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个更好看点,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个更经典?
就个人观点来说,《雍正王朝》这部剧更为经典,为什么呢,因为反复看的次数比《康熙王朝》这部剧要多。
作为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历史大剧,《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无疑都是经典的作品,前一部看完给人的感觉是整体恢弘大气、酣畅淋漓,康熙的一生作为千古帝王的偶像相当励志,但就像吃完的快餐,肚子舒服了,脑子却没啥回味;而《雍正王朝》就不一样了,全剧贯穿康熙晚年的夺嫡斗争、雍正上位后的吏治改革等一系列事件,背景设置大气磅礴,剧情既冲突、紧张,又在平静无波中隐现波澜,细节套着细节,让人不知不觉中吸引进去,一遍看不懂还想再看一遍,很有代入感,就像醇香的美酒,回味无穷。01从历史背景设置来看,《雍正王朝》选材更为吸引人《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改编的历史正剧一直以来受到很多人的好评,本人也看过很多遍,确实比不少网上烂剧要好很多,都是成功的作品。但凡事都怕比较,这两部电视剧的历史背景围绕着清朝的两代皇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他们是一对父子,所以在剧情选材中有所重叠。《康熙王朝》这部剧主要是讲述康熙皇帝一生的奋斗历程,从幼年继位,到少年时智擒权臣鳌拜艰难亲政,成年后先后经历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夺嫡之争等一系列事件。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康熙王朝》中很好的体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正如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一样,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但说实话这样题材的电视剧主角太多了,太高大上,给人一种似曾相识、本来如此的即视感,有点视觉疲劳。而在《雍正王朝》中,虽然大的历史框架改变不大,但题材选取更加巧妙新颖,开篇就点出康熙晚年诸子夺嫡的紧张政治氛围,康熙皇帝的隐忍不发,各皇子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大臣党附皇子各自站队,一出出夺嫡大戏不断上演。雍正继位后,在推行改革、刷新吏治中更是矛盾、冲突、斗争不断,给人一种目不暇接和时刻心神紧绷的观感,这样题材的电视剧很容易吸引人,也很有看头。02从演员方面来说,《雍正王朝》里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这两部电视剧在演员选择方面绝对是重量级的,尤其几个主演都是大腕级别。《康熙王朝》中著名演员有很多,但说实话除了饰演康熙皇帝的陈道明、孝庄太后的斯琴高娃、容妃的李建群、纳兰明珠的高兰村比较熟悉,演技不错外,其他的演员虽然演技也不差,但看完后实在没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陈道明的康熙形象太过光辉伟岸,个性鲜明而又大情大性,但动作表情、细节方面没有焦晃饰演的康熙传神、自然到位,一举一动尽显帝王风范,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焦晃就是康熙皇帝。在《雍正王朝》中,大腕演员云集,有唐国强、焦晃、王绘春、王辉、杜雨露、赵毅、杜志国等,他们的演技自然无话可说,各有各的特点。焦晃前面已经说过了,简直将康熙皇帝演活了;唐国强饰演的雍正性格坚毅、雷厉风行,眼里不容沙子而又心机内敛,眼神、动作都十分到位,将雍正皇帝诠释的淋漓尽致;再有表面素有贤名,内里却是阴险狡诈、拉帮结派的“八贤王”,侠肝义胆的十三皇子胤祥,顶级谋士邬先生,还有太子、九阿哥、十阿哥、年羹尧,甚至是李卫、小翠、张五哥等等小人物在剧中的表演都恰到好处,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整体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也是这部剧获得如此好评的原因之一。03在剧情安排上,《雍正王朝》细节方面更加突出在《康熙王朝》中,剧情方面主要是通过贯穿康熙一生的几个大事件来平铺直叙,剧情发展虽然有张有弛、豪情热血,但在细节方面不够严谨,甚至出现很多错漏。比如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后,在台词中总是说:“我孝庄如何如何”,但“孝庄”两字其实是她死后的谥号,活着时哪能知道,还挂在嘴边,太搞笑了。