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在干旱时能把根卷成一团。
这是风滚草
英文也叫tumbleweed。大多数人称之为草原流浪汉。是戈壁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时,它会从土壤中收集自己的根,随风卷成一团。
在戈壁的公路两旁,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风吹的时候随风翻滚。它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没有什么会让它们死去。总有一天,它们会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然后发出新枝、新芽和淡紫色的花朵。
形态特征
风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10-100厘米高,半灌木或灌木。有粗毛和乳头状突起。茎直立,很少上升,从近基部分枝,分枝成弧形,偶尔在近地面匍匐。叶互生,无梗,丝状或狭线形,不到1毫米宽,不肉质,在基部不膨胀,在脊骨的先端不到1.5毫米。圆柱形、半圆柱形,疏生条状,顶端钝或多刺,基部通常膨大,有时下降。
沙漠特征
中国的沙漠自西向东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每个沙漠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以沙丘植被固定程度为例,西部干旱荒漠区(贺兰山以西),除准噶尔盆地降雨量稍多,植被较好外,大部分沙漠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余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而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平原西部的草原沙地则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仅零星分布在沙漠边缘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也就是说,从西向东,流沙逐渐减少,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逐渐增加。从表14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分布规律
表14不同自然区域流沙和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分布
。
(1)塔里木盆地的沙漠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气候极其干燥,年降水量大部分在50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6 ~ 64度以上。流域自然景观分布呈现显著的环状特征,即盆地边缘多山,山区为山前洪水和冲积扇形成的戈壁,而盆地中心为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不含戈壁)的47%。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布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与戈壁之间,或沙漠边缘的沿河地带,有成片的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三个显著的自然特征:
(1)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塔克拉玛干沙漠指挥部,除了西部的马扎塔格山,中南部的北民丰隆起高地等少数地方没有沙丘覆盖,都是沙丘分布。其中流动沙丘占85%,只有固定和半固定的灌木沙堆分布在沙漠边缘和深入沙漠的河流沿线。
(2)沙丘高大复杂。沙丘以巨大的裸露沙丘为主,一般高100 ~ 150米,200 ~ 300米;其中,高度超过50米的沙丘占整个沙漠流动沙丘总面积的80%。沙丘极其复杂,既有中国其他沙漠常见的各种形态的流动沙丘,也有中国其他沙漠罕见的各种特殊沙丘。如沙漠的东半部和沙漠西部的马扎塔格山的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有延伸很长时间的巨大复合沙丘链;复式纵向沙脊主要分布在东经82° ~ 85°之间的沙漠中部和沙漠西南部;在靠近山脉的南部沙漠中有金字塔形沙丘。此外,在沙漠的北部,塔里木河老河床的南部,也有高大的圆顶沙丘。
(3)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以流动沙丘为主,但在深入沙漠的河流沿岸也有大面积的荒地,在冲积扇的前缘和沙漠边缘的冲积扇中,生长着茂密的天然胡杨林和红树林灌木,成为沙漠中的天然绿洲。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绝对不仅仅是过去一些人描述的大片流沙,沙漠中间没有植物,没有野兽,甚至连鸟虫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可怕的寂静之地,但它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二)准噶尔盆地的沙漠
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中心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虽然也属于干旱荒漠带,但是因为盆地周围的山脉封闭不严密,特别是西部和西北部有很多山口,潮湿的西风可以从这里开进来。所以降水不像南疆塔里木盆地那么稀少,年降水量70 ~ 150 mm,冬天下雪。稳定积雪日数一般在100 ~ 160天,最大积雪深度在20厘米以上。因此,沙漠中的植物生长良好,沙丘上广泛分布着以梭梭、梭梭、嵩草、麻黄和各种一年生植物为主的小乔木沙质沙漠植被。植被覆盖率在固定沙丘上可达40-50%,在半固定沙丘上可达15-25%。它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也是优良的冬季牧场。
