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猪价大涨10月继续创新高 2024年猪价会大涨吗

猪价创历史新高,鸡蛋价格逆势上涨,粮价难涨,羊亏损。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10月下旬猪价由涨转跌以来,猪价累计跌幅已达39.35%,全国生猪均价跌至7.77元,达到最近半年的最低价。

鸡蛋价格逆势上涨。在消费端尚未完全回暖的当下,连续上涨了一周左右,产区主流价格再次逼近5元。

天冷时谷物价格下跌。玉米和小麦价格均呈稳中有降态势,预计春节前难以上涨。

另一方面,随着羊价持续大幅下跌,养羊人遭受了损失。

猪价已跌至新高

猪价系统显示,全国生猪均价已降至7.77元。虽然1月6日部分地区迎来上涨行情,但涨幅普遍较小,华东0.05-0.1元,华北0.05-0.2元,华中0.05-0.25元。

整体降幅较大,东北0.2-0.5元,西南0.4-0.5元,华南0.7-0.9元,华中0.4-0.5元。

虽然涨了,但是全国均价还是跌。

与2022年10月下旬的最高价相比,近两个月生猪均价已下跌39.35%。

我觉得这段时间猪价惨跌主要有几个原因:

1.养殖户对四季度末生猪价格的过度乐观,使得市场上生猪和二肥猪的非理性存栏量增加超过预期,支撑了猪价下行的主旋律。

2.受疫情影响,猪肉消费已经低迷。防控措施优化后,感染人数突然增多,猪肉消费进一步受到抑制。腊肉需求较往年下降20%-30%,整体市场旺季不旺。

3.学生放假早,农民工返乡早,工厂停工影响食堂等集中消费需求。

4.2023年,集体化猪场月出栏计划将减少14%左右,但节前生猪出栏窗口期只有15天,生猪日出栏压力仍未改善。

5.部分地区继续投放肉类储备,猪价承压。

接下来,生猪供大于求的问题很难改变。猪价能否反弹取决于消费的恢复。很多养殖户把猪价上涨的最后希望寄托在明年春节前后良好消费的综合努力上。我想说的是,今年之前的猪价很可能会延续去年之前猪价持续下跌、难以上涨的趋势。

鸡蛋价格逆势上涨12月28日,国内鸡蛋价格跌至低点后开启反弹模式。经过最近一周的上涨,河南省红蛋散筐大码涨到4.85-5.05元,山东省红伞散筐涨到4.65-4.77元,江苏省红伞。

此前,受鸡蛋消费低迷、供给端淘汰鸡数量有限、产能反向增长、学生放假、农民工返乡以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需求断崖式下滑等因素影响,鸡蛋价格持续下跌。

在感染者没有完全消失,鸡蛋终端消费仍被相对低估的情况下,鸡蛋价格能逆势上涨,我认为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近期超市备货需求和企业发放慰问品会增加鸡蛋需求,有助于各级库存的快速消耗。

2.近期淘汰的老鸡明显增多,产蛋量较11、12月份明显下降。

3.各地感染高峰相继过去,餐饮消费需求恢复,超市、商场等场所客流增加,带动鸡蛋消费需求增长。

目前鸡蛋价格上涨速度明显放缓。考虑到新开蛋鸡存栏量有望继续增加,节前鸡蛋消费需求难以形成突破性增长。加上各级库存较大,消费仍需时间,鸡蛋价格现货支撑有限,鸡蛋价格继续上涨难度很大。

价格系统显示,1月6日小麦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部分深加工企业小幅波动。

玉米价格也保持稳步下降。

原本业内认为饲料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会在年底节前大量囤货,带动玉米价格回升。

而终端面粉需求的增加也会带动小麦价格的回升。

这样一来,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天冷了都很难涨。

玉米深加工企业报价持续走低有几个原因:

1.玉米价格连续下跌后,部分粮商对后市失去信心,更多的选择套现,这样利润可以省下来。

2.据了解,今年粮食收获进度比去年同期慢10%左右,这意味着玉米的重心正在向节后转移。在此背景下,深加工企业节前备货积极性较低。

3.猪、鸡、蛋价格在寒流中下跌,使得养殖在看衰的情绪下结束,饲料企业建仓积极性不高。

面粉企业小麦报价持续疲软,我认为主要是这两个方面造成的:

1.由于前期面粉发货缓慢,制粉企业面粉库存普遍偏高。

2.部分制粉企业停收小麦,市场不畅。

但节前粮商需要变现,运输相对顺畅,小麦市场成交量较高。

对于后续的玉米和小麦价格,随着余粮的消耗,基层农民和贸易商会更加不愿意以非常高的价格出售。春节过后,学生开学,工人返岗,食堂消费需求恢复,餐饮超市客流也将恢复。

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维持目前的食品价格水平,甚至可能刺激食品价格上涨。

养羊亏损加重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育肥羊价格12-13元/斤,安徽省育肥湖羊14-16元/斤,河北省唐县杜汉串12月/斤,甘肃武威小尾寒羊12-14元/斤。