还有清军攻入台湾,郑经自刎身亡这一段也不对,这个时候主政台湾的是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此时的郑经已经死了两年了。再有李光地是康熙朝名臣,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在《康熙王朝》中,因党争而被贬台澎知县,但真实历史上李光地从未做过什么台澎知县。还有苏麻喇姑、姚启圣、耿精忠等人的年龄问题,也多有错漏,不符合史实。为什么说《雍正王朝》这部剧有看头呢,它的成功处处体现在剧情安排的细节里,必须来回反复观看才能察觉其中的真意,进而回味无穷。《雍正王朝》这部剧也是以大事件贯穿并推动剧情的发展,康熙晚年围绕夺嫡有:江南赈灾”、“追比国库欠款”、“司法腐败案”、“火烧百官行述案”、“两废太子”等事件;雍正继位当政后又发生“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事件,可以说整个剧情充满了矛盾、冲突、刺激、紧张,一部部大戏不断上演,让人透不过气的同时又长舒一口气,而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各种细节非常到位,体现出了剧组的用心,可以说处处饱含深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关于细节方面的描写实在太多,就本人发现比较明显的列举几例:1、开篇四王爷胤禛入殿奏事,在他跪倒之后可以明显发现鞋底是湿的,而当时的场景是外面雷雨阵阵,这样小的细节不仔细看绝对发现不了。2、年羹尧屠灭江夏镇时,岳钟琪自己划破右脸,以诬陷淮安营官兵谋反。到了雍正继位以后,年羹尧被清算,岳钟琪接替他的职务再次出场,此时依稀可以看到岳钟琪脸上的疤痕。 3、热河行宫狩猎,邬先生教弘时、弘历读书,弘时偷懒尿遁,弘历却得以了解爷爷康熙狩猎的光辉事迹,没想到转眼剧情就派上了用场。弘历获赐如意,四王爷胤禛当面连连推辞,说要还给太子,事后却高兴异常,大肆封赏了当时还是婢女的年秋月,表面是因为她照顾邬先生有功,其根子上还是弘历受到康熙的关注,可谓是处处体现了细节。4、十四阿哥去找四哥一起进宫为母妃拜寿,正好碰到四哥在吃饭。堂堂一个亲王,午饭就是简简单单的四菜一汤,而且份量很少,人家四王爷丝毫不顾忌十四弟在场,先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连桌上掉的一粒米饭也捡起来吃了,没有一点浪费,一旁的老十四表情怪异,简直看呆了,四王爷的清廉节俭可见一斑,也为他继位后的刷新吏治、惩贪倡廉埋下伏笔。5、康熙皇帝最后一次南巡,与张廷玉微服私访时在田间碰到老农,谈了庄稼收成的情况。康熙认为今年收成很好,农民可以吃饱饭了,老农却说收成好了东家也跟着加租,交了租交了税后剩下的粮食也就凑合着吃半年多,康熙听后,眼睛不自然的眨了眨,表情有些难过、低落。这个细节表现出就算是康熙盛世年间,能享受盛世关怀的依然是士绅阶层,大多数的农民能顿顿吃到稀饭都是一种奢求,同时也为后面雍正推行新政做了前期铺垫。04小结《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当时的收视率不如《康熙王朝》、《大宅门》,但却一直经久不衰,成为神剧。其剧情随着故事的展开,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使人欲罢不能。而在集数安排上毫不拖泥带水,细节上也十分用心,是现在很多电视剧难以企及的。有没有好看的历史剧?
10部中国历史剧推荐:贞观之
1、《贞观之治》目前关于唐朝的最好的历史剧。最好的演员演了最好的帝王。马跃简直是二凤本凤。摄影和演员无可指摘。只可惜经费不足,没拍出战场的恢宏。前面太精彩了,后半部分感觉在完成任务,就是把贞观年间所有有点名气的事情全部堆叠起来。这部剧打光很绝。2、《康熙王朝》二十年前的剧,现在重温依旧很经典。演员的表演完全吊打现在的流量明星,道服化也很用心。对康熙盛世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康熙的一生,可以说是大气磅礴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孤独悲凉的一生,其他人物也不例外,这种剧中人物双面的塑造,是本剧能够获得成功的一大亮点。3、《雍正王朝》可以看出不论现在的宫斗和权谋,都可以从这部剧找到原型。高超的演技不是刻意的,而是真切告诉你,这就是清朝人的言行举止。这是剧中康熙对于雍正的评价。我认为它说得极好,岂止雍正,十三、田文镜、李卫,谁又不是坚刚不可夺其志,甚至整个雍正王朝都可用这几个字形容,用冰冷坚硬的铁围墙呵护起呕血浇灌出的新芽。4、《大明王朝1566》看到最后几集十分感慨,奸臣忠臣一字之差,但有时候并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严嵩严世蕃父子并没有给我带来厌恶的感觉,相比于严嵩严世蕃这种真小人,更讨厌的是赵汝贞这种伪君子。