沙漠中的沙丘主要是树枝状的沙脊,一般高度在10到50米之间。沙脊的排列明显受风向的影响,且存在区域差异:沙漠西部多为西北-东南走向;广阔沙漠的中部和北部一般呈南北走向;沙漠的东部转向西北-东南-东。沙漠西南部还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脊和蜂窝状沙丘。流动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东北部的阿克库姆和沙漠东南部的霍金尼里西辛沙带的最东部,多属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此外,准噶尔盆地的乌斯泾河、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南北两侧的布尔津、巴哈河和吉木乃也有小沙漠。额尔齐斯河南北两侧的沙漠多分布在山麓的斜坡平台和山麓前起伏的山麓上。由于地势较高,冬季山谷内风大,降雪较少,使得一些靠融雪繁殖的植物无法在早春生长,水分条件较好的灌木也难以成活,从而形成大片裸露的流动沙丘,主要是月牙形沙丘和沙丘链,一般高10-20米。个体高度可达50 ~ 100米。在天山伊犁河谷,还有流动的沙丘链和固定的灌木沙堆。(3)柴达木盆地的沙漠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巨大内陆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盆地海拔2500 ~ 3000米,是中国最高的沙漠分布区。干旱程度自东向西递增,东部年降水量50 ~ 170 mm,干燥度2.1 ~ 9.0。西部年降水量仅10 ~ 25mm,干燥度9.0 ~ 20.0。盆地呈现风蚀地、沙丘、戈壁、盐湖、盐渍土平原交替分布的景观。
风蚀地貌广泛发育,占流域沙漠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东起马海、南巴县,西至茫崖地区,北至冷湖、敖包梁。那里由第三系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的走向为西北-东南的短轴背斜构造十分发育,岩层松散,软硬相间。风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也是西北方向。强烈的风蚀形成了排列方向一致的风蚀长丘和风蚀劣地。这种风蚀地貌也分布广泛
在一些有褶皱和凸起的拱形山丘上(图15)。
这里沙丘分布分散,大多与山前洪泛平原上的戈壁交错。其中,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南部的祁漫塔格山和沙松的乌拉山北麓,形成西北-东南方向断续分布的沙带。北部的花海子和东部的铁贵也有小面积分布。沙丘多为流动的月牙形沙丘、沙丘链和沙脊,一般高5 ~ 10米;高大(20-50米)的复合沙丘链也有分布,但面积很小。固定和半固定灌木沙堆分散在河漫滩前缘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④阿拉善地区的沙漠
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包括河西走廊以北、中蒙边境以南、弱水(额济纳河)以东、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这是中国沙漠较多的地区。这里气候干旱,年降水量50 ~ 150 mm,甚至低于50 mm,干燥度4 ~ 12级,属于干旱荒漠带。该地区的地形一般由南向北倾斜,呈高原形式,但仍有许多起伏的山脉,将高原分成几个广阔的盆地,一些大沙漠位于这些盆地中。
(1)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古鲁乃湖以东,松乃山、雅布赖山以西,拐子湖以南,北大山以北,是中国第三大沙漠。这片沙漠位于自然地带阿拉善沙漠的中心,气候非常干燥。其主要特点是:①以流动沙丘为主,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3%;西部沙漠边缘的古鲁乃湖区只有半固定沙丘,北部有拐子湖,东部有苦乃头寺。(2)高大的沙丘分布密集,占沙漠面积的61%,主要集中在沙漠中部,一般高200-300米,最高可达420米;因此,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最高最大的沙漠。沙丘的排列方向为东北30 ~ 40度,反映了当地主导的西北风的影响。沙丘形态以复合沙丘链(沙山)为主,金字塔沙山次之。这些沙丘之所以这么高,要么是因为现代沙丘覆盖在用古钙胶结的老沙丘上,要么是因为沙丘覆盖在下伏基岩的侵蚀残丘上,要么是因为沙丘在移动过程中受到下伏隆起地形的阻挡。高大的沙质山区周围是一串沙丘,高度不小,一般25 ~ 50米;只有在沙漠的边缘,才能有低矮的沙丘链和灌木沙堆。(3)高大的沙山之间的丘陵低地有许多内陆小湖,当地称之为海子。这些湖(海子)的面积一般不到1平方公里,最大的面积1.5平方公里,最大的深度6.2米。由于强烈的蒸发和积盐作用,湖水盐度很高,但在一些湖盆边缘和海子中心仍有淡水泉出露饮用。海子周围的草滩可以作为牧场;沙漠中的两个固定聚落巴丹吉林寺和音德尔图也分布在湖盆中。
在巴丹吉林沙漠中,沙漠中部有湖泊,西部和北部沙漠边缘也有大型湖盆。比如北部的拐子湖和西部的古鲁乃湖,在这些湖盆周围,水条件良好,有成片的梭梭林,成为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的主要自然植被。
