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危害
中国宁波网6月30日讯(通讯员吕晓玲)时值夏季,正是时令果蔬大量上市的季节,琳琅满目的水果令人眼花缭乱。在炎热的夏天,拥有一个清爽可口的水果并吃下去,是生活的一大美好。然而,催熟水果、西瓜膨胀剂、植物激素等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更有甚者,反季节催熟水果导致儿童性早熟等谣言在微博、朋友圈频频出现,前段时间媒体曝光的草莓中乙草胺超标事件,让人不禁疑惑,还有哪些水果可以放心食用?在这一点上,笔者作为一个食品安全检查员,也试图从科学理性的角度,任性地捡起那些关于植物激素的东西。
什么是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指天然存在于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质,也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它的存在可以影响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从细胞生长分裂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熟、脱落等一系列生命过程。植物既然有内源激素,那就一定有外源激素。植物外源激素又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理后,通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和生物作用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调节作物的生长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的目的。简而言之,植物激素分为天然的和合成的。天然激素天然存在于植物中,不存在滥用问题。你吃不吃,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也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我们日常批判的对象。
因为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合成化合物,所以在我国都是作为农药来监管的。目前,我国已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0多个品种,包括乙烯利、赤霉素、氯虫脲、2,4-D、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等近10个品种。在水果的自然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气体——乙烯,作为刺激水果加速成熟的信号。乙烯利是一种释放乙烯的化合物。主要用于一些需要成熟且不方便运输的水果,以及一些反季节水果,以促进水果的早熟。这个成熟过程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成熟的水果和未成熟的水果混合在一起,通过成熟水果释放乙烯来加速其他未成熟水果的成熟过程。西瓜生产中常用的膨胀剂,主要成分为氯芬脲,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果实,提高产量,一般在果实膨大期使用。
植物激素的危害有哪些?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仅可以保证作物的稳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可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从而在农业生产中达到省工、省时、省本、增效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危害?长期食用催熟和反季节水果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性成熟是由性激素调节的,而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物质。乙烯和乙烯利在人体内都不能起到性激素的作用,也不能参与性激素的合成,更不能引起儿童性早熟。食用催熟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果会影响人体健康吗?根据国家农药分类,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低毒甚至微毒,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比农药和杀菌剂低几个数量级。目前,所有在中国注册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国家对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有严格的标准,并制定了最低残留限量。只要按照国标使用,就能保证食品安全。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如用量过多、使用次数过多或不遵守安全间隔期,就会导致残留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费者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生产和消费知识,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当他们听说农药残留时,他们认为它们有毒有害。当他们听说在一种食物中检测出某种化学成分时,他们认为这肯定会导致癌症,他们要求这种食物零风险,绝对安全。众所周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安全剂量就谈安全风险是不科学的。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有哪些危害
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已被归类为农药。赤霉素除了直接从生物体内提取外,大部分都是化学合成的,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毒性,但毒性相对较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剧毒、高毒、高毒农药。赤霉素(从赤霉菌中分离出来)、三十烷醇(蜂蜡成分)、豆芽和细胞分裂素对人畜无毒。少部分属于中度毒性和轻度毒性,如硫脲、吲哚乙酸、脱落酸;大部分属于低毒,如萘乙酸、6-苄氨基嘌呤、2,4-二氯苯氧乙酸、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油菜素内酯、矮壮素等。,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大多数缓凝剂都属于这一类。
生长调节剂进入植物体内后,会逐渐代谢降解,药效逐渐消失。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中的残留取决于药物的摄入量和降解率。一般剩余时间在几天或者一两天左右,但有的剩余时间更长。虽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远高于其他农药,但也不应随意增加使用浓度和次数,以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尤其是用于土壤处理时,必须考虑土壤残留,尽量避免使用在土壤中降解缓慢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如用烯效唑代替多效唑,一般来说,很低的浓度就能达到效果,不能提高浓度,以免对后续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你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危害了解多少?
