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道夫又叫鳙鱼、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它和鲢鱼的区别是什么呢?
清道夫个头比较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和人工饲料。
而鲢鱼又叫白鲢、鲢子,呈银白色,头较小,头长与体长之比约为1:4;而清道夫的头明显地比鲢鱼大得多,头长、体长之比达1:3,所以它又名胖头鱼。胖头鱼体色比鲢鱼深,杂有不规则的黄黑色斑纹,因而又叫它“花鲢”、“黄鲢头”。清道夫的味道虽不及青、草鱼,但比白鲢好,尤其是它的头,味道特别鲜,故有“青鱼尾巴花鲢头”的赞誉。

鲶鱼和清道夫的区别,我相信大家如果见过这两种鱼,可能都会有一定的了解,首先鲶鱼的嘴巴比较大一点并且有胡须啊,清道夫的嘴巴比较小一点,没有活血,其实就是鲶鱼的,其很小,而清道夫的棋很大,并且上面有刺,而且上面有一定的黑色纹路,而且有鱼鳞,但是鲶鱼却没有这些东西,比如说没有鱼鳞,纹路很少,上面比较的滑,还有清道夫并不是这样的。

不是同一种鱼。主要区别有,科目分类不同、外形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鲶鱼
鲶鱼同鲇鱼,属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种。
2、清道夫
清道夫鱼,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鲇形目、甲鲇科、下口鲇属、下口鲶鱼种。
二、外形特征不同
1、鲶鱼
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4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2、清道夫
清道夫鱼鱼体呈流线型,眼小,口下位,长有突出的上额及肉厚的吻。 上、下唇各有左、右 2瓣齿。齿呈刷子状。 须口角位,左右各 1个。 鳃耙似密的梳子。 体披黑色花纹,黑色条纹清晰。 胸鳍基部可发出似黄颡鱼所发出的声音。 背鳍 2个,无侧线鳞、体侧仅有 4排大鳞。
雌的清道夫背体宽,倒刺软而柔滑,体色较淡不发黑,胸鳍短而圆。雄的清道夫背体狭,倒刺硬而粗糙,体色较深发黑,胸鳍长而尖,胸鳍有追星。
三、生活习性不同
1、鲶鱼
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2、清道夫
以各种水底垃圾为食而得名,经常与各种鱼类混养。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类,它还会以其他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鱼卵,也会吞食鱼苗。在水族箱中常吸附在石块上、玻璃上稳定身体,吸食藻类和青苔。 喜欢弱酸性软水,适宜水温2 0℃以上,成鱼体长达到3 0厘米,不能自然越冬,活动于水体的底层。
希望可以帮到您。

1、鲢鱼
鲢鱼包括白鲢、花鲢,它们为滤食性鱼类,无需人工喂养饲料,白鲢主要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花鲢则以吃浮游动物为主。在成长过程中,它们能够不断消灭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清除水库中的腐质物,并通过滤食对水质起到净化和改善作用。
同时其排泄物还可以被细菌和微生物分解转化,其生存活动可以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有效地防治藻类和富营养化现象,增加水体透明度。
2、鲢鳙鱼
鲢鳙鱼称之为食浮游生物鱼类,通过鳃耙滤食藻类、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组成随环境中的食物来源而有所变化,但很难摄食<10 um的食物颗粒。鲢鳙也被用于控制水体中大量爆发的蓝藻,称之为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