(2)腾格里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贺兰山和雅布赖山之间,是中国第四大沙漠。以前人们以为是一大片流沙,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天在蒙古语中读作腾格里,故称腾格里沙漠。但实际上,这里并不全是流沙。腾格里沙漠内部,沙丘、湖盆草滩、山地浅丘与平原交错。其中沙丘占71%,7%的沙丘属于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尤其是沙漠西南部的一些山脊地区,大致呈南北走向排列,除山顶流沙外,丘陵均为沙地,大部分覆盖有植被,主要是麻黄和油蒿,当地称之为麻岗。在沙漠中部、南部和北部的一些洼地,植物生长良好,主要是蒿,当地称之为蒿塘。流动沙丘主要是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一般高10 ~ 20米;还有一些复合沙丘链,主要分布在沙漠东北部,高度50 ~ 100米;沙丘链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地区。腾格里沙漠有422个湖盆,其中251个有积水。除部分泉水补给和临时集水外,大部分是在原岛屿和山脉分割的第三纪湖盆基础上逐渐干涸萎缩形成的残湖。比如头道湖、二道湖和三岛湖。这些湖盆一般长20 ~ 30公里,宽1 ~ 3公里,面积约40 ~ 50平方公里。目前腾格里沙漠的一些聚落和人工饲草料基地多分布在这些湖盆中,重要的聚落有头道湖、西里高勒、伊克勒、腾格里。腾格里沙漠的流动沙丘虽然面积很大,但被一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湖盆和山区的浅丘分割开来。同时,许多湖盆也可作为治沙的基地,因此是西北地区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沙漠之一。
(3)狼山与黄河之间是乌兰布沙漠,其中流动沙丘占39%,半固定沙丘占31%,固定沙丘占30%。流动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一般高度为5 ~ 20米;南缘有一条高50 ~ 80米的复合沙丘链。沙漠的西部是古老的湖泊平原。除盐湖(吉兰泰盐池)外,分布有梭梭、1-3米高的半固定沙丘和1米高左右的白色灌木沙堆。沙漠北部是古黄河冲积平原,零星分布着一些低矮的沙丘链和灌木沙堆。沙丘之间有大面积的平地,又靠近黄河,可以从黄河自流灌溉,开发利用条件优越。
(5)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和沙地
黄河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地区,处于温带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带,西部干燥度为2.0 ~ 2.8,东部降为1.6 ~ 2.0。
(1)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北缘,除其东部的一小部分外,大部分是半沙漠。在沙漠的东部,几条发源于高原的季节性河流由南向北交叉,使沙漠显得零散;沙漠西部没有河流,比较完整。在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0%,主要由沙丘链和格子状沙丘组成,一般高度10 ~ 15m,少数可达50m。在沙漠北部的黄河河谷平原上,也有一些零星分布的低矮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3米以下)。固定和半固定灌木沙堆仅分布在沙漠边缘,尤其是南部边缘,高度较小,多在5米以下。
(2)位于陕西长城以北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以南的毛乌素沙地,差异很大。这里的年降雨量西北250毫米左右,东南400-440毫米,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几条大河(如无定河)贯穿这片沙地的东南,流入黄河。沙漠中也有许多湖泊。虽然大部分是苏打湖(如察汗脑、巴彦淖尔、纳林脑等。)和含氯化物的湖泊(如盐池等。),也有淡水湖(如道图海子等。).这些湖泊的水位波动与降水密切相关。雨季水位上升,旱季水位逐渐下降,湖面缩小。地下水也相当丰富。一般丘陵间低地埋深1 ~ 3米,个别情况下只有0.5米,水质较好。在毛乌素沙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由沙区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从沙丘下的基岩接触面流出,成为沙区枯水期水的主要补给者。泉水补给比例玉林河为86.2%,土尾河为69%,海流图河为92%。这些都表明毛乌素沙地的水分条件优越。
水分条件优越,植物生长良好,特别是在一些湖盆和河谷地带,有很强的沼泽灌木——柳湾林。它由蒙古柳、沙柳、刺相思三种主要灌木组成,成为毛乌素沙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像油蒿这样的植物也广泛生长在沙丘上。因此,毛乌素沙地的固定和半固定(当地称为巴拉)沙丘面积较大。沙丘的形态主要是梁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沙地东南部有许多流动沙丘,它们往往与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多为月牙形沙丘链,高5-10米,有的10-20米。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沙漠中自然条件较好、农牧业利用较多的重沙区。
(6)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东北平原西部的沙地
