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貂蝉到底有多美,西施貂蝉是确有其人还是杜撰而来?
感谢小秘书邀请。
西施和貂蝉,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的。文献亦有记载,只是西施记载更为详细。
关于西施。西施,也叫先施,因古时先西同音,姓施,亦称西子,春秋时越国苧萝(今浙江诸暨)人。关于西施,《吴越春秋》、《越绝书》和《吴地记》有记载。其中的《吴地记》为唐朝陆广微所著,此书虽然很有价值,但毕竟晚了西施的年代一千年,可以略去不提。
先看《吴越春秋》,其《勾践阴谋外传第九》曰:“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闻越王朝书不倦,晦诵竟夜,且聚敢死之士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越王服诚行仁,听谏进贤,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王夏被毛裘,冬御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对隙。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
西施和另一个叫郑旦的美女,被献于吴王是在勾践十二年,即公元前485年。《吴越春秋》说,后来西施改了名字,和范蠡泛舟五湖了。 《吴越春秋》这部书,由东汉史学家赵晔所著,他生年不详,卒于公元83年。书的体例为编年记事。他自己说,写这部书是为了“补国语、左传、史记之不足”。后来历代学者对这部书研究者不少,评价颇高,现代学者引用亦不少。
再来看《越绝书》,其卷十二曰——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句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句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句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句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记述与前书基本一致。《越绝书》,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所谓“孔门十哲”之一子贡所著。子贡,应该是在越国当过官,协助勾践灭吴。当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认为这部书的最后几句话里,暗藏了作者的姓氏和祖籍,于是定为东汉时会稽人士袁康和吴平所著,但其实对这俩人的情况一无所知。这部书,被称作中国“地方志的鼻祖”,声望比《吴越春秋》还高,现在学者们也仍然大量引用此书。 可以作为西施确有其人旁证的,还有离此稍晚的众多文献记载。《战国策》的“楚策三”和“齐策四”都说到西施;《墨子.亲士》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墨子生卒为前480或476-前420或390,几乎与西施同时;《孟子.离娄下》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即便是美女西施,如果蓬头垢面,人们擦肩而过时也会手掩口鼻。《孟子注》曰:“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孟子生卒为前371-前289;“东施效颦”的成语出于《庄子》,说有个叫东施的丑女学西施,反而更糟,他还在另外篇章里说到西施,庄子生卒为前369-前286或275,和孟子同时;屈原《九章.惜往日》:“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美女都进了王宫,他生卒为前340-前278;荀子《正论》说:“西施自窥于井,不恃其美”,他生卒为前313-前238。另外,春秋战国时的《慎子》、《阙子》、《尸子》、宋玉等,都说到了西施。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在并非同门同乡,不属一个“微信群”,还有些时间差的情况下,都议论西施,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了,可以确定——西施实有其人,而且是大美女。
有人说,孔子和司马迁怎么没说过西施呢。很好理解。孔子生卒为前551-前479,而且他整理的是《鲁春秋》,起止时间是前722-前479,作为鲁国的宫廷档案《春秋》,没有记录越国的王室决策很正常,进一步说,前485到前479,在当时信息传播很不通畅的情况下,西施的事情还没传到孔子耳朵里,他已经卧病不起了。《春秋》不载之事,《左传》等三传不可能载,司马迁写史记以“六经”为主要参考,他也不会说到这事了。
关于貂蝉。貂蝉的事情比较简单。流传至今,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第八、第九两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卓和吕布都中了圈套,钓饵是貂蝉。史上应该确有这么一个人,但不叫貂蝉,而且事情经过也由罗贯中做了艺术加工。
陈寿的《三国志.魏书七》记载,吕布熟习骑射,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不多久又被提拔为中郎将,并被封为都亭使。董卓自知对人无礼,唯恐别人算计他出外或者居家,都让吕布跟随着他,以保证安全。但是董卓生性刚愎,心胸狭小,一时气愤就忘了自己的危险。曾经有一件小事,使他很不高兴,他随手拔出手戟投向吕布。吕布敏捷地避开了,并为这件事情向董卓道了歉,董卓的怒气也就平息了。但这件事,使吕布对董卓暗中产生了怨恨。董卓常派吕布守卫他的内宫,吕布借机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但又时时害怕董卓发现,心中惴惴不安。”
这个董卓的侍婢,大约就是貂蝉的原型。 吕思勉老先生,做学问极其严谨,他认为陈寿这个记述靠谱,于是在他的《秦汉史》里,也采用了这个说法。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一定认为,陈寿说的这个细节,是吕布刺杀董卓的关键,于是做了艺术加工。 那么,怎么就出来一个貂蝉呢?
