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绿色植物的家庭可以用捕蝇草捕捉家中所有的昆虫吗
捕蝇草是一种虫草。本来生长在沼泽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但是环境常年潮湿,水分较多,土壤比较疏松透气,不会造成根腐。捕蝇草依靠捕捉和吸收昆虫体内的汁液来补充营养。
捕蝇草本身比较贫瘠,喜欢充足的光照,对环境湿度要求高,怕冷干燥。环境也要通风良好,通透,对养殖水质要求较高。
捕蝇草的诱捕器是由叶子进化而来的,诱捕器的底部是它的叶柄。捕蝇草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开花结果,但授粉成功的概率较低。
家里多放几盆捕蝇草来捕捉室内所有的昆虫是不现实的,因为捕蝇草的每一个夹子,在它的一生中只会开合多次。如果环境不适合,它的夹子很容易枯萎,甚至会因为光线不足而夹不开。
还有一个可笑的原因。如果捕蝇草想捕捉昆虫,它必须先吸引它们。它的夹子上有一些粉红色或红色的小点,上面的腺体会分泌一些昆虫喜欢的气味。腺体用来吸引和消化昆虫。当昆虫被它吸引时,它们自然会被捕蝇草捕获。听到这里,你还会想养几盆捕蝇草抓虫子吗?
的确,捕蝇草非常适合当宠物养,有的朋友甚至把各种东西都给它玩。其实对捕蝇草很残忍,因为它只能消化昆虫。如果它抓到一些杂物,夹子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展开,因为捕蝇草本身就能意识到它抓到的不是昆虫,这是捕蝇草最神奇的地方。
捕蝇草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因为它吃昆虫,叶子有双层夹,左右对称。它捕食的昆虫大多是苍蝇,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甲壳类动物。苍蝇是捕蝇草中最容易开花的昆虫,其次是蚊子和其他昆虫。
捕蝇草的陷阱有一个红色的内层,里面会有一些小肉刺,其实就是它的陷阱。只要虫子走进它的陷阱,触发里面的陷阱,陷阱就会自动关闭。捕蝇草的叶子上会有一些红点。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小尖刺。只要虫子触碰里面的小尖刺2~3次左右,夹子就会自动闭合。
捕蝇草夹子的外缘会有锯齿状的尖刺,交错排列,防止昆虫逃脱。昆虫只要在捕蝇草里待上10~15天左右,就会被消化,变成木乃伊,证明里面的营养物质已经被捕蝇草完全消化了。
捕蝇草是用来消化昆虫的,也就是叶子上的红色腺体,叶子上的红色尖刺就是触发陷阱的信号。只要虫子爬到上面摸两三次左右,夹子就会完全合上。
植物是有意识的吗?其实我们从含羞草这种植物上可以看出,植物是可以感知人的,当人靠近或者触碰含羞草的叶子时,会本能的收缩,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说明植物是有意识的。而且你能明显感觉到食物到了,它会自动收拢起来捕猎,这也是植物意识的一种表现。植物是有意识的
虽然植物看起来不喊不叫,只是坐在那里让人玩,没有任何反抗,但其实是有意识的。而且植物其实是有自己的音频的,人类是听不到的。也许它们可以在同类植物中听到。而且植物受到伤害会反抗,但和动物相比似乎缺乏活力。
植物会长出刺或者流出一些汁液,这是为了保护自己。有时,植物破碎后,会流出白色乳液。这些果汁看似友好,其实真的有毒。虽然它们不会引起中毒,但也会引起皮肤过敏,所以植物必须有意识,否则它们不会在遇到危险时触发保护自己的机制。
植物的反应虽然很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似乎没有什么动态,只能不断的生长,但是它们是活的。毕竟有些植物不浇水会渴死,而且植物在人靠近的时候其实是会发出声音的。但由于人类能获得的声音只能在一个波段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听不到了,有些动物也会发出超声波。但这并不意味着植物没有反应,没有声音。
攀爬植物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吗?依据是什么
植物的攀缘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生理反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能爬的植物有很多,葡萄、豆子、菟丝子、黄瓜苗、藤蔓,包括紫藤,我问了身边的老农民:很多人不知道,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想想一个农民按照自然规律种地。根据品种和季节,他要施肥,翻土,收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谁会去关注它的外观和生理特征?我开始翻书找资料,答案还是很少,不怕你笑话。为此,我和老婆讨论了一晚上。最后的结果是:是植物的生长,不是人的生长。植物生长是自然规律,它没有思想,而人是高级动物,有思想,有语言,有行为思维。所以植物的攀援能力是纯粹的生理反应,不是有意识的。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只要有附着的东西,它的枝干和茎叶自然会附着缠绕,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有选择,就有思维意识的问题。不知道我回答的对不对。欢迎讨论。
如果藤蔓有意识,它们可以缠绕动物,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养料杀死。为什么要爬树干?植物爬树是因为趋光性和其他生理需求。因为它们的藤蔓比较柔软,在树的壁上蜿蜒攀爬,可以更好地享受阳光。
