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过催熟剂或膨大剂的果蔬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危害
据专家介绍,膨大剂的化学名称为细胞分裂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一些菜农把它用在黄瓜、西葫芦和其他蔬菜上。通过这种方法,果蔬的细胞异常增大,个头比正常果蔬大1-2倍,形状也变得更加奇特,如长尖的西红柿,梨形的草莓,黄瓜尖的肥大与花梗形成鲜明对比。使用膨松剂后,果蔬的味道变淡,口感变差。消费者购买一次后,一般不会再购买。其次,这种果蔬不便于长期保存,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据专家介绍,香蕉、柿子、苹果在自然成熟过程中,会自然释放出少量的乙烯来催熟。为了便于果实的贮藏和运输,提前采摘接近成熟的果实,在上市前用乙烯催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专家指出,这种催熟方法使用的乙烯是微量的,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把成熟度远的绿色水果催熟,为了让水果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需要大量的乙烯,吃了这样的水果对人体是有害的。例如,市场上一些看起来像黄亮的香蕉是用大量乙烯或其他化学物质催熟的。所以建议大家尽量少买形状颜色异常鲜艳的水果,或者尽量吃一些时令蔬菜水果。
希望能帮到你!
吃水果中的膨大剂有什么危害
水果中的膨大剂对身体无害。膨胀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广泛使用。正常使用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但使用不当(过量或时机不当)会造成果实畸形。
在水果和蔬菜上使用“膨胀剂”是安全的。甚至可以理解为,过量使用‘膨大剂’的风险不是危害人体健康,而是降低果实品质。
扩展信息
膨胀剂的应用:
氯吡格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可增加柿子、甜瓜、苦瓜、葡萄、番茄、西瓜、苹果、梨等作物的果实数量,并可促进植物细胞分裂、果实肥大,增加产量。
用不同的细胞分裂素处理豌豆苗,发现芽的生长比对照组增加了290%。烟草喷施100mg/L的氯芬脲可降低株高,增加叶面积和重量,提高烟草种植的经济效益。大豆初花期喷施氯芬脲,可使大豆根系发达,减少花荚脱落20%~30%,增产15%~20%。
参考来源:人民网-关注科学八卦榜解决农残膨胀剂相关问题
人民网-膨大剂水果不准确
问一下水果膨大剂对人体的危害
市面上的草莓、苹果、西瓜等水果。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紧张和焦虑是人之常情。但是,还是要为无辜的水果和果农平反。
膨胀剂对人体不起作用
因为农药一般对人体有害,甚至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所以公众对农药问题如此紧张。但《生命时报》指出,即使果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过多的膨大剂,也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反而会降低水果的品质。
膨胀剂本质上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细胞分裂。这些激素需要通过受体发挥作用,但与从外部注射的动物激素仍有本质区别。人类没有植物激素受体,所以不用担心植物激素会作用于人体。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关研究显示膨胀剂会对消费者产生副作用。
市场上出售的草莓(图片来源:新华网)
大的畸形水果可以放心食用
以草莓为例。有人担心有些草莓变形,表面凹凸不平,颜色不一致,就把责任推给植物激素,但这个责任植物激素有些背。《生命时报》报道,只有使用不当或擅自增加剂量或喷洒不均匀,才会因局部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果实异常、裂果等问题。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草莓出现奇怪的外观,多是因为蜜蜂授粉不均匀或人工授粉,温室内温湿度不稳定也会影响草莓的外观,属于正常的自然生长现象,与激素注射无关。反之,恰恰说明草莓更天然。(张延东)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东娥进行科学校对。
膨松剂的危害
市面上的草莓、苹果、西瓜等水果似乎一年比一年大,很多人都会产生怀疑。这么大的水果有没有被下药,吃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紧张和焦虑是人之常情。但是,还是要为无辜的水果和果农平反。
膨胀剂对人体不起作用
因为农药一般对人体有害,甚至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所以公众对农药问题如此紧张。但《生命时报》指出,即使果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过多的膨大剂,也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反而会降低水果的品质。
膨胀剂本质上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细胞分裂。这些激素需要通过受体发挥作用,但与从外部注射的动物激素仍有本质区别。人类没有植物激素受体,所以不用担心植物激素会作用于人体。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关研究显示膨胀剂会对消费者产生副作用。
市场上出售的草莓(图片来源:新华网)
大的畸形水果可以放心食用
以草莓为例。有人担心有些草莓变形,表面凹凸不平,颜色不一致,就把责任推给植物激素,但这个责任植物激素有些背。《生命时报》报道,只有使用不当或擅自增加剂量或喷洒不均匀,才会因局部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果实异常、裂果等问题。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草莓出现奇怪的外观,多是因为蜜蜂授粉不均匀或人工授粉,温室内温湿度不稳定也会影响草莓的外观,属于正常的自然生长现象,与激素注射无关。反之,恰恰说明草莓更天然。(张延东)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东娥进行科学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