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都堪称模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构思精巧,意味无穷,值得反复品味。5、《大秦帝国》三部曲三部都看过了,个人认为还是第一部最好,把嬴渠梁的明君形象刻画的很好,还有商君变法的一些细节的东西都展现出来了。不管是取景音乐演技台词都很震撼,看40集的时候,泪流满面看完,为了国家为了亲人为了挚友为了信仰的坚守牺牲舍弃。剧中女性形象虽多为虚构,但都有儿女情长的柔情也有家国情怀的坚韧。6、《汉武大帝》没有华丽的服化道,没有文绉绉的台词,就是能让人心潮澎湃,起伏跌宕。很写实的历史剧,一众实力派聚集在一起才成就的作品,看完之后收获不小,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刘彻也堪称千古明君,只是晚年身边贤臣太少,可用之才陨落殆尽,被奸人蒙蔽,卫子夫可惜了。7、《走向共和》剧集很强。拍的最好的莫过于人物形象丰满,纠正了慈禧只会奢靡、李鸿章没个啥、袁世凯很坏和孙文只是运气好等单薄刻板印象。次之是演员演技好,时常有演员就是历史本人的错觉,像是历史纪录片。虽然整体价值观还是差强人意的,但多有不符合史实之处。这么好的历史剧真的不多了,无论选角、演技、贴合历史,都做的相当好了,演员演技在线,为什么要禁?8、《东周列国》2部曲最强历史剧,满满的话剧感,都是老戏骨。浓浓的历史氛围,台词和演员都很有气势,让人沉浸其中。乱世春秋的故事大多都脍炙人口,但看完才了解点前因后果。这部剧给人的感觉不光是了解历史,更多了对人物的敬仰,目前为止,看过最佳的历史片。9、《孔子》1991版该剧让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或许也更深地理解他。孔子提出的很多问题和解答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面对和思考。天下大同,中西或许殊途同归。无论从场面道路,人物演技,都很有历史感。孔子的形象栩栩如生,似乎让我回到远古的春秋时代,见到了这样一个智慧又有趣、一生坚持自己的治国之道而最终未得以实现抱负的圣人。10、《成吉思汗》剧集制作颇用心,演员选择多用蒙古族,感觉形象与历史符合,剧情参照蒙古秘史,战争场面规模不大,但也体现出过程。小时候看不觉得,剧里刻画的蒙古人对母亲的尊敬真的让我数次落泪。演员们的表演以及台词写得真的都很不错!康熙和雍正王朝哪个强?
康熙、雍正、乾隆,作为清朝历史上存在感最强的三位帝王,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按照日本清史研究学者的说法,“康乾盛世”乃系一个“康熙为之开垦,雍正为之种植,而乾隆得以收获也”的整体过程,不可分割。就历史发展规律而言,康熙宽大、乾隆疏阔,两者之间就必须有一个整饬弊政的雍正才能将大清王朝推向鼎盛。
一定程度上讲,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就能代表整个大清王朝的发展史,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雍正皇帝“严明继之,整饬弊政、推行改革,创定清朝财政之基础、鼎盛之开端”;乾隆皇帝“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但晚年的诸多错误让大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就具体历史功绩而言,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足以代表整个清朝历史的著名皇帝,谁才是贡献最大的那一个?
有清史学者认为,“宵旰焦劳,勤于庶政”的雍正皇帝,革除了康熙朝遗留之诸多弊政;奠定了乾隆朝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为大清鼎盛状态的到来立下了首功。也有人认为,“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的康熙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疆域版图并为边疆安稳、抵御沙俄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甚至有人认为,真正的“大清鼎盛”并非出现于乾隆朝,而是中国疆域辽阔、民族政策开明、文化氛围宽松、社会经济发达的康熙朝。至于雍正皇帝,只是恢复了康熙皇帝倦于政务之前的开明政策、发展规划并稍加清理而已。如果没有康熙皇帝提供的肥沃土壤,饶是雍正皇帝再“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也断难使大清王朝结出盛世果实。
可诸多学者独独忽略了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只对其风流成性、奢侈浪费、思想僵化的后期表现予以负面评价。就笔者看来,乾隆皇帝才是历史功绩贡献最大的那一个!
