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价格会大幅上涨吗?
2023年,由于战争、出口量减少、粮食减产、成本降低和全球经济复苏,粮食价格将大幅上涨。
1.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粮食的出口将受到西方的一些制裁,包括支付、运输等隐形制裁,其出口成本肯定会大大增加。
2.出口量减少
东南亚国家减少了粮食出口,所以进口会越来越难,所以粮食价格会提高。
3.粮食减产2022年,由于持续高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种粮食总产量将减少,供应不足,粮食价格肯定会上涨。再加上2023年的气候,预计会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所以粮食减产的预期比较强烈。
4.成本降低
重要的一点是,粮食价格始终没有上涨,农民对种植失去了信心。所以,如果他们不花很多钱精耕细作,用最好的种子、化肥、农药,粮食的产量不会有大的提高,这一层的供给就会减少。
5.全球经济复苏
根据新闻报道和相关分析机构数据,预计2023年国际粮价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首先,全球经济复苏有望推高食品价格,国际贸易将再度活跃。
外国乱七八糟,整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又有一个总理被免职。金融危机后,他们不得不弹劾领导人。纵观世界局势,这里的风景独一无二。
这是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经典台词,但在今天依然适用,极为贴切。
粮食市场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我国三大主粮玉米、小麦的价格都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大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显得尤为黯然失色。如果米价不涨,为什么2022年大米还能涨?
我们依次说说玉米和水麦的昨天和今天
首先说玉米,因为玉米价格的涨跌决定了小麦和大米价格的发展趋势。
自2020年初以来,玉米价格出现上涨迹象。由于临储没有取消,大家对玉米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玉米上市,我来收,你来卖的旧思维。有人看到了商机,提前拍卖了大量高价玉米。当时市场上很多人都惊呆了。他们能卖出这么高价的玉米吗?
于是,第二年,2021年,临时收储取消,玉米正式入市。价格波动由供需决定,玉米价格像火箭服一样上涨,突破3000元大关。前期高价拍卖玉米的贸易商利润平平,直到陈年小麦的雷神锤让玉米价格戛然而止。
大量陈年小麦充斥整个市场,替代玉米。同时,由于2021年雨后小麦过多,无数小麦进入饲料企业,好小麦的珍贵性尚未显现。2022年3月前小麦价格还那么不起眼,突然一个国际局势改变了小麦的命运,让小麦价格漂亮的转了一圈。
这时候价格高也让小麦很难再进入玉米市场,因为玉米带动了小麦价格的上涨。
大米的昨天
说完小麦,我们就来说说今天的重头戏——沉寂多年的水稻。我们不得不说,他的孤独是由三个直接原因造成的:一是大米是口粮,涨幅过大会影响民生;第二,大米的存量太大,或者说供大于求,如果像小麦的话。
第三点是产能相对过剩。你要知道,种水稻的农民一直在受苦。现在米价低,米一年前就亏了。这也是前几年种水稻赚钱,导致大家产能过剩。所以米价只能看着玉米小麦价格飙升。
米价真的没有上涨的机会了吗?不
等等,我们得回到玉米地里去。你知道,中国制造的玉米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需要进口大麦、糙米、DDGS等来替代。小麦已经无法替代,剩下的任务就留给了水稻,所以今年陈化稻的重头戏就是替代。如果玉米和小麦再次大幅上涨,那么,
如果2022年陈米更替过多,那么2023年就是大米的翻身之年;否则替换少了,2024年就是水稻暴涨的时候,否则会影响水稻种植者的积极性。
这两天大米价格也有变化:中粮米业虎林开始以1.32元/斤的价格收购2021年大米;中粮米业沈阳2021年收购大米,价格1.43元/斤;这显然是在为大米涨价做铺垫。很多贸易商也看好大米,正摩拳擦掌收购大米。
同时,陈化米的大量拍卖即将展开,最近这两次拍卖的底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所以落后的米价不能原地踏步,后期会奋勇追赶。最重要的是看玉米价格能涨多少,这也决定了未来大米的明天!
