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汤药放27克半夏会不会太多?
水半夏的疗效远不如干半夏。伤寒若仲景成人用,生半夏65克(小青龙汤等。)不会多。中毒是不可能的。用了半夏好几年了,没见过有人中毒的。
中毒后可以恢复得很好,只要全身肌肉酸痛即可
感冒时,全身都参与了抗击疫情,骨骼的作用最大。所以你会感到酸痛,就像参加激烈的运动一样。感冒是指感觉寒冷、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常见症状。也叫感冒,如果是大范围的,症状严重的,也叫时尚感冒。这种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最为常见。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流行性感冒,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肌肉酸痛,秋季有轻度呼吸道症状。流感传染性强,容易引发疫情和大流行。当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改造而产生新的亚型时,可引起疫情,约10-15年一次,B病毒4-6年一次,C病毒常为散发。病原体: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nm。中央核蛋白类型的特异性;胶囊内层的膜蛋白也具有类型特异性;外层是脂质,上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亚型和品种的特异性。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现代医学病理学: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入呼吸道。病毒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水解粘蛋白,暴露糖蛋白受体,然后进入细胞。病毒的核蛋白与上皮核蛋白结合,在细胞核内形成核糖核酸型的可溶性抗原,并渗透到细胞质周围。复制的子代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导致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白细胞减少等全身性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在单纯性流感发作期间,纤毛上皮细胞变性、死亡和脱落。2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并修复。流感病毒肺炎引起的肺充血和水肿。气管、支气管有血性分泌物;粘膜下层有局灶性出血、水肿和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物,显示浆液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征。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风寒是在人体无力抵御邪气时,风邪侵入肺卫皮毛所致。在四季中,气候是不正常的,如春天应该是温暖和寒冷的,夏天应该是炎热和寒冷的,等等。,而风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发感冒。虽然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但往往两者兼而有之。临床上以风寒证、风热证最为常见。此外,季节性的热、湿、燥也会因杂感而致病。所以有暑、湿、燥等不同证候。感冒除了风邪侵袭外,还与体质虚弱、素质不同有关。痰热在肺也容易引起此病。风邪的侵袭主要位于肺和卫,而流行性感冒因其感受风邪而更为严重,全身症状更为明显。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差,外邪可从外入内,可导致其他疾病。一般来说,此病多以实证为依据,如体虚、邪气,即虚实夹杂之证。临床表现:此病潜伏期1-3天,最短只有几个小时,最长4天。单纯流感:比较常见。突发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不严重。其特征是发冷、发热、头痛、疲劳和全身疼痛。其特征是发冷、发热、头痛、疲劳、全身疼痛等。体温可达39-40℃。2-3天后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往往更明显。少数可能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体检发现病情急,面颊潮红,结膜轻度充血,眼球压痛,咽部充血,口腔黏膜有疱疹。肺炎性流感:不太常见。主要发生于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或孕妇。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气短、紫绀、突然咳嗽、咯血。体检发现双肺呼吸间隙低,充满喘鸣音,但无实变迹象,病程可持续3-4周。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为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表现为剧烈咳嗽、脓痰、胸痛、肺部实变或局灶性肺炎。中毒性流感:肺炎不明显,但有全身血管和神经系统损害。有明显的脑炎病变,持续高热,意识不清,常出现谵妄。少数病例因血管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肾上腺出血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其他:感染流感病毒后仅出现轻微发热、咳嗽、不适等症状。病程持续1-2天,与其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称为轻度流感。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称为胃肠型流感。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例如,当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总数增加。