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条病如何防治 水稻细条病最佳防治方法

我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吗?请专家指教。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也是一种气候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光合作用。从远处看田里的红叶,摘下叶子一看,有鱼籽那么大的颗粒状菌脓,最终导致严重减产。要点如下:

1.细菌性条斑病的五大原因

1.不同的水稻品种

对细菌性条斑病有不同的抗性。一般来说,糯米强于粳米,粳米强于粳米,但常规米强于杂交稻。同时,窄叶品种高于宽叶品种

2.发生温度

温度和湿度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气温26-30℃,相对湿度85%以上,在雷雨频繁、光照不足、大风天气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3.水肥管理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也与水肥管理密切相关。今年前期高温让农民朋友长时间浇灌深水保苗,后期雨水淹田更加严重。同时,田与田之间的水流也有利于病菌的传播。此外,在偏施氮肥的田间,叶片趋于细嫩,植物体容易造成水稻植株白长贪绿,降低抗病能力,易患病害。

4.应用技术

如果我们不按照正常的施药方法对细菌性条斑病进行围攻施药,那么我们就会驱使病菌在田间不断扩散,另外在干燥的早晨露水未干或者下雨的时候,我们在田间劳动,比如喷洒药物,都会加剧病菌的传播。

六个适当的预防措施

1.适当的品种选择

选择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对种植进行消毒:一般用85%强氯精浸泡种子300次。

2.肥料和水的管理应该适当

田间管道应尽量布置平整,避免低洼地区积水引发病害,同时应防止漫灌、串灌。此外,氮肥不能偏施,应适当增加中微量元素和磷钾肥的用量

3.应正确选择化学试剂

4.正确的应用技术

细菌性病害随风水高速传播,田间防治从无病区围攻病区。看一点,一片一片打,一片一片打。为了减少疾病的持续传播,

5.正确使用杀虫剂

在施用农药时,需要施用高钾、磷、叶面肥或植物强化剂(优多钾、磷钾能量、全穗、多剂量),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快速修复叶片受损组织,促进叶绿素快速合成。

6.适当的预防时间

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期和潜伏期较长,也与外界诸多因素有关,所以要注意预防期,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病菌的传播。首次根据苗龄,在水稻移栽前或3-4叶期,可与苗枯病一起防治,也可使用噻虫嗪、噻唑锌等农药防治。第二次,根据天气情况,每年台风暴雨前使用化学药剂,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

水稻细条病如何防治 水稻细条病最佳防治方法

如何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流行性、爆发性和破坏性。它发生在中国南方,东南亚的水稻种植区和其他一些国家。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染性强,必须引起重视。

该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苗期可出现典型条纹状症状。

发病初期,病灶呈深绿色半透明状,有水渍,随后沿静脉方向逐渐扩大,呈条状症状。病斑表面分泌有许多黄色的菌脓,干燥后呈黄色树状颗粒。严重时可出现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枯斑,叶片呈红褐色、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对光可见多条半透明条纹,尤其在水稻孕穗期。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种子携带细菌

种子和带菌的病秧是下一茬水稻的主要传染源。

随着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病菌开始侵染幼苗的芽鞘和叶尖,并在移栽时随病苗带入本田。

2.气候原因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之一,特别是阴雨天、相对湿度和大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适宜温度为28 ~ 30℃。雨天越多,田间相对湿度越大,发生越严重;大风大雨会对叶片造成很多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从而迅速传播。

3.栽培管理不当

播种前种子未消毒,化控不及时,串灌、漫灌等田间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偏施、缓施,造成水稻植株白长,叶片淡绿色,抗病性减弱,不利于发育。

发病规律:

1.发病期:移栽期、分蘖末期至抽穗初期、台风暴雨后。

2.病原来源:主要通过田间病株残体传播。

3.浸润途径:病斑上的细菌脓液借助风、雨、露从气孔、伤口或运动细胞侵入。

4.栽培诱导条件:病害严重程度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磷钾肥用量增加而降低。田间种植密度越大,病害越严重。

控制建议和方法:

1.品种选择: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抗条纹叶枯病的QTL有3个。

2.用强氯精浸泡种子消毒。通常将1克强氯精浸泡在0.5公斤水中或0.5公斤药物可浸泡在300-400倍的85%三氯异氰尿酸中。加强苗场管理,防止串灌,避免淹苗。

3.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注意合理施肥,控氮增磷增钾,合理密植,分蘖末期适当晾田,晾田复水后第二天每亩施钾肥8-10公斤。台风暴雨过后,要立即排水,用农药控制,遏制病害蔓延。

4.化学防治:及时控制病田。要禁止串灌、漫灌和使用循环水,防止病害传播,第一次防治后5-7天再防治一次,保证防治效果。防治本病的适宜药物有噻酮、噻唑锌、碱式硫酸铜、硫胺素铜、噻虫嗪铜、中生霉素、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等。病后期药物防治效果会下降,需要配合施肥促进水稻恢复。

5.加强植物检疫,发现细菌性条斑病后立即采取发黑、控制、扑灭等措施。在发病稻田采取农业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害的蔓延和不扩散。冬季灌溉耙田30天以上,可消灭田间病菌。

本文及图片转载于网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如何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

(1)打捞菌核。

水稻纹枯病菌主要在稻田越冬。一般冬春移栽水稻时,60% ~ 70%的越冬菌核能萌发。田间菌核脱落数量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去年或上一季落在地里的菌核比水轻,能随水漂浮很久。水田灌溉后,可清除水面漂浮的菌核,减少初侵染的菌源,有效降低水稻前期的发病率。钓鱼的方法是在耙完田面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簸箕等工具将水面上漂浮的浪渣、菌核捡起,从稻田中捞出,深埋或晒干焚烧。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苗木抗病能力。氮肥迟施、长时间深水灌溉,容易造成幼苗茎叶软而淡绿色,会降低抗病性,加重纹枯病。所以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要占总施肥量的60%。第二,氮、磷、钾三种元素要合理搭配,尤其是氮肥用量不能过量。三、追肥要早,要适量,按照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进行追肥。氮肥不能施得太晚,以免造成苗贪,导致纹枯病的发生。在水管理上,实行浅、露、架、活的灌溉方式,解决土壤中水和气的矛盾。水稻分蘖期,要经常进行浅水灌溉,适当露地,以利解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应适时适当地将田地搁置一边,以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的虚长;进入孕穗期后,要实行流水灌溉;在灌浆结实阶段,要坚持干、湿、干,促进幼苗生长,使其长得漂亮、健康。

(3)有毒土壤的预防。

施用甲基砷酸锌毒土能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和萌发,药效稳定,持效期长。施用后可被水稻根系吸收,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移栽后15 ~ 20天内施药,用20%甲基砷酸锌250克配细土25公斤,均匀撒于稻田,防效显著。据对比调查,有甲基砷酸锌毒土的苗田发病率约为10%,无毒土的苗田发病率在50%以上。但使用甲基砷酸锌时,必须在孕穗期前使用,孕穗期或生长后期禁止使用,因为甲基砷酸锌有杀雄作用,孕穗期使用会空穗破穗,严重的不能抽穗。尤其是高温下氮钾亏缺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4)化学控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缓慢,后期迅速上升。因此,在早稻分蘖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在高温高湿天气,田间发病率在30%左右时,应立即采取药物防治。药剂可采用5%井冈霉素水溶液,每亩0.2公斤兑50公斤水,根据病情轻重和天气情况,连续喷洒2-3次。晚稻生育期短,从纹枯病的引发到爆发的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左右。所以用药要分两次,一般拔节孕穗期一次,7天后一次。鉴于纹枯病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的,所以施药时应集中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方法有哪些?培育壮苗无病害,科学管理水肥,适当增加磷钾肥,防止氮肥过量和迟施,提高植物抗病能力。不串灌,不深水灌,适度烘烤。

2.浸种。先将种子用清水预浸12-24小时,再用300-500倍的85%浓氯精浸泡12-24小时,清理干净后发芽播种。

3.喷。在三叶期和拔苗前喷一次强氯精。在水稻抽穗期,每50公斤水喷洒20%叶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5克、90%水稻双井125克、农用链霉素1000万单位10克、高锰酸钾5克、食盐适量,有一定效果。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