动物和植物明显地被分类。植物不能移动,扎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成分,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所有需要的有机物质,所以不需要移动。这样一来,植物没有复杂的神经和肌肉就无法自主移动,但其能量消耗也很低。一棵和人体重差不多的树,每天消耗的能量只有人的1/10左右。少数几种器官可以移动,如捕蝇草、猪笼草,甚至进化出捕食昆虫的能力,但这种行为不是通过神经或感觉细胞实现的,而是通过叶子上特殊的水通道实现的。昆虫刺激这些叶细胞后,水流迅速,叶子膨胀失水,昆虫很快就被困在其中。它是直接发生在叶片上的活动,不需要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所有的植物都是。
动物,顾名思义,是可以移动的生物,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有一定的区别。单细胞动物靠细胞膜的活动来运动,细胞膜活动的机制是蛋白质和矿物质成分的结合和分离,所以它们的活动是本能的。蛋白质在水中感受到它们需要的成分就跑过来,感受到有害因素就走调。他们不需要感觉器官。多细胞动物很复杂,它们的细胞能够特别感知外部世界。高等动物也形成了神经系统,可以综合分析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送到大脑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主动趋利避害。这也是动物行为复杂多变的原因,因为意识在起作用,动物的神经系统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藤蔓在树干周围爬行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因为细胞分裂导致藤蔓生长,但这种植物没有坚硬的枝条只能在地面蔓延,而树冠会遮挡阳光,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趋光性使藤蔓朝着有利于获得更多光照的方向生长。相比于树底的树顶,更少的叶子更有利于光照。这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不需要有意识的控制。
一些攀缘植物,如南瓜和黄瓜,会长出小胡须,这些胡须是多毛的,类似于捕蝇草的叶子。受到刺激时,胡须一侧的水分增加,细胞膨胀,使胡须弯曲,在其他动物的枝叶周围攀爬。如果周围没有树或者高等植物,它们就会趴在地上,很多都是直的,不会弯曲。还有像爬山虎一样靠吸盘爬树爬墙的植物,也是无意识的生长行为。
植物有感觉吗
美丽的花朵总是触动我们的视觉和嗅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也是有感情的?
对于植物来说,感觉极其重要。植物和动物不一样,既不会到处跑找食物,也不会主动躲避害虫的蹂躏,更不会搬家去寻找可以遮风挡雨的避难所。无论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植物都只能接受。所以植物需要更灵敏的感官来观察文字,观察颜色,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也许,你会质疑,如果你不是一条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的确,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有长嘴。没有这些感觉器官,他们怎么会有感觉?你不妨跟着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的感官世界,你会逐渐明白植物也是富有感情的!
植物视觉
像人类一样,植物也能看见。人类能看见东西,是因为眼睛里有光感受器;植物的茎和叶中也有光感受器。那么,植物看到了什么?最简单的答案是植物见光。
植物的光感受器可以识别红光和蓝光,甚至是人眼不可见的光波,比如光谱中的紫外光。通过这些光感受器,植物还可以识别光源的方向,准确判断光的强度,调整生理活动以适应光周期。
达尔文后来的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植物的趋光性(趋光性),即植物倾向于向强光倾斜,以获得更多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趋光性主要来源于细胞中的一种光感受器——向光性。向光性成分对蓝光敏感,分布在植物的茎尖。当植物感受到蓝光向茎侧照射时,就会产生信号链传导,终止生长素的活性。与此同时,背光中的干细胞继续生长,使得植物朝着光强的方向生长。
另一种光感受器叫光敏色素,能感受红光和远红光。在不同的光谱中,有两种光敏色素可以相互转化,即红光吸收型和远红光吸收型,主要是方便植物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源进行生理活动。
虽然植物中的光敏素和光敏素与动物眼中的完全不同,但研究表明,另一种光受体隐花色素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植物和动物识别蓝光和紫外光。有了隐花色素光感受器,植物不仅可以在体内建立独特的生物钟或生长节律来调节生长发育,还可以通过它来知道时间。
植物的触觉
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相当敏感,反应很快。看,风轻轻吹过树梢,虫子慢慢爬过树叶;藤蔓伸出长长的胡须,试图找到一个高的树枝定居下来。一个简单的触摸或摇晃就足以干扰植物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在多风的地方植被总是低矮呈垫状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可以感受到机械损伤带来的感觉。触觉反应最明显的是食肉植物明星——捕蝇草。捕蝇草的叶子高度特化,对称,呈夹子状,类似贝壳。它的叶缘衬有长长的刚毛,刚毛左右交错,闭合时密封严密。一只苍蝇不小心掉进去了,捕虫器就会以不可思议的力量迅速关闭,牢牢困住它,慢慢享用。聪明的捕蝇草知道什么时候该关门,这主要是因为陷阱边缘的毛发能敏感地察觉到猎物的上门造访。