免疫荧光检查:取患者鼻腔灌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灵敏度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毒分离:将急性期患者的咳嗽液接种于羊膜腔或鸡胚尿囊液中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用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如果有4倍的增加,则为阳性,有助于回顾性诊断。鉴别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常与流行性感冒相似,但脑膜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儿童。早期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和瘀点。脑脊液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军团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表现为重症肺炎,白细胞计数升高,肝肾并发症。但发病较轻,与流感相似。诊断依赖于病原学检查。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流感的X线表现相似,但病情较轻,凝集试验和MG链球菌凝集试验可呈阳性。治疗:现代医学治疗:目前没有可靠的抗流感药物。早期使用盐酸金刚烷胺可以阻止甲型流感病毒进入细胞,从而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成人每天口服0.2g,分两次服用。由于其毒性,一直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一旦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应尽早使用抗生素。中医辨证论治:外感风寒:症状:鼻塞重,鼻痒喷嚏,流涕,咳多痰稀,甚至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痛,舌苔薄白,脉紧。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前胡、甘草。加减:风寒郁滞较重,加麻黄、桂枝;咳痰严重者,加杏仁、浙贝母。风寒湿:症状:恶寒,少汗,头重,四肢关节酸疼,咳嗽重,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细。治疗原则: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处方: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加减:豆卷、苍术可无汗加;加半夏、陈皮化痰。外感风热:症状: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鼻浊,咳黄,口干,咽部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治疗原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处方: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菜耳、豆豉、牛蒡、鲜芦根。加减:鼻塞头痛明显,加苍耳子、辛夷、白芷;严重咽喉痛,加拿大人参,马勃,板蓝根;渴极,加天花粉;天气非常热。加入黄芩。风热偏燥:症状:发热微恶风寒,鼻咽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头身疼痛,口干口渴,舌红津液少,脉数。治疗原则:疏风清热,润燥止咳:银翘散合桑杏汤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桑叶、杏仁、沙参、象皮、栀子皮、梨皮。外寒内热:症状:恶寒无汗,四肢酸痛,心烦,咳嗽气短,声音嘶哑,咽痛,舌尖苔黄红色,脉数。治疗原则:宣肺散寒,清热止咳:麻杏石干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加减:内热重时加黄芩、栀子、芦根;咳嗽剧烈者,加前胡、桑白皮;肢体疼痛明显,加入羌活和独活。外感暑湿:症状:体热微恶寒,少汗,四肢剧烈酸痛,头晕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胸中胀满,恶心呕吐,口腻,不渴或少渴,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数。治疗原则:清热燥湿,宣肺解表:加味香薷、扁豆、厚朴、茯苓、甘草、青蒿、栀子、鲜荷叶。加减:若表湿,四肢酸眩,可加豆卷、藿香、佩兰;内湿盛者加白术、白豆蔻、法半夏、陈皮。胃热过盛、小便短者,加61粉。气虚寒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弱。治疗原则: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处方:参苏银党参、甘草、茯苓、紫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如果气虚自汗,反复感冒,可用玉屏风散预防。阳虚寒:症状:恶寒伴微热,头痛身痛,自汗,咳嗽吐痰有白痰,鼻塞鼻清,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声音低沉,舌淡苔胖白,脉沉弱。治则:助阳解表,宣肺止咳。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加减:痰多咳嗽,加杏仁、半夏。血虚感冒: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痛,面色晦暗,唇钉淡色,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治疗原则:养血解表,疏风散寒。方药:七味饮葱、豆豉、葛根、生姜、生地、麦冬。加减:口渴咽干,加天花粉、芦根;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阴虚寒:症状:体热、风寒、头痛无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发热、咳嗽少痰、舌红、脉数。治疗原则:滋阴解表,疏风宣肺。药方:玉竹、葱白、豆豉、桔梗、薄荷、白薇、甘草、大枣。加减:心烦口渴者可加黄连、竹叶、天花粉;咳嗽、咽干、咳痰不爽,加入牛蒡子、射干、瓜蒌;咳嗽、胸痛、痰中带血、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大便干燥,加生地、玄参。