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长啥样
看看黄芩长什么样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芩图片,看看黄芩到底长什么样?
一、黄芩图片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长习性1)根的生长:黄芩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2)茎、叶生长:出苗后,主茎逐渐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5~6月为茎叶生长期,一年生黄芩主茎约可长出30对叶,其中前五对叶每4~6天长出1对,其后叶片每2~3天长出1对。3)开花结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后2个月开始现蕾,二年生及其以后的黄芩,多于返青出苗后70~80天开始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始开花,4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如环境条件适宜黄芩开花结实可持续到霜枯期。
3、生长环境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二、中药黄芩图片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应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古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榈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等。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用黄芩、金银花,水煎服,治疗麦粒肿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东医药,1989,1:22);用双黄连粉针剂(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加入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6:412);用以黄芩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疱疹I号口服液口服,治疗带状疱疹157例,其疼痛缓解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龙胆泻肝颗粒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388);此外,临床上还用黄芩等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毒性肝炎、流脑带菌者、沙眼等。
黄芩用量一般多少克 黄芩用量过大会有什么后果
1黄芩用量一般多少克
3-9克。
黄芩是属于一种中药材,是需要对症服用的,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以及疾病类型、严重程度都不一样,所以对于不同人群来说,黄芩的用量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用于日常保健服用的话,那么用量一般不需要太多,建议每天服用3-9克左右就可以了,而且当症状好转之后就需要马上停止继续服用;如果是用于治疗疾病的话,那么建议患者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2黄芩用量过大会有什么后果可能会对肝肾造成较大的负担。
黄芩是一种药物,其吸收、代谢、排泄都需要经过肝肾,如果用量过大的话就会对肝肾造成较大的负担,长期下来可能会对肝肾造成较大的伤害,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而且黄芩的性质偏寒性,服用后会对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如果服用过多的话也有可能使人体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症状。
3黄芩能和人参一起冲水喝吗能一起冲水喝。
黄芩中所含的成分与人参中所含的成分并不存在配伍禁忌,一起服用也不会产生毒性物质,所以黄芩是可以和人参一起冲水喝的。
而且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心经,对人体来说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作用,因此与黄芩搭配在一起冲水喝的话对人体来说也能起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4黄芩能治慢性咽炎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黄芩的性质偏寒性,服用后能够很好地降低人体肺部和肝胆的热气,因此对于火气过重所引起的慢性咽炎症状来说,是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的。
但是引起慢性咽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包括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烟酒刺激、粉尘刺激等,所以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建议患者最好是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黄芩的用法及用量
黄芩的用法及用量
黄芩的用法及用量,作为一种较为十分常见的中药材,它的功效与作用涉及很多方面,选择合适的食物能让身体越来越好,不是所有的食材都适合每一个人,黄芩的用法及用量,教你正确养生。
黄芩的用法及用量1黄芩苦烹,善泻肺火,清热祛湿,
可治咳嗽,泻痢清肠,胎热可安。
(一)传统用法
黄芩性寒,味苦,入肺、脾、胆、大小肠经。功效为泻肺火,清湿热,止血安胎。
本品味苦而寒,善清肺经气分之热,为治肺热咳嗽之主药。又能清胆及大、小肠等经湿热,故适用于各种湿热之证。本品还有清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
1、肺热咳嗽单用或与桑白·皮、甘草配合应用。若痰热壅盛可与半夏、天南星等同用。
2、湿热下痢、湿热黄疸、湿热淋症本品配芍药、黄连而治热痢;本品配栀子、大黄而治阳黄;以本品配生地黄、木通则治热淋。3、呕血、鼻出血、便血、血崩凡热盛迫血外溢者,常以本品配大黄、黄连等药。
4、胎热不安常与当归、白术等同用。
黄芩还可用于疮痈肿痛,烧伤烫伤等,外用、内服均可。
(二)用量标准
煎服3~10克。
(三)使用注意
肺寒咳嗽、脾胃虚寒、胎寒欲堕、无湿热者忌用。
(四)施治鉴别
清热泻火多生用,用于止血或避免其苦寒伤胃可炒炭用,欲增强清除上部火热功效时,可酒炒用;安胎多、炒用。
(五)名医绝招
蔡华松(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
擅长以黄芩治疗热邪炽盛的各种眼病,如各种角膜炎、急性色素膜炎、巩膜炎、眶内假瘤等。
治急性色素膜炎,以黄芩15克,配伍半枝莲15克,柴胡12克;治急性视神经炎,以黄芩15克,配伍北柴胡12克;治眶内假瘤证属肝热痰郁者,以黄芩12克,配伍土茯苓9克,山豆根12克。
龙治平(乐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各种肝炎出现黄疸(阳黄):;各种原因所致肝功能异常,尤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黄疸指数升高者,以及呼吸道感染者。症见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必定用黄芩。
黄芩配伍用量为6~30克。
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配伍茵陈、连翘各15~18克,金钱草、蒲公英各20~30克。