捕蝇草的猎物感和你的苍蝇在你胳膊上爬的感觉惊人的相似。当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意识到苍蝇的存在时,激活的电流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做出应激反应。同样,当一只苍蝇触碰捕蝇草的毛发时,产生的电流迅速传导到叶子上,激活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促使捕虫器迅速关闭。整个信息传输过程不超过0.1秒。
显然,大多数植物对外部触摸的反应没有捕蝇草那么快,但它们对外部机械刺激的反应是相似的。令人惊讶的是,动物和植物细胞对外界接触的反应都受到同一种蛋白质的影响。触觉感受器深深地嵌入细胞膜中。当受到外界压力或变形时,会通过细胞膜释放出带电离子,在细胞内外形成电位差,从而产生电流。这些触觉反应可以确保植物对外界变化做出具体而合适的应对策略。
植物嗅觉
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几乎没有叶绿体,只能靠吸取其他植物的养分来生存。为了寻找合适的栖身之所,菟丝子可以通过嗅觉识别合适的宿主,被称为植物界的猎犬。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都有嗅觉,但菟丝子却对气味情有独钟
在嗅觉方面,植物和动物可以相提并论。动物鼻子里的嗅觉感受器可以识别并结合空气中的目标分子,植物也有嗅觉感受器,对挥发性化学物质极其敏感。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发现,水果在自然成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乙烯,这种乙烯具有甜味,可以加速水果成熟。乙烯不仅能保证一个果实成熟,还能诱导相邻果实集体成熟。果实的分批成熟对植物的家族线非常重要,因为乙烯的香气可以吸引大量的动物来品尝,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此外,气味可以帮助植物相互交流。上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被毛虫咬过的一棵树不仅能合成害虫不喜欢的化合物,还能给其他健康的树发出警报,让远处没有被咬过的健康树也能合成同样的化合物。
植物的味觉
人类的嗅觉和味觉往往密切相关,各司其职:嗅觉捕捉挥发性气体,味觉识别可溶性物质。植物的嗅觉和味觉也密切相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植物对害虫或病原体的应激反应。当受到外界入侵时,植物通过释放大量挥发性气体来警告同伴,其中茉莉酸甲酯是最重要的成分。茉莉酸甲酯虽然是一种高效的气传信号分子,但在植物中没有活性。相反,当它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向外扩散时,就会变成水溶性的茉莉酸,吸附在细胞内特定的受体上,引发叶片的抗性反应。就像人类舌头上分布着不同功能的味蕾细胞一样,植物也有不同类型的可溶性分子受体。
植物的味觉不仅能感知危险和干旱的来临,还能识别亲缘群体。因为味觉负责识别可溶性化学物质,所以植物的味觉反应大多是在根部悄悄进行的。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可以利用根际的化学信号来识别周围与它们相关的群体。不相关的相邻植物根际之间也有信息交换。最近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当一排植物集体遭遇干旱时,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向第五行以外的植物发送信息,提醒它们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发。然而,虽然作为邻居,没有根际交流的植物没有这种胁迫反应。
植物的听觉
对于植物对音乐的偏好,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植物喜欢古典音乐,讨厌摇滚乐;喜欢轻音乐,讨厌重金属;我喜欢舒缓平和的音乐,讨厌欢快激昂的音乐。奇怪的是,音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观点出奇的一致。
从生态适应性的角度来看,音乐与植物无关,我们也无法期待两者的和谐。然而,理论上,植物听到某些声音是有好处的。比如昆虫爬上树叶时的震动声,蜜蜂飞翔时的嗡嗡声,蚜虫翅膀的拍动声,甚至更小的生物发出的极其微弱的声音,都会给植物一个安全警示。更奇怪的是,植物也可以从识别其他植物发出的声音中受益。最近,瑞士伯尔尼植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捕捉到了松树和橡树在干旱来临时的超声波振动,这可能会促使其他植物做好抗旱准备。此外,意大利科学家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的听觉。以前的研究表明,谷物的根尖会朝着特殊的有节奏的振动方向生长。更有趣的是,根尖还会发出声波。
然而,植物是如何产生声波的,更不用说它们是如何捕捉声音的了,目前还不得而知。当然,如果这个研究成功了,那么我们会说植物和动物一样,有五种感官。不管实验结果如何,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植物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官体验。
(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