克鸦胆子带壳打碎,然后装瓶,加水80毫升煮沸,取液体40毫升。使用时,将棉签涂抹在疣上。
(6)板蓝根30克,芒硝10克,红花10克,生薏苡仁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对全身性皮损患者尤为实用。
(7)将马齿苋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沐浴患处。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
传染性软疣的预防
(1)杜绝不洁性交和其他性乱行为。
(2)不要混用卫生洁具。不要用浴巾洗澡,以免损伤皮肤,引起病毒感染。
(3)病后衣服要煮沸消毒。
(4)生病后禁止抓挠,以免抓挠感染和传染。
中药煮的时间越长越好
目前最常用的中药是中成药,但其实大部分中医院用的都是中草药饮片,一般都需要熬制,但很多患者都不太会煮中药,因为煮中药还是有很多讲究的。那么,中药熬多久最合适呢?
1.中医持续多久
1.用于治疗急性发热、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疾病的清热发散药物。第一次煎煮用中火煮15至20分钟,第二次煎煮约10至15分钟。
2.用于治疗常见慢性病的调理药物,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第一次煎煮用中火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约15-20分钟。
3.用于治疗气虚、血虚、肾虚等衰弱性疾病的滋补品。第一次煎煮30-40分钟,第二次煎煮20-30分钟。
2.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包装汤剂
一般是将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包好,放入一组药物中,共煎。
2.过会儿吃药
有的药方要求以后只煎一种药或几种药,即其他药都要煎10分钟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药材长期煎服无效,如钩藤;有些药材有芳香的香味,久煎会降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一般气味芳香、有挥发油或不宜长期煎服的药物,应在煎药前5至10分钟放入锅中。
3.溶解药物
将该药与其他药物一起煎至预定剂量,将药汁用小火煎,不断搅拌使其溶解。
4.先煎药
对于一些较硬的药材,有效成分不易煎煮。一般先煎30到40分钟,再和其他药物混合。比如贝类、矿物质、骨头要先炒。
5.吃药吧
用煎好的药汁或开水冲服。
6.煎服,与其他药物混合
有些贵重的药要分开煎,然后把药液混在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3.注意
煎药器具:以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煎药时,忌用铁、铝、铜锅。因为前者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保证药物的疗效。但铁、铜成分比较活泼,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浸泡法:煎煮前,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入洁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淹没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时间过长,药物会发霉变质),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煮。
煎服方法:每剂煮两次。第一次煎药,先将泡好的药用武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煮沸,使药保持沸腾;第二次煎药需水较少(以淹没药面为准),热量与第一次煎药相同。炸的时候最好盖起来。一般情况下,炒菜时不宜频繁开盖,否则气味会散失,药效会降低。
煎煮时间:药物煮沸后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次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15-25分钟;滋补类和固体类药物第一次煎40-6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质地清淡芳香的药物,第一次煎6-15分钟,第二次煎5-10分钟。
过滤药液: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来决定煎煮药液的量。成人的用量约为200-300ml,儿童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ml。
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早上服第一次煎药的药液,下午服第二次煎药的药液,这样两次煎药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才能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种汤剂混合,分上下午两次服用,间隔6小时左右。当天煎的药最好当天服,不宜留着。滋补品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类药物和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其他药物请遵医嘱。
给药方法:有三种给药方法:热敷、温敷和冷敷。一般来说,止汗药、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和治疗关节痛、溃疡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寒服。
注意事项:中药袋中经常见到用纸或纱布包裹的中药,上面标有先煎后下,包好口服的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做,否则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在煎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加水,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出和糊。
4.注意力
(1)有些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中的乌头碱,小剂量有治疗作用,大剂量或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
(2)有些中药不含毒性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会引起血尿。
(3)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患者服用细辛、肉桂,无异于火上浇油。
(4)中药来源不当。比如桑寄生是无毒的,但是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5)有些药材未经加工或加工不当。比如炮制的半夏没有毒性,生半夏有毒。
(6)中药煎煮不正确,中医认为煎煮时间不够,导致毒性反应。
(7)误服和误用中药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用香加皮作五加皮,会出现洋地黄样中毒。
(八)受污染或者变质的中药。
(9)用药不当,如肌肉注射用中药注射剂被用于静脉注射。
(10)用药时间过长,如果夹竹桃中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
(11)有些中药相互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藜芦不应与人参等滋补药物一起使用。
(12)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合用可引起血尿。
(13)性别、年龄、体质的差异会影响中医的疗效。例如,妇女在哺乳期对许多药物敏感。
(14)中药注射剂质量差,含有有害物质、杂质和植物蛋白。
(15)外用制剂辅料使用不当,如白酒、酒精、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