单方处方:1。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各30克,代茶水煎。可防治流行性感冒。2 .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3天。可用于防治冬春季感冒3 .蟾酥解表汤:蝉蜕、僵蚕、板蓝根、连翘、桑叶各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15分钟,每剂两次,将煎好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适用于风热感冒4 .广藿香5克,佩兰5克,薄荷2克,煮汤代替饮料。可用于防治夏季湿热型感冒。5 .夏季感冒合剂:香薷6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每剂用适量水浸泡半小时,武火煎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温服2次。适用于暑热感冒6 .蓝迪汤:板蓝根50g,生地黄50g,寸东20g,知母20g,桑叶20g,桔梗15g,蝉蜕15g,每日1剂,水煎2次,温开水冲服2-3次,连服3次,适用于阴虚感冒。外治:风寒感冒;1.葱头30克,生姜30克,盐6克,白酒1杯,将前三味药捣成糊状,用酒调匀,用纱布裹紧,擦前背部、手、脚、心、腘窝各一次,让病人躺下,一般30分钟后出冷汗. 2 .白芷3克,冰片0.6克,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封存。使用时,取适量药粉,用药棉包好塞入一个鼻孔,每个鼻孔交替塞30分钟,每日三次,三天为一疗程。风热感冒:1。桑叶、菊花、薄荷各10克,连翘20克,生姜10克,桂枝6克,葱1根,分成两部分放入布袋中,加水煎煮20分钟。先拿一个袋子烫脖子,脖子,肩膀,后背等。将金银花2.4克、连翘4克、桔梗2.4克、牛蒡子2.4克、炒豆豉2克、甘草2克、淡竹叶1.6克共研成细末,过筛,取适量粉末,用纱布包好,敷在神阙穴上,包扎固定针灸疗法:1。体针疗法: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匹配点:寒寒,加风门和舒菲;风热感冒,加大鱼际、外关穴;夏天湿冷,加个沟;气虚寒,加气海、足三里;阳虚寒,加百会、关元;血虚寒,加血海、三阴交;阴虚寒,加太溪。2.耳针疗法:取穴: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等。局部消毒后,在耳尖点刺导致出血,另取2-3个穴位一次,两侧同时针刺,捻转泻下,留针10-20分钟3 .电针: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每次选择2个穴位,用毫针穿刺,然后通电刺激,选择合适的波型和频率,根据患者可耐受的麻木感,每次通电10-20分钟4 .刺络疗法:取穴:赤泽、委中、少商、大椎、耳尖、耳垂等。刺椎出血,拔罐5-10分钟;志泽和钟伟用三棱针扎破伤口止血。只需点刺少商、耳尖、耳垂等穴位,放血几滴即可5 .皮肤针疗法:寒性感冒取脊柱两侧、肘窝、鱼际、鼻;风热感冒取胸背、风池穴、大椎、合谷、曲池。伴有中度或重度刺激,每日2-3次6 .头针疗法:取感觉区和胸区,平针,每次捻转1-3分钟,留针15分钟7 .光针疗法:取穴:大椎、风池、风门、舒歌、合谷、曲池、大鱼际、外关。每次选择2-4个穴位,用氦氖激光照射,功率一般为10-30 mA,照射距离为20-30 mm,每天1次,严重者每天2次,每次照射每个穴位2-5分钟。按摩疗法:手法:拇指按于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外关穴、合谷穴、曲池穴,肩部内收。对于风寒感冒,用拇指禅推法从促主穴沿足太阳推至天柱穴,疏通足部经络,止头痛,益肺窍,按摩虚损宣肺、止咳、助汗解表;对于外感风热者,用拇指禅推法从沿督脉推至神庭穴,以疏风除热,再用拇指搓法从穴沿额部抹至太阳穴,以疏风散热、通络止痛。预防:当连续出现典型的临床流感病例时,应及时报告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中草药预防:干广藿香、干佩兰、干薄荷可水煎服,或内服银翘解毒丸。在流感季节,可以用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关紧门窗,每立方米空间用5毫升醋,加入等量的水,放在砂锅或铝锅里,放在炉子上,用蒸汽在室内熏半小时以上,可以起到消毒和预防的作用。
上吐下泻是怎么回事
上吐下泻是一个中文单词,具体定义如下:
发音:尚tǔXia Xie
单词结构:组合。
表达意思:上吐下泻是指上吐下泻同时发生。可能会出现频繁呕吐、无法进食或饮水以及上腹部疼痛。同时会伴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便中尿急重、排便后想小便等症状,比喻两头忙。
词性: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疾病等。
引用:清代楚人夺得隋唐演义第五十回。他们一见军士,顿时上吐下泻,一起病倒,于是放声大哭。
例子
1.反正人家真的是厉害的执事。他们要骗你,就篡改任务,保证你拉稀拉稀,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2.没过多久,我接到兰英的电话,她说她上吐下泻。
3.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有些演员无法适应高强度的训练,上吐下泻,遍体鳞伤,但最后,这些姑娘都咬牙挺了过来。
甲亢用什么药有效
甲亢叫& ldquo甲亢& rdquo是指甲状腺处于高功能状态,持续产生和释放过量甲状腺激素的一种疾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古老的病史,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药物治疗是甲亢最基本、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肿大的患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孕妇、老年人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以及不适合手术的青少年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目前,溴甲烷(MMI)和丙戊酸钠(PTU)是临床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有哪些区别,如何选择治疗?我将从作用机制、剂量和治疗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和说明。