该地区沙地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辽宁、吉林西部,属于自然地带的干燥草原,年降水量250-500mm,干燥度仅为1.2-2.0。植物长势良好,除了草本植物和灌木,还有树木在生长。沙地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流沙仅呈点状小面积分布。
在内蒙古东部和辽西的浑善达克沙地,固定和半固定沙脊和两窝形沙丘占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8%;移动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仅占2%。然而,沙地的东部和西部在分布上仍有区域差异。西部以半固定沙丘为主,零星分布一些流动沙丘;东部以固定沙丘为主,阳坡植被覆盖度一般为30-40%,阴坡为60-70%。一些树木和灌木生长在阴坡上,如榆树、丁子、欧李、梅花和绣线菊,甚至云杉和油松。在西部和东部的各种沙丘之间,有广阔的丘间低地,群众称之为塔拉。植物生长茂盛,湖泊众多,成为当地的主要牧场。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吉林和辽宁西部,主要分布在西辽河下游冲积平原。这里不仅降水量大,而且西辽河的主要支流西拉木伦河、胶莱河、老哈河等流经沙区,是我国沙漠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当地称沙丘为坨子地,丘间低地为甸子地,相对面积为3∶1。沙丘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脊、梁巢状沙丘,占沙丘总面积的90%;流动的新月形沙丘只占10%。从地理分布来看,总的来说,自西向东,沙丘逐渐由流动沙丘向半固定和固定沙丘转变。大致在少冷河以西,主要是流动沙丘;少冷河和老哈河之间,两者比例大致相当;胶莱河至鱼梁堡、瓦房店以半固定沙丘为主。余粮堡和瓦房店以东,几乎都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只有小面积流沙零星分布。
科尔沁沙地大部分土地已被利用,农业用地主要在平缓起伏的固定沙丘上,其余用于畜牧业。甸子地平坦,按性质可分为湿甸子、碱甸子、沙甸子。大部分用于放牧和割草,一部分已被开垦为农业用地。科尔沁沙地是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区,也是我国沙漠中交通最便利、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23.6人)的沙地。
此外,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沙地,沙丘多为固定和半固定的梁巢状沙丘,沿部分河流及其下游冲积、湖积平原分布。植被覆盖度一般在30%以上,个别可达50%左右;榆树、樟子松。以蒙古蒿、沙柳、蒿和丛生禾草为主。沙丘高度约5 ~ 15米,丘间有宽阔的低地。
我国东部半沙漠和草原地区的沙漠和沙地虽然有良好的水草生长条件,但沙丘多为固定和半固定;但由于气候多变,降水不稳定,干旱频繁,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扰,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荒漠化的蔓延。因此,保护自然植被,合理利用土地和植物资源,是沙漠治理的重要任务。
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可以卷成球
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可以卷成球。
风滚草是戈壁中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时,它会从土壤中收集自己的根,随风滚成一团。在戈壁的公路两旁,刮风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它们随风翻滚。
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没有什么会让他们死去。总有一天,它们会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然后发出新枝,萌发新芽,开出玫瑰红到淡紫色的花。
成长习惯:
风滚草是最有效的种子传播工具。风滚草的球形让它可以在所有地面上滚动和弹跳,每次弹跳和滚动时都会在沿途留下种子。
但是风滚草也有一个弱点:风吹到哪里,它们就跑到哪里。一些害虫会搭便车,来到有风滚草的新地方危害当地。
除非被栅栏、沟渠、玉米地、建筑物、干涸的灌溉渠或防风林阻挡,否则风滚草会被风吹倒。最后会形成一个汽车大小的干球!因为风滚草在碾压前已经被太阳晒干了,而且这个东西多刺,占地方,用卡车和拖车拖走效率很低。
戈壁滩上到处都是这种小植物群,它们被称为什么?
是植物和中草药的总称。骆驼蓬是蒺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特殊气味。根又粗又长。多分枝,分散分枝,下半部平卧,上半部倾斜,茎和分枝圆而有角,光滑无毛。国内外均有分布。
药用植物骆驼蓬为蒺藜属骆驼蓬和多裂骆驼蓬的全草。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骆驼蓬所含的生物碱为原毒性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作用,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此外,骆驼蓬的种子也可以药用。中药名骆驼蓬,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解郁等功效。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等疾病。
中文学名
骆驼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