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相当于多大官宰,封君和侯哪个大?
君大多是给公族的比如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等等,以及一些有大功劳的比如春申君,武安君。而侯这是秦国独有的,秦国是周的伯国,可能出于恶心赵齐燕魏韩这几个侯国,在秦的军功制二十级中最后一级就是侯当然这个制度当时不完善像穰侯魏冉也是存在的。
相对来说当然君是最好的,拿武安君白起来说,这个封号是把楚国首都郢封给他,这好比今天封华盛顿
古代封侯拜相等级?
中国古代封侯朝代不尽相同,与现在不好作比较。
以清朝为例: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宗室爵共分: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
功臣世爵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公,分一至三等,超品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王侯和宰相哪个大?
这两个是不能比的,宰相是官职,而王爷是爵位。官职是实际权力的执行者,而爵位是“荣誉称号”。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西汉封侯制度?
第一、 汉朝的爵位制度一直沿用秦制,但却并没有很好的执行,以至于“李广难封”事件的发生。从历史记载来看,西汉建立后在赏罚制度方面一直沿用秦二十等爵,除此之外还增设了王爵,因此形成了独具汉朝特色的的爵位制度。
到了武帝时,又特地设立武功爵十一等,其大致分为:一等造士,二等闲舆卫,三等良士,四等元戎士,五等官首,六等秉铎,七等千夫,八等乐卿,九等执戎,十等政戾庶长,十一等军卫。
不仅如此汉朝历代统治者还对其特定:
“大者封侯,小者补郎。”
不过,虽然在汉朝前期想要轻易爵位很简单,但想要获得侯爵之位却是不太可能的。
从封爵制度的特征可以看到汉代侯爵是各大臣的最高待遇、甚至是最高荣耀,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其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对于进入朝廷的人来说,这份荣耀对他们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
可惜的是封侯本身却是一件变幻莫测的事情,在通往封侯的道路上有的人一帆风顺,轻易地实现了自身目标,有的人虽然一生功绩不小,名声也大,结局仍与侯爵失之交臂。例如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
李广将军的一生可谓是风光无限而又遗憾终身,说他风光无限是因为其威名远镇八方,说他遗憾终生是他虽一生为国然最终都没能封官进爵。他前后共经历了三代帝王的统治。
在这期间三个朝代的发展中获得封侯的人数如下:汉文帝时代封侯十人、汉景帝时代封侯十八人、最可怕的是汉武帝时代共封侯七十五人。三个朝代封侯人数共计上百人,却次次没有李广。
对于此事,李广曾十分郁闷地跟一个算命先生倾诉: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是我面相不好,还是我命中注定与封侯无缘?
根据史书记载李广出身于将门世家,李广出生在将门世家,家中有许多叔伯兄弟都封侯在他之前,唯独李广自己从开始上战场直到逝世,打了一辈子仗,依然未能如愿,空有一身名望却没有站到他应该得到的位置。
这让万人称颂的李广不免心生怨气,也正因如此李广临终时曾今感叹道: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李广一生为国征战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至今六十余岁了,非但没能封侯,还得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不如死了算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朝的封爵制度根本算不上公平,在这种爵位制度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封爵,想要成功不仅仅是自己拼搏,还需具备各种机遇甚至还含有运气的成分。
第二、汉朝封侯的要求对于并不得皇帝赏识的李广而言并不友好,这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根据历史的记载主要方法如下:第一依靠血缘、第二花钱买爵、第三特殊条件、第四战场立功、第五统治者赏识。
史书中记载刘邦曾留有遗训:
“若无功(或)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中心思想就是如若封侯,要么是立有军功者,再或者就是符合皇帝另外设置的条者。除此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随意享受封侯的。
但是历代以来总会有人“钻空子”,规定是订给那些愿意遵循规则的人的,也就是说想要封爵总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属于另外设置的条件呢?
有历史学家曾推断除了血亲、外戚、随父(父死子封)之外,在汉武帝一朝被封侯的七十五号人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虽然是军人,也上场打仗,但并没有为大汉朝立下任何军功,却也被封侯了。那么为何会有这类特殊人殉的存在?
