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华攘夷什么意思?
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
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中,里面的“夷”包含了当时的楚国吗?期间有何历史?
齐桓公尊王攘夷之时,这里面的“夷”包含当时的楚国,楚国当时属于华夏化的南蛮。楚国地处荆蛮之地,周成王封楚国国君为子爵,号楚子,就是因为楚国地理位置处在南蛮之地,所以才赐最低的子爵。楚国国君曾说:我本蛮夷,不用中国谥号。于是楚国自称王国,与周王室同爵。楚国伐蔡国,蔡国说:我无罪;楚国曰:我蛮夷!
周王室首创华夷之辨,守华夏礼仪尊王室者为华夏,不守华夏礼仪者为蛮夷!华夷之辨以文化认同为标准,不以血缘为标准,因此楚人虽为黄帝后裔,但是他守华夏之礼则为华夏人,不守华夏礼仪就是蛮夷人。楚国为了扩张地盘,吞并周围的姬姓诸侯国,就以蛮夷自居,不守王道,不服周礼!
齐桓公之时,楚国国力强大,带甲之士十多万,地多兵精,对蔡国、陈国、曹国、许国等诸侯国频繁用兵,吞并了不少领土。齐桓公作为霸主,有代天子守四方伐不臣的义务在身,故联合华夏多国讨伐不臣之楚国。齐国丞相管仲宣布的伐楚理由有两条:其一、楚国不臣服王室,不按时进贡茅草;其二、楚国百年之前杀害了周昭王。楚国引兵十万与齐国对峙,回复齐国说:茅草我们立刻进攻,周昭王死于汉江,杀王之罪当归于汉江而非楚国。管仲看打不一定能打赢楚国,就居高临下把楚国训斥了一番,要楚国尊重王室,谨守臣道,于是双方各自退兵。
战国时代,楚国越来越华夏化,最终成为华夏一族!本属于中原的关中地区,因为秦国要么积贫积弱,要么虎狼强国,山东列国既鄙视秦国又畏惧秦国,于是秦国又被说成了蛮夷。秦楚两国一西一南,强大时都被当蛮夷对待,其实秦国一直都在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一点不排斥中原文化,商鞅治秦,使得秦国文化水平几于鲁卫了!楚国则一直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相对而言还比较排斥中原文化,因此楚文化是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体!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尊王攮夷”口号的是谁?
由管仲制定,而由齐桓公向九州诸侯提出的称霸方针.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尊王攘夷究竟是谁提出的?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是管仲为齐桓公提出的,齐桓公利用这个政治口号达到了称霸的目的,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如何理解齐桓公称霸的方略“尊王攘夷”?
谢邀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在大臣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名标春秋。
尊王,就是尊奉周天子。有一年,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帮助太子巩固了地位,太子继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肉送给齐桓公,这在当时是极高的礼遇。
攘夷,就是帮助小国抵抗戎狄的侵扰。齐桓公曾帮助燕国打击山戎。也曾帮助邢国抗击狄人的入侵。还威令南方的楚国进贡包茅,以示宾服。
齐国因此威服诸侯。一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提出一些意见,要诸侯共同遵守。象这样的会盟,齐桓公共主持了九次。
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