治肺热咳嗽(呼吸道感染、肺炎),配伍桔梗、杏仁各9~15克,桑白皮12~18克,菊花15~18克,陈皮6~9克。
治酒精性肝炎,配伍茵陈、炒白术各15~18克,炒麦芽18~20克,丹参20~30克。
治各种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配伍茵陈、炒白术各·15~18克,猪苓9~12克,五味子6~12克。
治急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所致、的小便灼热,疼痛,不利,配伍车前子9~18克,金钱草20~30克,木通6~10克,滑石15~18克。
治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之属肝郁化热者,配伍柴胡6~9克,郁金10~15克,白芍9~18克,香附9~15克。
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配伍炒白术10~15克,熟地黄12~30克,怀山药12~18克。
钟秀美(福建泉州市中医院主任医院)
黄芩主治崩漏、胎漏、妊娠腹痛、发热、淋证,而症见阴道出血,色暗红,质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者。
寒凝血瘀者,不宜使用。
治卵巢囊肿、妊娠高血压,以黄芩10~15克,配、伍夏枯草15克。
治妊娠恶阻,呕吐苦水,以黄芩6克,配伍麦芽、竹茹各15克,紫苏梗10克。
治胎漏,以黄芩10克,配伍糯米(后下)20克,黄芪、苎麻根各15克。
治肛裂,以黄芩10~15克,配伍火麻仁15克,山栀子、枳壳各10克,荆芥炭6克,甘草3克。
治妊娠腹痛,以黄芩10克,配伍生白芍15~20克,白术10克,当归6克,川芎5克。
(六)临床妙验
小儿肺炎
焦玉成老师将黄芩、忍冬藤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1克,每岁、半包,随增龄而增量,日服3次,治疗100例,治愈84例,好转16例(《黑龙江中医药》1986年5期)。
病毒性肝炎
王瑞云等老师以黄芩甙注射液4毫升(相当生药20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6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注,15日为1个疗程,大多用2~3个疗程。治疗病毒性肝炎128例,结果显效率:急性肝炎100%,慢性活动性肝炎57、2%,慢性迁延性肝炎8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3期)。
小儿菌痢
杨侃老师取黄芩、黄连、黄柏等量研末,1岁内1克,2~3岁2克,4岁以上3克,调入生理盐水30~40毫升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治疗140例,经2~6日治愈112例,无效28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3期)。
高血压病
何云鹤老师以每次服20%黄芩酊5~10毫升,每日3·次,治疗高血压病患者51例,取得较满意效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年1期)。
预防猩红热
锦州郊区防疫站,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以每日用黄芩9克,水煎后分2~3次服,连服3日,观察1577例,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中草药通讯》1972年3期)。
用于流脑带菌者
严国华等老师用20%黄芩煎剂做喉头喷雾,每次2毫升(含生药0、4克),施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者209例,结果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60年6期)。
黄芩的用法及用量2生黄芩一般的用法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其中内服的`用法是采取煎汤内服的形式使用;生黄芩还有制作成丸或者散的形式服用。另外其外用的方法主要是:取适量的生黄芩通过煎水洗或者是研磨成末调敷的形式外用。生黄芩的用量一般是3-9克之间,切记不可随意过度大量使用,否则可能会使得身体出现不良反应。
黄芩功效作用与主治禁忌
黄芩功效作用与主治禁忌
黄芩功效作用与主治禁忌,作为一种较为十分常见的中药材,它的功效与作用涉及很多方面,而且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作用的药材,这种食材可以补血养气,下面是黄芩功效作用与主治禁忌。
黄芩功效作用与主治禁忌1黄芩是苦寒之品,是清热燥湿的药物,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归这几条经脉。黄芩有清热燥、泻火解毒、止血而安胎的作用。黄芩主要是用于湿温,也就属温导致的胸闷、恶心、呕吐这样的病症,以及湿热导致的顽辅的胀满、湿热的痢疾。
黄芩也可以治疗黄疸、黄疸性的肝炎,另外黄芩有清肺热、治肺热的咳嗽的证候。因为是苦寒之品,可以用于高热烦渴,还有泄热的功效。同时也可以治疗血热、血燥导致的吐血、鼻子出血,也可以治疗各种的痈疮肿毒,以及有安胎的作用。黄芩由于苦寒,因此有寒症的症状不易食用黄芩。
1、清热解毒
黄芩的清热解毒的作用是首选,是这众多的养生食材中的重要一种,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简单知道针对很多毒性都是可以通过黄芩来辅助的。
2、抗炎
黄芩的抗炎功效也是比较明显的,不仅是它本身的`反应,这个对很多的疾病要是有炎症了都可以运用它这一功效的。
3、降低血压
血压高的人群可以吃吃这个黄芩就因为它对于我们的身体降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做成口服液的时候,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回至正常。
4、利尿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这,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亦有利尿作用。所以利尿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平时就该多用用。
黄芩功效作用与主治禁忌2黄芩的正确吃法
当归补血汤
方药:黄芩50克,当归10克。
食用方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能:补气生血主治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久不愈合者。
1、黄芩蒸猪腰
【材料】猪腰2个,黄芩12克,调料适量。
【做法】①将猪腰切开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②将猪腰与黄芩共置瓷器内,酌加调料,隔水用旺火蒸至猪腰熟透,去黄芩,分2次食用,5日为1疗程。
【功效】补肾、清热、安胎,适用于血热之先兆流产。
2、胡连黄芩粥
【材料】胡黄连、黄苓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①将胡黄连、黄芩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②粳米入药汁中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清热燥湿,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血脂异常。
黄芩炖鸡
原料及功用:黄芩120克补气固表;母鸡一只益气补血,葱,姜,盐等佐料适量。
将母鸡去毛,内脏清洗干净,将黄芩洗净,装入药袋内,然后放入鸡腹内,加水,葱,姜,盐等佐料放入锅,煮40分钟后就可以食用了。
功能:补气养血,益精填髓,对于大病,久病,产后失血过多等气血亏虚的病人都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