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原产地在哪里
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的Crescent Wodi。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驯化其野生祖先的产物,其栽培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在中亚的广大地区,史前原始社会聚落中已发掘出许多残存物,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和麦粒、碳化麦粒、麦穗和印在硬泥上的麦粒。
早在公元前7000- 6000年,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和以色列就广泛种植小麦。巴基斯坦在公元前6000年,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在公元前6000- 5000年,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斯坦在公元前5000- 4000年,非洲的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中国在公元前3000-159年(详见下文),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种植了小麦。
扩展信息
小麦属于禾本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贸易量最大、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世界上有43个国家,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种子富含淀粉、多种蛋白质、少量脂肪、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商品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年统计,全球小麦收获面积32.36亿亩(1亩约667平方米),产量193.8公斤/亩,总产量6.27亿吨。高产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小麦的产地
产地:
小麦起源于西亚,在西亚和西南亚仍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和与普通小麦关系密切的节节麦。
在肥沃的新月地带,特别是伊朗的西南部、伊拉克的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的周边地区,是最早驯化种植二麦和特莫魏飞小麦的地方。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也是二粒小麦栽培的起源地。
普通小麦比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出现得晚,一般认为起源于里海西南部。关于小麦的进化有很多理论,但传统的观点是一种野生小麦(基因组AA)经过驯化,进化成了一种栽培小麦(AA)。
一种野生一粒小麦与斯卑尔脱山羊草(基因组BB)自然杂交,其杂种自然加倍染色体产生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AABB),再驯化进化为栽培二粒小麦(AABB)。栽培的双子叶小麦进化成其他四倍体小麦。
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自然杂交,其杂种自然加倍染色体,产生普通小麦组(AABBDD)。
扩展信息:
小麦的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和维生素A等。由于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差异很大。从蛋白质含量来看,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种植的小麦质地坚硬透明,蛋白质含量高达14 ~ 20%,面筋结实有弹性,适合烘烤面包。在潮湿条件下出生的小麦籽粒含有8-10%的蛋白质,蛋白质较软,面筋较差。
除供人食用外,只有少量面粉用于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的副产品都是牲畜的优质饲料。吃全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食用未精制的小麦也可以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小麦种植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其野生祖先驯化的产物,其栽培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在中亚的广大地区,史前原始社会聚落中已发掘出许多残存物,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和麦粒、碳化麦粒、麦穗和印在硬泥上的麦粒。
早在公元前7000- 6000年,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和以色列就广泛种植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 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p>
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是最早种植小麦和魏飞小麦的地方。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也是二粒小麦栽培的起源地。普通小麦比一麦和二麦出现得晚,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约8000年前的里海西南部。
据研究,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将伊朗西部某地栽培的两种小麦带到节节麦分布区,发生自然杂交,其杂种在染色体上自然加倍,产生普通小麦。
根据传统观点,具有AA基因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有BB基因组的相似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被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然后与具有DD基因组的节节麦自然杂交,产生普通小麦(基因组AABBDD)。
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Xi安、宝鸡等地,有大量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品种最接近的冰草。这种麦草很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收集和培育的。
继发现云南小麦亚种之后,中国在西藏高原发现了自破穗普通小麦的原始类型(称为西藏半野生小麦);伊犁河谷有一个庞大的粗山羊草初级群落(我国俗称粗山羊草),而黄河中游麦田长期混种粗山羊草。这些事实对于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和1986年,在东灰山新时代遗址发现了5000颗159年前的碳化小麦和大麦颗粒。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碳化的小麦种子。以上从植物学和考古学上为麦的中国起源说提供了佐证。
扩展数据
有两种播期:冬小麦和春小麦。中国以冬小麦为主。
冬小麦生长过程中抗寒性强,幼苗能越冬。春天来了,秧苗很快分裂长大,冬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很好吃。
春小麦抗旱性强,短穗大,生长期短,适合春季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种植在冬天非常寒冷的地方。因为冬天太冷不能播种,春天以后才种,所以叫春小麦。冬小麦种植在温暖的地方。冬天播种,夏天收获。比如东北种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种冬小麦。
冬小麦应该在秋天播种,在晚春收割。在中国,一般以长城为界,北有春小麦,南有冬小麦。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简述小麦的起源
起源:小麦起源于西亚,至今仍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其与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广泛分布于西亚和西南亚。
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土。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孔雀河流域,也就是常说的楼兰;楼兰小河墓地也发现了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
4000年前,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的沙漠绿洲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40%。那时,水里有游鱼,林中有飞禽,有放牧的绿草地,有适合耕种的土地。
它在小环境里有非常好的生存土壤。但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一点小小的改变都会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扩展信息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小米和高粱,也属于小麦,它们都在旱地种植。这些作物是消耗大量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应该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通常,他们必须休耕一两年。
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每年只有大约1/3到1/2的土地可以收获粮食。因此,自秦统一以来,以黄河流域为基础的王朝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应压力。
更糟糕的是,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雨量不足,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非常快,碱性黄土失水后容易结晶,导致土地盐碱化,大大降低土壤肥力,逐年贫瘠,无法耕种。
低产耕地不断减少,土地兼并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农民起义。经过多年战乱,土地休整后恢复,社会重新安定下来,开始新一轮消耗土壤肥力的循环。但总的来说,土地的肥力仍在逐渐下降。
古代文明在麦田中衰落。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包括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诞生在该流域附近。其中,古埃及和巴比伦的人们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在孕育了他们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广泛种植小麦。可以说,这些灿烂的古文明都是在麦田里建立起来的。不幸的是,他们没有逃脱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