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雏鸡养殖技巧,可大大高雏鸡的成活率,青年鸡养殖全过程

青年鸡养殖全过程?

一、选种建舍

1、选择品种通常以土鸡为主,因为土鸡的市场需求大、生长能力强、抗病能力高,选好品种后就开始建设鸡舍,鸡舍可选择建设在交通便利、背风、光照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

2、条件良好的地方不仅有利于鸡的生长,还方便后期饲养管理,鸡舍要搭建好休息室,准备好食槽、水槽、温度调控设施,有利于促进鸡的健壮生长。

二、雏鸡饲养

1、出壳后60天内是鸡的雏鸡期,这个时期的鸡体质比较弱,并且前10天内的成活率也较低,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首先要调控好温度,一般雏鸡对温度的需求,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2、在前3天的时候,需要将温度控制在35℃左右,然后每隔3天降低1℃左右,直到30天左右时,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然后加强对雏鸡的管理,根据日龄规划好养殖密度,并且30天内要保持日夜光照,30天后可适当降低每日的光照时间。

三、青年鸡饲养

1、青年时期是属于鸡生长速度比较快的阶段,这个时期在育雏期过后的90天内,一般120天的时候,其体型就能逐渐接近成年鸡了,青年鸡需要在鸡舍内饲喂饲料,这时鸡舍内要准备好水食槽,然后在舍顶做好斜顶,避免下雨漏水。

2、在饲喂青年鸡时,要将公母分开进行饲养,避免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并根据日龄掌握好每天的投喂量,通常60-90天的鸡每天需投喂3次左右,然后90天后可减少1次投喂量,假如是种鸡的话,那么每次投喂量不宜过多,以免吃的太饱,使产蛋期延迟,影响产蛋率。

小鸡的饲养方法?

小鸡的饲养方法有很多,常见得有:

首先,要调控适宜光照,促进雏鸡发育 日光照射可以增温、增加食欲,利于消化,促进钙磷代谢、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并能杀菌。但光照强而又时间长,易使雏鸡过量运动,得不到适当休息而影响雏鸡正常发育。

其次,调节适宜温、湿度,提高雏鸡成活率。 初出壳雏鸡个体小、娇嫩、绒毛短,保温能力低,调节体温机能也还不完善,直到3-4周龄,才逐渐完备。因此,搞好防寒保温,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是养好小鸡,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

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小鸡会慢慢羽翼丰满,长大成年,在养小鸡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卫生问题,及时清理纸盒子,当它长大后可以更换成笼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可以给小鸡米饭和白菜了,可以自己出去找食吃了。

刚出壳怎么养小鸡好呢?

1.小鸡的饮食:小鸡还小的时候用小米用开水泡15分钟,过滤出多余的水,一点青菜剁成细末和泡好的小米拌在一起。一日三餐,每次一罐头瓶盖。等小鸡长出来白翅尖的时候,去花鸟市场买五块钱的面包虫(太多容易成蛹)一天一只喂四只虫子分两次。(面包虫放在一个不容易逃跑的容器里,不要密封,扔进去一块干馒头就行)

2.小鸡的住处:准备一个泡沫箱,不用太大(超市卖手抓饼的包装泡沫盒就口以)在泡沫箱里垫一层塑料袋,两层干草,和三层卫生纸(每天早上都要换新卫生纸哦)晚上的时候把他们抓进小窝里轻轻掩上泡沫盖。等他们长大了(小泡沫箱满足不了他们已经放飞自我的乱蹦出来)就换个大纸箱还是那样垫。完全成型的时候扔院子里放飞自我吧,院子里拿个木头围一个栅栏上面盖上塑料棚。

3.小鸡也要每天出去活动,每天早上十点以后扔在院子里晒太阳喂虫子,太阳下山要回家。

小鸡的注意事项

小鸡就是鸡的幼崽,从鸡蛋中孵化。小鸡吃饲料及青菜、小虫、碎米成长。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家鸡源出 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突胸总目,鸡形目,雉科,原鸡属,家鸡种。

雏鸡开食之前,先给饮用0.01~0.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呈浅红色即可),以清除胎粪和消毒肠胃。然后喂给8%的蔗糖水,可提高雏鸡成活率。最后再喂料。然后,要经常供给饮水,以免因缺水,而一下子暴饮拉稀死亡。饮水宜先用温开水,以后可逐渐改用新鲜清洁凉水,同时防止雏鸡弄湿羽毛。

幼雏阶段喂料不宜受餐数限制,应任其自由采食,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到20日龄后日喂4次即可。喂料不宜过湿,以能松散为度。喂量随着雏鸡日龄而增加,但每次不必喂得太饱(以八成饱为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小鸡怎么养成活率高?