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危害
多效唑的危害
植株矮小,块茎小而畸形,叶片卷曲,花哑,叶尖黄叶脱落早,幼叶扭曲起皱。
矮壮素氯化物损害
植株严重矮化,结果枝不能弯曲伸展,叶片变形,出现鸡爪子叶,多余芽散生,结果枝过短,植株枝条变脆易断。浸种有害,种子根部弯曲,幼叶严重短缩,发芽延迟7天左右,挖后幼苗扭曲变形。矮壮素容易对双子叶植物造成伤害,但对单子叶植物没有伤害。
乙烯利伤害
光照时,植株顶端会枯萎,下部的叶、花、幼果变黄脱落,残果早熟;另一方面,整树的叶子迅速变黄脱落,果实迅速成熟脱落,甚至整树死亡。
A-萘乙酸的植物毒性在轻的情况下,花和幼果脱落,但在重的情况下,叶子收缩和脱落,叶子和茎旋转,果实迅速成熟和脱落。浸种有害,造成少根、畸形根、根严重、无芽。
2,4-D植物毒性
轻度的话,叶子会变得松散弯曲,叶子会松弛,顶端心型叶子会卷起来,叶子会变形,果实会变形,果实会空心开裂。更有甚者,植株大部分叶片松弛,心叶严重卷起,变形折叠,植株芽眼萎缩,整树慢慢枯萎死亡。
生长素引起的植物毒性
果实肌肉僵硬开裂,产生涩味,植株贪青,成熟晚。
复方硝基酚钠损伤
轻度抑制植株生长,幼果不发育;中度和重度植物枯萎变黄直至死亡。复硝酚钠在果树、瓜类等敏感作物上施用,会引起药害,使花落、果落、果空心。
DA-6(胺鲜脂)有害
叶子染上了色斑,色斑逐渐扩大,由淡黄色变成暗红色,最后完全透明。
为了防止植物毒性,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准确把握物种,适度利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因作物类型、生长阶段和作用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使用时应根据商品标签上的功能准确把握商品,在适当阶段严格按照标签标明的使用方式应用。
掌握应用浓度值和频率。
植物生物调理剂不是油太多的蔬菜。应严格按照标签标明的浓度施用,并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用途、粮食作物的生育期和表现、天气条件等因素灵活掌握,否则会获得不同的效果。例如,使用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根茎的生长,而使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
不允许使用药肥
即使是推式护发素,也是在液肥充足的情况下才起作用。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添加了一些浓缩轻肥和营养元素,但成分很少,作用有限,所以不必认为作物是绿色的,健壮的,不缺肥的。
不要用乙烯利、生长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培育蔬菜、水果、棉絮、小麦等。作为农作物。虽然具有成熟高产的功能,但会导致非孕穗期增加,出苗率严重下降。因此,对于有种子的作物,应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我国禁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危害有哪些
类别:无机砷杀菌剂
农药名称:砷酸钙和砷酸铅
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原因:高毒性。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原因:高残留毒性
类别:有机锡杀菌剂
农药名称:三苯基乙酸锡、三苯基氯化锡和Toxotin
违禁作物:所有作物。醋酸苯汞(赛力散)
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原因:剧毒、高残留
类别:氟制剂
农药名称:氯化钙、氟化钠、氟乙酸钠、氟乙酸铵、氟铝酸钠。农药名称:滴滴涕、六六六、林丹、艾氏剂和狄氏剂
被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原因:高残留毒性
类型:有机杀螨剂
农药名称:。类别:卤代烷熏蒸剂
农药名称:二溴乙烷、二溴氯丙烷
被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理由:致癌、致畸
类别: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
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理由:剧毒
种类:有机磷杀菌剂
农药名称:稻晶晶、一毛晶晶
禁止的作物:所有作物。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原因:剧毒
类别:二甲基甲脒农药
农药名称:杀虫脒
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禁用原因:。违禁作物:水稻和茶树
禁用原因:对动物有高毒性
种类:取代苯杀虫剂和杀菌剂
农药名称:五氯硝基苯和稻瘟醇
禁用作物:农药名称:有机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
违禁作物:所有作物
类别:二苯醚除草剂
农药名称:除草剂,除草剂
禁止的作物:所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