老层们,你们觉得2022年米价会涨多少?
新的一年来了!2023年,全球粮食价格分析还在上涨吗?2022年,谷物市场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一年,粮食市场波动较大,而从导致波动的原因来看,有的原因依然存在,有的原因已经深刻改变了市场供求格局,这意味着明年,也就是2023年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那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22年的市场。总的来说,2022年在2020年波动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把火。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陷入动荡,食品价格也开始飙升。
以玉米、小麦、大豆等为首。陆续上涨,直到2021年。
2022年,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的爆发,全球粮食价格将再次上涨。其中,小麦的涨幅将大幅增加,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小麦出口大国,占全球小麦出口的近30%,因此一场以小麦为首的全球粮价暴涨将再次开始。
在粮价飙升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几个主要因素导致了粮价的上涨:
一是全球疫情导致的供需错配。
全球疫情爆发后,产业链中断,供给减少,需求激增,商品一路上涨。粮食作为生存之本,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于是各国的粮食保护主义急剧上升,许多国家收紧了粮食出口,使得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其次,货币政策引发了全球通胀。
疫情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开始大规模放水,货币超发,市场流动性爆发,全球通胀上升,进一步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
第三是极端天气。
除了供求和货币因素,影响粮食市场波动的另一个因素是极端天气。从去年的拉尼娜到今年多国罕见的高温干旱,成为影响粮食供应的重要因素。
第四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2022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是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的爆发,这将食品价格再次推至顶峰。
尤其是黑海港口关闭后,小麦市场暴涨,价格一度创新高。
到2023年,这些因素会陆续发生变化,那么会对食品价格产生什么影响呢?
首先,疫情已经持续三年多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市场对疫情的影响逐渐适应和消化,后疫情时代市场打开。
换句话说,疫情对供求层面的影响正在逐渐缩小。
第二,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后,到年底出现了宽松的迹象。此外,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和通胀见顶的预期越来越强,全球粮价开始逐步回落,基本达成一致。
第三,虽然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但冲突对市场的影响已经逐渐被消化,而且随着黑海港口协议的续签,市场的粮食供应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然而,虽然这些因素有所缓解,但我们不能认为粮田是安全的。
一方面,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影响越来越频繁。
比如欧洲,2021年,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来袭,让一度有望丰收的小麦突然看跌。2022年,欧洲多地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预计小麦和玉米将再次减产。
在农业领域,天气因素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从目前的天气推演来看,天气因素的影响在新的一年里很可能还是相当大的。
例如,美国和阿根廷目前正在经历威胁粮食生产的极端天气。
另一方面,虽然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市场已经逐渐消化,黑海协议的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焦虑,但冲突接下来会如何演变是一个未知变量,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博弈仍在继续,粮食市场的变动风险依然很大。
此外,全球市场的供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粮食供应的预期增加缓解了一些市场紧张局势,但通过这次粮食波动,许多国家开始更加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并加大了保护粮食的力度,这意味着需求也增加了。
另一方面,全球食品贸易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俄罗斯正在将重心转移到亚洲地区,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尽可能使其食物来源多样化,以防止市场变化。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虽然全球粮食市场正在回归供需端,但风险依然很大,不能高枕无忧。
从品种来看,小麦的供需可能会逐渐平衡。
虽然今年欧洲很多地方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但当时小麦收割基本完成,小麦相对未受影响。
虽然美国小麦产量因美国超级寒潮而步履蹒跚,美国小麦价格不断上涨,但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却迎来了创纪录的丰收,并表示其出口量有望再创新高,这对全球小麦供应来说是个好消息。
所以不出其他意外,小麦的走势会逐渐回归到供求水平。
玉米的情况比较复杂,或者说玉米的供需比小麦更紧张。
为什么这么说?