要想提高小鸡的成活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选择健康活泼的鸡苗;

二是购回后及时用疫苗滴鼻;

三是及时供凉开水给小鸡自饮;

四是采取保温箱集中饲养15-20天,并以全价饲料为主;

五是时常以药物预防疾病;

六是严防鼠害和蚊咬。

鸡苗养殖技术基本要点:

一、注意饮水:初生雏鸡首次饮水叫初饮,初饮水最好用18℃的糖开水或温开水,初饮应在第一次喂料之前进行;饮水可防止刚出壳后的小鸡虚弱或缺水,促进体内卵黄的消化吸收;有条件的,每50只小鸡配备1个4.5升自动饮水器,饮水器应常消毒,水要卫生,可在每0.5kg的水里加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让小鸡饮服,可预防疾病。

二、注意温度:温度是育雏的关键。刚出壳雏鸡一般要求环境温度为32—35℃,而后每星期下降2℃,温度是否适宜,除通过温度计测量外,还要观察小鸡的精神、活动表现,若小鸡堆在热源中心,发生“唧唧”声、不安、行动慢、羽毛蓬乱,说明温度过低;若远离热源,张口呼吸、大量饮水,说明温度过高;若小鸡分布均匀、精神活泼、睡眠安静、睡姿伸展舒适,说明温度适中。

三、注意喂料:出壳后雏鸡第一次喂料叫开食;一般在出壳后12—24小时开食为好,出壳后12小时内,鸡体内有5克蛋黄足够自身能量;用玉米粉、小碎米混和拌湿或干料开食;开始几天一般以“少喂勤添八成饱”为原则,将饲料撒在深色的塑料布上,以后逐渐改为食槽饲喂;第5天可在喂料中添加1%的砂砾,以帮助消化,并在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青绿饲料。

四、注湿意度:育雏初期,湿度应大一些,有利于腹内蛋黄吸收,以防体内水分散发;10日龄前湿度一般为60—65%,10日龄后为50—60%;因高温高湿环境下,微生物易生长繁殖,小鸡蒸发散热受阻而导致体温过高,使鸡群发病,特别易发球虫病,因此平时应注意通风换气,地面少洒水、勤换垫草。

五、注意光照:随着雏鸡日龄增加,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保持一定或稍减,不能增加;1—3日龄因雏鸡视力弱,为保证采食和饮水,每天采用22—23小时光照,以后每周逐渐减少20分钟,直到每天光照9小时为止,持续到20周龄;为使室 内照明均匀,灯宜挂在饮水器与食槽上方,育雏6宜的光照强度可按30瓦/10m2计算。

六、注意通风:通风换气才能保证育雏室空气新鲜,鸡舍内的细菌、病毒、尘埃通过换气可以排出;一般采用自然通风,利用内外温度差,敞开部分门窗,使室 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七、注意分群:依雏鸡大小、强弱进行分群,每半月调整一次;若鸡群密度过大,小鸡生长缓慢、且易发生啄癖。

八、注意防病:“防重于治”是农家养好鸡的有效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鸡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常用小鸡免疫程序为:1日龄注射马立克氏疫苗;10日龄接种鸡法氏囊疫苗饮水;15日龄用鸡Ⅱ系苗滴鼻或滴眼或饮水;21日龄进行鸡痘刺种;35日龄用鸡法氏囊疫苗饮水;40日龄用鸡Ⅱ系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混合饮水。

只要做好以上八点,既可避免鸡场的疾病繁衍,又可以提高鸡群的成活率,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初次养鸡的新手来说,更应该做到以上几点,不仅能让你获得高利润,还能增强自己养殖的自信心,为以后养殖打下基础。

冬季育雏怎么做才能保证成活率?

您好,方法如下仅供参考

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在于给予雏鸡适当的温度。冬季气候变化异常,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如果育雏温度过低,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呼吸道疾病等;雏鸡为了相互挤压取暖,容易造成扎堆现象,影响采食和活动,造成伤残,严重时会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冬季育雏一定要重视雏鸡的保温工作。

一、掌握适宜温度

雏鸡生长适宜温度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1~2日龄育雏器温度35℃~34℃,育雏室温度25℃~24℃;3~7日龄育雏器温度34℃~31℃,育雏室温度24℃~22℃;第二周育雏器温度31℃~29℃,育雏室温度22℃~21℃;第三周育雏器温度29℃~27℃,育雏室温度21℃~19℃;第四周育雏器温度27℃~25℃,育雏室温度19℃~18℃。育雏室的温度要比育雏器的低,使舍内有一定温差,雏鸡就可随意选择所需的适宜温度,有利雏鸡的生长;育雏温度必须保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否则饲料再好也不能养好雏鸡。

二、选择保温形式

雏鸡的保温有多种形式,有用保温伞、红外线灯、煤炉、热水管、地下烟道保温等,其中用保温伞、红外线灯、煤炉、地上热水管的原理和管理方法比较相似,其保温原理是将热源安装在小鸡上方一定的高度,通过辐射热使小鸡取暖。