扑杀羊的价格更低。羊贩子对60%至70%的汉羊报价为8.5-9元/斤,大公羊为80% 10元/斤。

无论是育肥羊还是淘汰羊,目前的价格都很不理想。

然而,饲料的价格不断上涨。目前玉米价格基本在1.5元左右,麸皮价格基本在1.1元左右,甚至最便宜的玉米秸秆也涨到了650元/吨。

一方面是羊的价格低,一方面是石榴的价格越来越高,养羊亏损加剧。

但好消息是,随着消费者的回暖,部分地区羊价出现小幅反弹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养殖户清栏淘汰母羊,加快了去产能。

疫情叠加后,终端消费市场将恢复,甚至在感染高峰过后,将迎来报复性消费。5、6月份预测回升的羊价有望更早回升。

9月猪价大涨10月继续创新高 2024年猪价会大涨吗

103.2%。猪价屡创新高,变脸预警来袭,发生的事要惨跌

【导读】3月底后,由于生猪产能出清,中低标猪提前出栏,市场合适的猪源供应逐渐萎缩,国内屠宰场采购难度加大。由于各地价格稳定、供应有保障的影响,屠宰场开工率较高,采购难度加剧,国内猪价触底反弹!随着猪价走强,养殖户看涨情绪回升,二次育肥和持压情绪加剧,市场猪源供应进一步萎缩,而大型猪企话语权增加。在控量提价的情绪下,国内猪价持续上涨。6月下旬后,随着生猪价格涨至20元/公斤以上,市场看涨情绪不减,生猪供应持续萎缩,屠宰场被迫提价收猪,规模化养猪表现也愈演愈烈。

数据显示,此轮猪价延续了上涨至历史新高的趋势,市场连续17天呈现上行表现。国内猪价平均达到23.85元/斤,比昨日上涨0.72元。但与3月底相比,猪价触底反弹以来,平均猪价上涨12.11元/公斤,涨幅达103.2%。

为此,官方从生猪供销和猪价形势研讨会上,逐步理清了猪价上涨的因素,确定了生猪周期性出栏的同时,市场炒作、二次育肥、盲目压销量、恶意渲染涨价氛围!还部署了新的行动,以稳定养猪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启动新一轮储备猪肉收储,与各地联手限制猪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联合大商所,严厉打击市场炒作和游资哄抬物价!

因此,在官方调控的大力支持下,猪价的过度膨胀将告一

,市场的变脸风险将来临!官方介入后,国内生猪供销会有新的变化!

一是市场对猪价下行风险的担忧将加快生猪出栏步伐,二是育肥和生猪养殖将集中,生猪供应紧张局面将大幅缓解,屠宰场采购难度骤然降低,猪价将逐步回归理性!

其次,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逐渐放松。虽然处于消费淡季,但由于市场上猪源不足,屠宰场每天都有订单。所以猪价大涨,市场猪价也明显上涨。但终端市场并没有顺利跟进,部分屠宰场亏损明显。

随着储备猪肉的逐步投放,消费市场的猪肉供应将逐步增加,屠宰场的猪价也将逐步回落,这将进一步推动猪价下行!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虽然7月6日猪价延续了大部分涨幅的表现,猪价单日涨幅达到0.72元/公斤,但由于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地,此轮猪价暴涨将告一

,猪价将出现阶段性回调!

但去年6-10月猪价大幅下跌,跌破成本线后行情持续走低,也加剧了养殖端去产能的表现。母猪存栏量大幅减少,仔猪补栏现象减弱,部分母猪被迫出栏,也限制了7月份生猪供应规模。所以此轮猪价理性回调,下行空间可能有限,个人预测。

103.2%!猪价涨至历史新高,变脸预警来袭。发生了什么事?想摔得很惨?对此你怎么看?以上为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猪价#

10月中下旬猪价风险需要警惕,11月后可能会因为三个因素的制约分析而大幅上涨!

猪价被称为金九银十。9月份已经过去了,10月份国庆节后就要重新开业了。对于养殖户来说,10月份能否延续9月份的高位仍需谨慎。

多位专家预测10月猪价有风险。

首先,对于9月份的生猪,国家采取了频繁的调控政策来稳定生猪价格,尤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单月投入20万吨创下新高。

其次,采访多家猪企和多家媒体,降低生猪市场热度。

再者,目前市场消费仍然不足,离预期还有差距。

今年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市场消费强度较往年明显下降,对猪价起到抑制作用。

很多地区生猪价格已经超过每斤12元。随着养殖户利润逐渐回升,猪价涨幅明显不足。

国庆假期后,猪价持续上涨,不断破新高,不少地区的外三元价格甚至达到每斤12.5元的高价。10月猪价持续上涨的支撑是什么?

