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肺就是养命 秋季养肺的专业知识

秋季养生小贴士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一个夏天,身体消耗很大,整个人处于气阴两虚的状态——疲劳、燥热、口渴。夏天阳气在外运行,身体空虚,不容易感冒,容易内伤重肢,拉肚子。中医认为最亏的地方一定是致病的地方。酷暑过后,随着秋风,人的气血开始由表及里。所以在秋冬季节,人的气血藏于内,外则不足,老人在秋冬季节容易感冒生病。中医称卫外不固,就像我们身体外面原本抵御外敌的围墙,在敌人进攻之前就倒了。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天气转凉时更容易复发。如果在秋季及时打好营养基础,增强抗病能力,对减少病毒感染,防止冬季旧病复发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秋天是黄金的季节,而在秋天,干燥是季节。燥伤人,易伤津液。津液消耗完,就会出现干燥,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大便干、皮肤干,甚至皮肤皲裂。肺部润燥,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老人就像是气阴两虚。秋燥来袭,更容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症状,肺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老话说得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适时地按照秋冬收藏的规律养阴,可以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收敛而不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滋阴最好。

从西医的角度解释,入秋以后,气候逐渐干燥,肺部变得脆弱,老年人体内水分减少,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出现皮肤干燥、鼻子干燥、咽痛等现象,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呼吸肌、膈肌、韧带逐渐萎缩,肺、气管弹性逐渐减弱,呼吸功能和肺活量也随之降低。同时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活动功能降低,气道分泌物易滞留,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如何滋阴防燥?

元代有一位医生写的饮食正要去:秋燥,宜食麻以润燥,少辛多酸,忌食寒饮。

滋润它的干燥:

秋季以燥为主气,肺易受伤。进补时要注意滋阴生津润肺。润肺润燥,要用芝麻、水果、百合、芝麻、核桃、糯米、燕窝、蜂蜜、甘蔗等软润食物。能有效预防秋燥,还能让秋季肌肤润滑。

刺激性更小,酸性更强:

肺主秋,肺敛。吃酸急收之,补之以酸,缓之以辛。意思是秋天对应肺,肺气宜敛而不散,酸味收敛肺气,辛味散而肃肺,秋天宜收而不散,所以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刺激性的产品,以及麻辣、油炸、酒类和干膨化食品,多吃酸味果蔬,有助于养肺。

《金匮要略》里有一句话,秋天不吃肺。秋季气燥易伤津液,宜滋阴润肺,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止泻祛湿、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限制粗纤维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护肠黏膜和肠道功能;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莲子、山药、扁豆等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

暑热过后,人体排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机体进入生理休息阶段,身体感到疲劳,产生秋乏。解决秋乏,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春衣应盖,秋衣应冻,生活应早睡早起。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养生谚语,捂春冻秋,不会出杂病。因此,秋季穿衣也要符合藏阴津液、收阳的需要,并适当冷冻。

秋冻不能简单理解为天冷不穿衣服。初秋,酷暑未尽,凉风袭来。天气突然转凉,就要适当添加衣物,否则不仅不能防病,反而会招来灾难,生病。宜适当添衣,使自己有点冷而不觉得冷,而不是穿得暖暖的,裹得紧紧的。秋冻的另一个含义是,深秋的时候,可以适当推迟添衣的时间,但要自己能接受。

早睡可以滋养人体内的阳气,早起可以舒展肺气,防止其过分收敛。秋季早起还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有一定的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九点到十点入睡,早上六点到七点起床比较合适。

过了夏天,秋意越来越浓,正是去乡下游泳、迎秋景、爬山看远方的好时候。秋季运动可以选择快走、爬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基础。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因为室外天气还是比较热的

秋季养肺就是养命 秋季养肺的专业知识

中医提醒:秋天要先养肺,常喝这三种汤,按这两个穴位,远离肺结节

中医说肺上覆花,就是说肺像伞一样保护我们的内脏,所以肺的健康特别重要,尤其是。谁让肺很娇气,怕热怕燥怕冷?一旦肺受伤,相应的疾病就会乘虚而入,肺结节及时就是其中之一。综上所述,秋季养生润肺刻不容缓。

准备适量的冬瓜和丸子,煨煮成汤,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味。这里建议大家选择猪肉做的肉丸,不要用市面上常见的淀粉丸,没有营养价值。冬瓜是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消肿利尿的功效。此外,猪肉做的丸子也有一定的温润润燥作用,使汤汁鲜美不油腻,适合润肺。