管理方法是:雏鸡到达前,先预热,使育雏器温度达30℃,雏鸡运到后,要先停留片刻,待雏鸡稍安定后搬运入舍,轻轻放进热源处。

在采用平养方式育雏时还必须有护围。护围由软竹篾织成,有的用硬纸板做成,一般高40厘米,长度5米左右。一个保温伞要求配有一个护围。其主要作用是,将雏鸡集中在热源周围,防止走散,尤其是避免雏鸡远离热源到角落里去,导致冻死;另一作用是挡住小股寒风的袭击,保证保温效果;第三是将饮水器和饲料桶都放置护围内,让雏鸡更易摄食和饮水。育雏第一天,护围内的面积约比保温伞面积大一倍,或在红外线灯下1.2米直径范围,以后在此基础上每天加大10%左右,在7~15日龄时可撤去护围,让雏鸡自由活动。而地下烟道保温与上述的保温方法有所区别,它是将热源安装于地板下面,热向上运动和蒸发扩散,使小鸡的腹部及至全身获得温暖。

目前一种比较好用的育雏保温器:养鸡网专供的育雏保温器,悬挂式,能使整个室内升温,散热均匀,育雏成功率非常高,联系QQ:515850508

三、及时调整温度

上述温度仅作为参考,应用时要根据育雏季节、雏鸡品种、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及时调整。初冬时温度应稍高些;肉用仔鸡宜高,蛋用雏鸡可稍低;外界气温高时育雏器温度稍低些,天气冷时稍高些;弱雏高些,壮雏低些;电热保温伞高些,煤保温伞低些;有疾病时高些,健康时低些等等。

一般的保温伞都附有温度调节器,自动调节温度,但使用时应随时检查其性能,以保证正常工作。对于育雏伞,每周要把温度调低1~2次,如无温度调节器则逐渐将育雏器提高,以此办法逐渐降低育雏温度。如用煤炉供温,当需要较高温度时,要少加、勤加煤炭,使炉火长时间红旺,在温度需要较低时可封住一部分炉门。

测温用的温度计,要挂在育雏室内与雏鸡背齐的高度处。不要太近热源,也不要放在边角地方。温度是否合适,除观察温度计外,还可以根据雏鸡的活动情况去衡量。夜间外界温度低雏鸡歇息不动,育雏器的温度应比白天提高1℃。

平常虽然可利用温度计来检查舍内温度,但温度计有时会失灵,完全依靠温度计来判断温度是不够的,还应该根据雏鸡的动态来判定温度是否合适,尤其是夜间观察雏鸡的睡眠状态更为重要。温度正常时,雏鸡均匀分布在育雏温源周围,无明显堆集现象,睡态伸展舒适,行动悠然自在,食欲旺盛,饮水正常,叫声轻快,羽毛平整光亮。温度低时,雏鸡聚集在温源或墙角附近,并发出“吱吱”叫声,互相挤压,缩颈拱背,羽毛蓬乱,眼半开半闭,身体发抖,行动缓慢,食欲差;温度高时,雏鸡精神不振,远离温源,呈分散状,大量饮水,张口呼吸,食欲差,羽毛蓬乱。根据雏鸡的表现,及时调整温度。

四、注意观察,防止打堆

饲养员的日常观察是养好雏鸡、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初冬季节尤其要注意观察鸡群的冷热情况,防止打堆。打堆是雏鸡因寒冷而紧密堆集在一起的现象,有时高达五六层,半径达几十厘米。这是育雏上常见的现象。打堆时雏鸡由于正常的代谢产热排不出去,雏鸡堆很容易过热、过湿,堆内缺乏空气,从而使雏鸡出汗、感冒、呼吸困难,乃至昏厥,严重者会大批死亡。发现打堆时要及时用手或吆喝声将雏鸡赶散,这项工作称为赶堆,赶堆工作在育雏头三天尤为重要。除赶堆外,还要及时升高育雏温度,堵塞穿堂风口,创造温暖舒适的育雏环境等。

五、缓慢脱温

从雏鸡转入中鸡前应做好脱温工作。脱温要逐渐进行,注意不要使环境温度发生剧烈的变化。开始时可晚上给温,白昼停温。6~7天后,待雏鸡逐渐适应自然温度时再完全停温。脱温的时期往往是雏鸡开始换羽的时期,这时除注意增加营养和补充维生素外,假若脱温技术不当,则会引起食滞,消化不良,发育受阻,严重时还会造成大批死亡。脱温期的室温以20℃为宜。

六、处理好保温与换气的关系

因保温需要,育雏室内往往比较密闭,空气容易污浊,影响雏鸡的健康和生长。若在育雏舍内烧炭、煤供温,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易引起中毒等现象。做好通风换气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有效方法,所以,育雏室内应有通气设备,通气设备除用百叶窗、通气孔外,通气窗的面积与育雏室的面积比例为1:30。另外,最好用布窗换气,使外界冷空气流进室内时,逐渐变暖和,并可防止冷空气在室内流通过快。

青年鸡养殖全过程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