一方面是市场潮热不减,然后是天气越来越冷。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民都不愿意出售,这导致了增加。

猪价在6月底7月初反弹后,市场一直处于看涨状态。在市场经历调控,上涨情绪未被抑制的情况下,尤其是四季度,10月份作为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依然情绪火爆。

另一方面,国庆期间猪肉市场消费较上半年有所增长。此外,当猪价处于低位状态,出栏量增加时,市场上大肥供应量减少,对猪价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国庆假期后的10月份生猪走势会如何发展?业内人士预测,后续猪价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一是增加养殖成本,二是增加养殖风险。

猪价上涨的同时,饲料价格也上涨。由于养殖成本占60%,豆粕价格短时间内稳定,但一直处于高价。此外,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也高于往年。玉米全面上市,价格不稳定。后续来看,玉米下跌概率较小,底部价格依然存在。所以整体来看,饲料价格上涨带动养殖成本上升。

第二,10月份猪肉消费尚未达到峰值

10月1日国庆假期带动了一波市场消费,生猪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从今年来看,国庆期间猪价的持续上涨与去年相比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但主流因素并不是市场消费。毕竟只有达到市场消费的高峰,才能对价格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对于市场消费高峰,会出现在11月、12月、1月的春节期间。国庆假期后,10月份生猪仍有一定的调价空间。

第三,国家调控非理性涨价

刚刚过去的9月份,国家临时储备肉达到20万吨,也是单月最高,市场调控力度逐渐加大,对猪肉推动的猪价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生猪价格上涨导致市场二次育肥增加,对后续生猪短缺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对于后续市场,国家将继续加大调控力度,对猪价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国庆假期后,10月份猪价行情较好,养殖户仍需谨慎对待后续行情,但总体来看,四季度猪价不会发生变化,11-12月份还会再创新高。

一头猪的利润超过了900元!猪价大起大落,下半年能否创新高?7月初,猪价的涨跌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月初短短几天,猪价从8元冲到12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14元/斤的高价。养猪户很快摆脱了亏损局面,甚至还赚了更多。

在这种上涨趋势下,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邀请猪企开会,要求其讲道理。

官方认为,目前生猪产能充足,生猪市场盲目打压和媒体炒作是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国家发改委(NDRC)表示:如果猪价继续大幅上涨,将研究启动冻肉中央储备,指导地方政府及时配合,形成调控合力,防止猪价过快上涨。

接下来的两天,猪价下跌,之后又稳中有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初生猪价格上涨21.9%。

据研究机构测算,截至目前,自繁自饲利润已达835.95元/头,5个半月前外包仔猪育肥利润为964.05元/头,市场向好。

然而,自官方调控物价的消息传出后,业界对下半年的一致乐观预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猪价两天涨两天跌的走势也让很多人疑惑。下半年猪价会如预期上涨吗?高点能达到多少?

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

供给端主要看能繁母猪存栏量。

农业农村部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峰值4564万头,7月开始进入减少期。9-11月是能繁母猪的集中淘汰期,减少率分别达到2.3%、1.11%、1.2%。

从当时的能繁母猪繁殖率和PSY生产指数来看,2022年第三季度应该是一年中的出栏低谷,其中7、8月份生猪供应紧张,或者说出现了一定的供应短缺,而目前的猪价走势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

另外,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2021年12月能繁母猪小幅增加外,去产能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这预示着2022年第四季度屠宰量不会大幅增加。

全年来看,2022年整体出栏趋势是一季度、四季度、二季度、三季度,上半年出栏量会大于下半年。

以此推演,今年三季度出现猪价高位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二次育肥是市场的一个不确定因素。4月份以来,猪价持续上涨,二次育肥现象开始抬头。随着猪价不时上涨,再加上养殖户长期亏损,急于扭亏为盈的心态,大家都想回本,二次育肥自此愈演愈烈。

这些猪源的出栏时间不确定,似乎是市场上的定时炸弹。一旦集中,必然导致猪价的踩踏。

需求方面,上半年猪肉消费持平,但下半年是猪肉消费旺季。

按月来看,7、8月份仍处于高温状态,猪肉需求难以改善。随着9月至10月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支持,猪肉消费量将略有增加。11-12月,北方灌肠、南方腊肉的传统将开启,肥猪需求增加,猪肉将进入旺盛供销期。这个时候市场整体供需会不错,猪价会达到另一个高点。

供给对应需求,结论是8月份生猪供不应求,下半年可能出现第一个高点,但需求很难提振,大涨后没有支撑会快速回落。随着11月和12月猪肉消费量的增加,猪价可能会再次上涨。

至于上升高度,要看政策、天气、二次育肥、冻品出库、冬季疫情可能反弹等综合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后期猪价会在成本线上方波动。

此外,7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北召开生猪生产座谈会。会上说,6月底7月初猪价大幅上涨,是受部分养殖户惜售、二次育肥等因素影响。

目前生猪养殖已经扭亏为盈,能繁母猪存栏量也处于绿色合理区间,产能充足,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条件。

综合来看,无论是发改委还是农业农村部,都预计生猪市场是稳定的。所以一旦出现过度上涨,就会有相应的调控措施。

未来猪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以稳字当头,阶段性高点可能出现,但不会持久。

所以养猪户不要盲目大力压栏,合理把握出栏时间,安全放袋才是硬道理!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