01
作用机制的比较
抗甲状腺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碘组织和碘-酪氨酸结合,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巯咪唑对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比丙氨酸强10倍,持续时间长。
甲巯咪唑和丙磺酸有轻微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降低血液循环中促甲状腺抗体的水平,使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恢复正常。
此外,丙基硫氧还能抑制T3(甲状腺素(T4)从周围组织中除去碘,产生三唑磷(T3),使T3减少10%至20%,所以T3
02
与疗程相比。与这两种甲硝唑相比,甲硝唑的用量更低,一天可以服用一次,所以患者的依从性更高。表1。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的剂量和疗程比较
03
甲基巯基咪唑啉和丙基硫氧嘧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2。两者峰值时间相差不大,但巯基咪唑啉半衰期长,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不与血浆蛋白结合,甲状腺浓度高。丙磺酸半衰期为2小时,作用时间为6-8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甲状腺浓度低,每天需服用3-4次。丙基硫氧嘧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大,水溶性好,不易通过胎盘组织,乳汁浓度低。
表二。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0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比较
如果孕期甲亢得不到有效控制,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风险会增加,胎儿会在子宫内生长。因此,如何治疗妊娠期甲亢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抗甲状腺药物是治疗妊娠期甲亢的首选药物。甲巯咪唑和丙磺酸的FDA妊娠等级都是D,但丙磺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大,水溶性好。胎盘的通过率低于甲巯咪唑,药物通过胎盘的量仅为后者的1/4。此外,美拉唑还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主要是皮肤发育不全和& ldquo美他唑相关的胚胎疾病& rdquo,包括鼻后闭锁、食管闭锁、面部畸形等。因此,需要药物控制甲亢的孕妇,孕前和孕初应以丙磺酸为主,甲基巯基为二线。初始剂量如下。氨基磺酸酯()50~300mg/d,或哌甲酯()5~15mg/d,每日1次。
丙磺酸会引起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所以最好在妊娠早期使用丙磺酸,以降低肝损伤的概率,妊娠中晚期首选溴甲烷。
甲巯基咪唑啉和丙基硫胺素的饲料药物都是L2(有限的证据可能是适当的)。《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第二版)指出,服用小剂量巯基咪唑和丙基硫胺素对母乳喂养的孩子是安全的。最大剂量为巯基咪唑20 mg /d或丙氨酸300 mg /d,推荐用于哺乳期甲亢患者。但巯基咪唑说明书(2018年2月9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和丙磺酸酯指南明确规定哺乳期妇女禁用,我国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超出说明书范围。
05
不良反应比较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皮肤瘙痒、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中毒性肝病、血管炎等。甲巯基咪唑的副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而丙基硫氧嘧啶的副作用是剂量非依赖性的,交叉反应的发生率为50%。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为0.5109/L)是甲亢治疗过程中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导致高死亡率的败血症。多数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在初次治疗后2~3个月内或用药后1~2个月内,但用药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1.5109/L时应立即停药,服用甲基巯基咪唑和丙醇的概率约为0.3%,两药之间存在交叉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后,不能改其他药物,必须改其他治疗,如放射性131I治疗。
美拉唑和丙酸索非明均可引起肝损伤,但美拉唑引起的肝损伤相对较轻,主要是胆汁在肝脏沉积,发生时间约两周,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和黄疸,停药后可完全恢复。丙基硫脲嘧啶引起的肝损伤一般为0.1%~0.2%,主要为肝细胞损伤,甚至可能引起爆发性肝坏死,多发生在治疗初期(服药后3个月内)。建议在抗甲状旁腺药物治疗前后及药物治疗期间检查肝功能。如果出现肝损伤,应立即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
结论
甲巯咪唑具有对甲状腺激素合成抑制作用强、作用持久、每日一次、患者依从性高、肝毒性低的优点。因此,在怀孕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