对玉米的需求很大,因为玉米用途广泛,可以食用。然而,玉米的主要需求是饲料和用作生物燃料,玉米的供应主要来自美国、乌克兰、欧盟等。由于天气因素,美国的玉米产量不确定,而欧盟也因干旱预计将减少玉米产量。但由于乌克兰冲突,粮食减产是肯定的,供应量在下降,所以玉米的供需依然存在。
然而,大豆的情况不同。相对于玉米,大豆的供需相对宽松。最大的原因是南美大豆的预期产量大幅增加。虽然近期由于天气原因,阿根廷大豆的预期有所变化,但全球大豆生产大国巴西的增产信号稳定,从而大大缓解了大豆市场的紧张局面。
但也要看到,美豆在价格下方仍有较强支撑,意味着大豆或整体可能走弱,但幅度可能不大。
最后说一下大米。
今年国际米价逐渐上涨,但导致上涨的主要因素并不是需求激增,而是供给相对疲软导致的供给疲软和需求旺盛。
印度作为重要的大米出口国,一度限制大米出口,进一步推高了米价。与此同时,越南等国的大米出口开始增加,米价上涨。
但总体来说,米的活动范围还是在亚洲。从整体供需层面看,不存在错配,因此新一年大米走势有望逐步企稳。
2022年已经结束,2023年已经到来,那么新的一年国内粮食市场将如何演绎?欢迎来到《农业新展望》合集,明天将为你揭晓。
如果一年打两次,豆子贵如黄金!2023年食品价格真的会很贵吗?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积累了许多民俗和农业谚语,流传至今。
农历2022年很快就过去了,马上就要进入2023年了。按照传统说法,2023年将是双春之年,即这一年将有两个立春。
第一次立春是在2023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而第二次立春是在2024年2月4日,腊月二十五,所以被称为双春年。
那么,关于双春年有什么说法呢?
争论太多了,但我们主要说食物。近年来,随着粮食安全被提上重要日程,收集粮食和粮食价格的朋友越来越多。
俗话说一年打两次豆贵如金,也就是说如果今年有两个立春,今年的粮价可能会很高。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和天气有关。
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
以前农民认为春天意味着万物复苏,意味着大地回暖,但如果一年有两个春天,这个冬天可能就不会太冷,而是暖冬。
还有一种说法是:两个春天让一个冬天变得温暖,意思是如果一年中有两个春天,冬天的平均温度会比正常年份高,即使没有厚厚的被子也会很温暖。
但是暖冬对农业生产不利。如果冬季气温过高或降水过少,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不仅农作物会缺水,而且温度过高会冻坏地里的害虫,可能导致大面积病虫害,进而导致粮食减产,所以粮价会上涨。
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可以看看前几年的情况。
既然有双春,就不会有春天,也就是说这一年不会有春天的开始。还有一种说法是每年双春雨水多,年年无春,意思是农历新年不会有立春,今年风调雨顺,庄稼也会有个好收成。
农历2021年恰好是没有春天的一年。
那年立春是2021年2月3日,那年春节是2月12日,也就是说立春在春节之前。
下一次立春是2022年2月4日,2月1日就已经是春节了,所以农历2021年不会有立春,也就是所谓的无春之年。
那么按照俗话说,年年春无好耕,而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换句话说,粮食收成确实不错。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农业谚语一定准确或不准确,也不是迷信。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过去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有些已经失去了一些价值。
那么,回到之前的问题:2023年食品价格会上涨吗?
答案是,粮食价格的涨跌还是和供求、政策直接相关,天气是辅助因素。
从供给侧看,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粮食安全,下大力气保障粮食生产。而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极高,所以粮食安全有很大保障。
但部分饲料粮一直存在缺口,支撑了粮价,尤其是玉米。2023年玉米整体供需依然偏紧,玉米价格难以出现太大回落,整体仍处于高位。
大豆价格虽然走低,但借助政策主导的扩豆,会得到政策利好。
口粮方面,从年前的临储小麦拍卖来看,政策意图依然明显,小麦和玉米是顶底关系,2023年小麦价格很难大幅下跌。
但大米方面,由于年库存高,需求相对简单,大概率还是弱势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