原来,汉代武官的官帽上的饰物叫“貂蝉”。《后汉书.舆服志下》说:“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说,“貂蝉”出于胡服。
另外,汉代也常以“貂蝉”比喻达官显贵。《汉书.楚元王传》说:“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罗贯中给侍婢起了个“貂蝉”的名字,其创作构思咱们只能去猜了——大概一是符合吕布这个东汉末年武将的“饰物”这个意思,那时候确实看不起女性;二是也表示“貂蝉”出于王司徒这种权贵人家吧——“相府的丫鬟九品官”。
文学作品里,给人物起名字很讲究。金庸小说里的人名学问深了去了。比如,任盈盈和令狐冲,据说是按照老子所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而来的,也符合老子说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或者,也包含辛弃疾《青玉案》词句之意——“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题外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
貂蝉是哪个朝代的大美女?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後,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于妩媚。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她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作为连环美人计的核心人物,负责离间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被评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真正历史上有貂蝉这个人吗?
貂蝉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一开始貂蝉的出现是在说书的话本中,后来由《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采用创作出来的一个虚构的角色。关于吕布和貂蝉的故事当然也是虚构的,不过根据《三国志·吕布传》中说道“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原文是“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也并没有提及到貂蝉的名字。
从古至今都在流传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这更能体现出《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但是,有没有貂蝉这个人却是无从考证的。
但是有一书叫做《开元占经》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书《汉书通志》,此书中曾有“刁蝉”的记载。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姓任,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十五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
又考证: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再证:貂蝉出生于甘肃省临洮县,故狄道府。本和董卓同乡,故被司徒王允授意,借机接近董卓。所以说 ,貂禅只是正史上的一个原型,并不是真实存在过的。
图片它们的缺点各有哪些?
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她们都各有特色,都有种古典女人那种独特的美,这要看每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了.真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西施,杨貴妃、王昭君、貂婵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一般以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但古人没有留下太确凿的证据,特别是没有照片,真是让人遗憾. 请不要误会. 我的意思只是想分出在我心中的高下而已. 我以杨玉环为首,简单陈述我的推理. 一,,美的难易程度.一个很普遍的真理是人口的基数决定美女的多寡.再加上食物的进化和化妆的进步,比如现在的世界美女快比大象多了.所以杨玉环作为四大美女最靠现代的一位,是很可能多美一点的。 二,美的不可抗拒程度。杨玉环的历史最让人无从评论.唐玄宗从儿子手里巧取豪夺,最后也没听说父子怎么样了.而以大唐王朝的广阔疆域来说,如果不是美的不可思议的话,,唐玄宗是不应该冒这个险的; 三,美的破坏力大小。吴王失掉的是一个省大小的地方,,西漢和匈奴豪发位伤只死了个毛延寿,董卓和呂布是在世界上潇洒走一回,只有唐玄宗若丧家之犬赔了皇位赔美人。真真可怜。 四,美的悲晴指数。貂婵和杨玉环最终的结局有些类似,,但杨玉环间接地死在自己所爱的人手里足可让人一祭。 所以杨玉环是我评出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为何不把三国时期的甄宓取代貂蝉呢?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古人曾经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词语来形容此四大美女的容貌。并且分别有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谈的是杨玉环(杨贵妃)观花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实际上在历史中,仅王昭君和杨玉环为真实人物,貂蝉则是虚构的文学故事人物,而西施呢?
其实西施也是虚构的文学故事人物!
相传,春秋末年时代,在越国苧罗(今浙江诸暨南)有一美丽的卖柴女,名叫:西施。
西施有多美?苏东坡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世人常常把苏州、杭州比作人间天堂,而杭州的美自是与西湖的美景分不开的,所以说,由此"把西湖比作西施,可见西施有多美啦!
当年越王勾践为了复兴越国,施展了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溺爱的妃子。吴亡后,范蠡携西施偕入太湖。
明人梁辰鱼据此作有传奇《浣纱记》,写了这一段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
宋词中有以西施浣纱作为词牌名称的"浣溪沙"。
《庄子》中也有记载,谓西施因有心痛病,常常皱着眉头捧着胸口。其邻居有一丑女,即后人称为:东施,她以为西施美在皱眉捧心,遂有意学其态,但是结果是更加难看。这就是成语“东施效颦"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