对近代中国疆域版图的贡献对比
就国土疆域的贡献而言,康熙皇帝团结蒙古、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抵御沙俄,将西南、东北、西北边疆范围予以明确和稳固,基本确立了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历史功绩不可谓不大。仅就此一项,康熙皇帝绝对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在康熙皇帝晚年,诸如《雍正王朝》所演绎“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桥段,开始频频于西北战场上演;新疆、西藏乃至蒙古地区的战乱频频,一度让大清疆域版图受到了严重挑战。康熙皇帝收复台湾以后,甚至生出过“得之无所加,弃之无所损”的消极思想,一度想将台湾租让给荷兰人,收取租金。此事虽未成事实,但这种思想却一直贯穿了康熙皇帝的晚年。也就是说,康熙朝晚期的疆域版图并不稳固,甚至几度更改。
而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发动的唯一一次边疆战事,虽然将青海彻底纳入中国版图,但终雍正一朝都未能实现对西北地区的完全平定。这个被雍正皇帝视为“蒙古之巨害,贻中国之隐忧”的西北地区,也成了雍正皇帝临终都耿耿于怀的“志愿未竟,不无微憾”。除此之外,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内政上的雍正皇帝,再未发动边疆战事,甚至对于附属国安南的主动挑衅,雍正皇帝也始终主张“以和为贵”。
乾隆皇帝,一生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多达13次,其中平定大型内乱6次、边疆战事5次、对外作战2次。在乾隆皇帝生平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中,虽然也有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非正义战争,但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的大国豪壮。
整体而言,乾隆皇帝彻底解决了西北地区长达百年的战乱,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彻底斩除,西北、漠北、青海、西藏的安定一直保持到晚清时期。那些跟随雍正朝一同发展壮大的边疆部盟、附属国家,让乾隆皇帝彻底打回了原型,大清边防从未如此强悍!就此来看,乾隆皇帝将“强藩,外患”的彻底消除列入自身政绩中,至允至当。
正如清史研究学者戴逸所评价的那样,乾隆皇帝“以强大的武力和比较正确的政策,平定西北,保护西藏,加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华的版图。文治武功,臻于极盛”。就国土疆域的历史贡献而言,乾隆皇帝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对比
对于社会经济的贡献,我们仅从三方面做出对比,就能得出结论:
1、康熙皇帝“普免钱粮”、“固定丁银”、“修治漕运”甚至是“废黜匠籍”等具体经济改革措施,都始终未能脱离封建社会对小农经济、以农为本的偏爱。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国家赋税、朝廷财政的稳步提升打基础、做贡献。
雍正皇帝对于财政政策的大力改革,有利于国家财政;有利于预防官方贪腐;更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但其“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消极经济思想,和康熙皇帝如出一辙。雍正皇帝甚至还专门制定了阻碍商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使得商业经济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乃至倒退状态。
而乾隆皇帝在延续康熙、雍正“务本足国,首重农桑”政策的基础上,对商业发展十分重视并给予了诸多宽松政策,甚至以免收部分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的破天荒举措促进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乾隆皇帝的积极引导下,商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金融机构首次出现,国家财政也得以稳步提升。
2、国家财政收入自乾隆二十年开始稳步提升,乾隆四十二年达到了惊人的8100万两,这绝对是封建社会无法想象的状态。
3、自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六十年,大清国库存银始终保持在6000万两白银以上,康熙、雍正两朝远不能及。
对“康乾盛世”的贡献对比
我们将雍正皇帝视为有为君主,视为“康乾盛世”的功劳最甚者,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他通过推行改革、革除积弊、整顿吏治,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所言,雍正皇帝“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的历史功绩似乎要胜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康熙皇帝,而乾隆皇帝也不过是躺在父、祖集成大业上吃老本、啃果实的“幸运儿”。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雍正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已经使得统治阶层内部关系失调;为了整饬吏治,已经使得政局紧张、官员惶恐不安以致“不作为便无错,无错便无罚”的负面状态出现;为了推行改革、整饬弊政,已经严重得罪了满洲勋贵、官僚富商、文人士大夫等各个阶层。如果乾隆皇帝延续雍正皇帝的执政风格,大清鼎盛状态的到来将遥遥无期。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也必须像雍正皇帝一样,革除前朝弊政、消除各种矛盾,再“宵衣旰食、勤于政务”才能重新推动国家的发展。雍正皇帝这样做,让大清王朝重新回到了良性发展轨道上;乾隆皇帝这样做,将大清王朝推向了鼎盛状态;谁的贡献多,功劳大,一目了然。
正如一代清史研究大家萧一山先生所言,“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称极盛,有清二百六十余年中,固属绝无仅有之时代”,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不应被其晚年的昏聩和错误所掩盖。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同时看中的乾隆皇帝,绝非“败家子”,更非全凭幸运,而是历史功绩最大、最应该予以正名的一代有为君主。
有人说乾隆王朝这部电视剧拍的没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好看?
应该还是不错的,乾隆王朝,这是二月河先生三部曲里最像人的皇帝,另外两部康熙装霸气,雍正劳模,都不是人。以前觉得陈道明演的很霸气,现在看看就他演的感觉不太对,明明焦晃老爷子才是话剧演员,怎么我看他倒是更像在演话剧!虽然有洗白白和珅的嫌疑,但是整部剧历史观点豁达,不卑不亢,不奴性,值得默默揣摩,相比雍正和康熙王朝,这部略显另类,没有刻意营造帝王的皇家效果,我们看到的是有人性和有人心的比较客观的历史,爱这一部。
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哪个拍的时间更早?
雍正王朝97年拍的,康熙王朝2000年拍的业内人士多数认为雍正王朝是王朝三部曲(康熙 雍正 乾隆三王朝)中拍的最好的,我也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