这些人相对于李广这类元老级的功臣而言难免显得有些难以平众,当然这部分人比较特殊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原本都是匈奴、朝鲜、南越等国的大小王侯,他们被封爵的原因大都是因为率部来降,因此被追封。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人竟然占去了全部汉朝封侯名额的一半有余,不过因其身份特殊,所以很多人对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总而言之,在那个有仗可打的年代,不得皇帝赏识的普通人如果想要封侯只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拥有上阵杀敌的本领,然后用首级换爵位。第二,自身是身怀绝世奇才,能够坐镇中枢帮最高统治者提供决策参谋。
李广将军作为一个并不得皇帝赏识的老将,想要获得封侯,别无他法,只能在战场上拼杀,可是即便是拼杀了大半辈子,依旧无法封侯。这也间接说明了汉朝的封爵制度对李广这样不得赏识的普通人并不友好,其要求之严格,成功之困难让许多人对封侯一事皆是望而却步。
第三、历代侯爵的变迁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驾崩以后由吕太后执政,身为女人的她为笼络人心,以惠帝名义发布了一个大规模的赐爵诏令。在《汉书·惠帝纪》中有记载:
“赐民爵一级……中满六岁爵三级……中郎不满一岁一级。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
此次赐爵和刘邦时记载的制度有明显不同:
第一,它取消了以军功赐爵这个根本条件;第二,把“民爵”与“赐吏爵”两种制度细化分开;第三,它取消了以爵级赐与田宅的规定,从此后民爵仅仅是一个空衔,这对于下层阶级的军官来说等同虚设。
到了文景时期,赐爵制度更是日趋轻滥。每当朝廷有所谓的“大事”之时,都要赐民爵一级以此来彰显各个大臣的虚荣,吏爵则更多。
另外,除大规模赐爵外,汉朝后期又开始正式实行卖爵制度,具体的做法为:
置办大量财物买爵、运用家中的粮食米粟买爵,利用家中的奴婢也可以买爵。这些行为必然引起爵位的泛滥成灾的现象,不仅如此还威胁到各级政府的官兵、徭役来源,为后的汉朝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灾难。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抗击匈奴战争的需求迫在眉睫,朝廷又拟用军功爵制来提高军队的威信力与战斗力。但是因为旧有爵制已滥,人们对于加官进爵一事都不以为然,所以汉朝统治者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置武功爵,以宠战士。
由此可见可见军功爵制在东汉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过作为二十等爵的前两级,即关内侯和列侯,还保留一些实际意义,以分封制的残余形式存在下来。
虽然对于那时的各级将领来说封爵制已形同虚设,不过此行为却被后世嘉奖制度作为标杆。
但是,到了东汉时由于统治者奉行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各项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先前的侯爵制度,不仅如此包括当时风靡一时的秦二十等爵也受到了压迫,虽不能说是被废除大但是其作用已是微而益轻。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在汉朝后期除却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剩余的爵位在后期都是名存实亡的地位,能够流传至今已经实属不易。由此可以看出汉朝侯爵制度其选拔日渐松懈,直至后来各级将领对于加官进爵越来越不以为然,渐渐失去初心。
东汉后期,皇帝滥行封赏,为适应外戚、宦官、豪强、军阀势力扩张的需要,又添加了县侯、乡侯、亭侯等各项爵位,此次是封爵制的又一次分化。
到了汉末曹操当政,实行“以赏军功”。除原有的列侯、关内侯之外,但新增的这四等按规定“皆不食租”。这种空有名号,而不食租税的封爵,即后世所谓“虚封”。
这也导致了军功爵制对于广大士兵毫无用处可言,甚至对一些低级将官也毫无实际利益,封爵制自此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西汉、东汉社会,整个社会处于军国体制向日常行政体制转变改善的历史背景中。这对于许多功臣将领来说封侯制度越来越不值一提,
不仅如此昔日贯通上下,作用重要的社会身份序列逐步弱化、消亡,这也封爵制度在后期逐渐被弱化的组的主要表现之一。
不过不管怎么说,封爵制度始终都是我国先民的卓越政治创新,在封爵制度创立之初,爵位奖励直接刺激了地处偏远之地的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即便是在两汉之际,封侯依旧是无数朝廷重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赏格。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封爵制度已经逐渐没落,但它的历史意义确实不容抹杀的。
为什么古代臣子最高待遇是封侯?
怎么不能封王?谁说的不能封王?
近些年有一种白酒,叫做“汾阳王”,算是中低档吧。这个名字的典故,就来自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
什么?你不知道郭子仪?那你知道德云社吗?郭德纲的二儿子,名字叫做郭汾阳,据说就是取得郭德纲老家山西汾阳。
其实在我猜测,郭德纲给儿子取名祖籍,倒不如说是羡慕郭子仪的经历,给儿子以祝福。因为古代功高盖主、位极人臣的,多半没有好下场。而郭子仪“七子八婿,福寿双全”,简单羡煞天下人臣。
除了郭子仪,还有没有封王的?有,多的是。清朝初年,不是有平西王等三藩叛乱吗?这就是三个被封的王爵。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叛乱,清朝才定下祖制:异姓功臣不得封王,以后就没有异姓王爵了。
汉朝也有类似的规定。据说刘邦临终遗言:“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但是吕后专权,打破这一规定。到吕后死去、诸吕伏法,汉朝才没有了异姓封王。
《红楼梦》写于清朝,但故意泯灭朝代性,其中提到了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义忠亲王、忠顺王至少六位王爷,大大违背了清朝现实。作者是以此向“文字狱”的罗织者们表示:清朝异姓不封王,古代异姓可封王。我写的,是古代的故事,可不是“影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