准备适量山药、枸杞、乌鸡,加黄酒去腥,采取先蒸后炖的方法,这样做出来的汤营养价值高。其中,怀山药既是食物又是药材,在润肺清热的同时,还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关键是山药药性温和,不会伤肺。再加上枸杞和乌骨鸡,众所周知这两种材料都有很大的补气养血的功效,但是枸杞还有补肾填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乌骨鸡常用当归、党参、黄芪、川芎、白芍缓解肺热症状,如五心烦、口干、四肢乏力、咳嗽、脓血等,三者合用恰到好处。

取适量竹笋、香菇、百合,加水煮成汤,再适当调味。其中,我们常说的黄花菜可以作为中草药,具有润肺、解毒、消肿的功效;竹笋只是一种白色的食物,可以润肺养肺,同时还具有促进肠胃消化,疏通水道消肿利尿的功效。另外,蘑菇对糖尿病、肺结核、肺炎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三者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以上三种汤都可以试试,对秋季润肺养肺很有帮助。这就是所谓的药食同源。毕竟民以食为天,这说明饮食是我们中国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1.鱼骨穴鱼骨穴属于太阴手肺经,位于第一掌指关节后的凹陷处,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气、清咽利咽的作用。按摩时,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在鱼骨点附近上下。

2.舒菲穴舒菲穴也属于肺经。如果找不到这个点,可以坐直。舒菲穴位于人体第三胸椎,左右两指宽。如果有咳喘,可以用合谷穴、项英穴来缓解这种情况,对鼻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人体的哪些器官适合这四个季节?

春天肝胆,夏天心肝,秋天肺,冬天肾。详情如下:

春天:对应的是肝胆,要抓紧时间把肝胆里的毒排出去。有毒物质在肝胆中积聚会影响止泻功能,如脸上长斑、指甲发黑、乳腺增生等。饮食上可以用春茶、春蜜、柠檬、竹笋、芦荟、艾草梗为代表的各种蔬菜,疏肝利胆,多喝水也有效果。

夏天:对应心,排出心火之毒最重要。心火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你应该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比如苦味的蔬菜和苦瓜。也可将竹叶5克或莲子心2~3克用水冲饮,通过小肠内的利尿作用将火排出。需要注意的是,竹叶、莲子心性寒,不宜多饮,以免伤脾胃。

秋:对应肺。排出肺毒是最及时的,肺毒又叫气毒,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咯痰。你应该多做深呼吸来排出肺部的浊气。早上天刚蒙蒙亮,该是肺值班的时候了。这时候站在阳台上深呼吸,同时伸展四肢,是非常有益的。

冬季:对应肾脏,肾毒要排出。肾是产生尿液的器官,排出肾毒素就是排尿毒素。由于天气寒冷,人普遍懒得动,喝水也少,容易积聚尿毒,表现为小便少,颜色暗。下午5~7点是肾经值班的时间。这段时间一定要喝水冲洗膀胱和肾脏的生理厕所,可以预防尿路结石。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提到,智者的生活必须遵循四季,避免寒热,也就是说,人体要遵守四季寒热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中华女医学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健康管理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行为。要想得到身心健康,就必须服从生命的春夏秋冬。

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如果你不注意饮食,会直接影响或阻碍你的正常发育,甚至损害你的体型和外貌。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营养不良的情况非常少见。因为饮食过于精细,零食不间断等问题,胖胖的孩子越来越多。

青壮年也要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了健康。坚持每年体检,力争达到40项指标正常。积极运动,减少久坐;作息规律,饮食健康;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和娱乐;注意缓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治,防止延误,调整生活方式。

中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肌肉质量丧失,骨密度降低,逐渐进入更年期,走向老年。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激素变化、潮热等绝经前变化会导致睡眠困难、抑郁、经前综合征等症状。退休也是人生的一大转变。

秋收冬储,进入老年后,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退化,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向我们袭来。整个冬天,大部分老人都会在生病和不健康的状态中度过,带病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67岁到88岁之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管理慢性疾病并不容易。

参考资料人们日常生活的四季

春季养肝,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夏季养肾

春季养肝,夏季养心,夏季养脾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中医认为,除了自然界的四季之外,夏秋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夏季,也是一年中调理养生的关键点。

肝属木,所以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最适合养肝——多吃绿色蔬果,多补充维生素。

心属火,炎热的夏天要滋养补虚,避免心燥火盛。

火为土,属长夏之土,天气湿热,宜养脾胃。所以长夏去脾湿是宝丽园非常经典的调理项目。黄色食物可以健脾,如小米、大豆、小麦等。健脾祛湿还包括赤小豆、薏苡仁、芡实、莲子等。

肺属金,所以在干热的秋季,要注意润燥清火益肺。肾属水,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储存和温热,这样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不那么容易生病了。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