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李陵事件,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李陵事件,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李陵,字少卿,是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为西汉将领,其善于骑射,对士兵爱护,也算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将领,后来,他带领五千步兵,孤军深入河八万匈奴军血战,虽然他和汉军也曾奋力血战,但终是寡不敌众,最终力竭被擒投降,不过当时他想只是诈降,然而之后汉武帝因为将李陵家处以族刑,李陵有家难回,结果李陵只得留在匈奴,就变成诈降成真了。

对于李陵事件,汉武帝是愤怒的,而群臣亦言李陵之过,但是司马迁却为李陵说好话,他说:李陵侍奉亲人孝顺,和士人有信,一向怀有报国之心,他只带五千人,吸引了匈奴全部力量,并杀敌一万多,其虽然战败降敌,但其功是可抵过的。我看李陵并非真的降敌,他只是为了活下来想再找机会报效朝廷。

李陵也曾深受汉武帝的器重,对于汉武帝而言,李陵降敌是事实,他是不能忍受的。此时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汉武帝自然大怒,所以就迁罪于司马迁,以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然而此时司马迁著作未成,他不愿就如此而死,他身上背负着其父一生未能完成的理想,最终司马迁没被处斩,但却遭受了宫刑。

后来司马迁在坚忍和屈辱中,完成了他太史公的使命,有了著名的《史记》。

那李陵事件,对于司马迁而言,是毁了他还是成就了他?

对于这个问题,是毁了他,还是成就了他,这都是有的,毕竟《史记》是他在坚忍的意志、屈辱的环境下写成的。

首先,李陵事件,的确是毁了司马迁,因为司马迁是一个男子,一个男子受到了宫刑,这对男子而言,自然是遭受了奇耻大辱。更何况是有才学、有抱负、有理想的司马迁呢!

对于作为男子的司马迁而言,李陵事件的确是毁了他。

不过,也正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屈辱后,更加坚定自己要完成其父未完成的心愿,他更加发奋完成所著史籍。

后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前后经历十四年,用密语完成《史记》的著作,这部《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

在汉朝当时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关于李陵的评价,在其生前即颇存争议,却并无人能多言,因为他的案例是被汉武帝钦定而且是被族灭的。唯一替他说话的司马迁,也受了腐刑,那还是被特殊宽宥了的;这样谁还敢为他说话?汉武晚年虽也有所悔悟,却也终未付诸行动。对李陵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还有待汉武去世之后。这才有了前述的任立政出使匈奴一事。但对李陵评价之争议,却远非就此而止,而是绵延千年而不绝。尤其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就会被一些人翻出来,重新贬谪或者同情一番。其目的则大都不过是借古人之行迹,浇心头之块垒,各抒各的怀抱罢了。后世对李陵非议者有之,同情者亦有之。后者不再赘述;非议李陵比较著名的,是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曾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甚至连带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船山先生是我十分景仰之人。不过这里,我将尽力本乎事实对船山先生之论作些跨越时间的评析和反驳。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司马迁为李陵案而横遭腐刑,不得不长期忍受一个生者所能经受之最大的耻辱,是故“肠一日而九回”,埋头修史以尽其先父之嘱托;若于评论中有所偏发,以抒解胸中之郁结,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司马迁之秉守史家求真之原则,在阐述事实时,尽最大能力考证梳辨、去伪存真,也是为世所公认的。即以他所叙述之李陵事迹为例,班固出于维护汉室需要出发,而“讥其不忠”;然而他所修撰之汉书中关于李陵部分,也大多承袭司马迁所列举之事实,二者鲜有差异。即宋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也本乎此。这就足以说明,司马迁对李陵经历之描述,基本是本乎事实的,而决非“挟私以成史”。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司马迁,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死于公元前90年,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散文家,他父亲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自幼受父亲的学术影响,对历史感兴趣,十岁就通读了《左传》,《国语》等史籍,青年时,曾经师从文学家孔安国学习《古今尚书》,还跟随大儒董仲舒学过《春秋》,《公羊》学。他涉猎广泛,精通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公元前110年,他父亲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大史令一职,但由于替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被汉武帝施以宫刑。

司马迁被施宫刑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100年,被卫青,霍去病打败的匈奴被迫向汉朝求和,并释放了以前扣压的汉使,汉武帝为了表达礼尚往来的善意,派苏武出使匈奴,谁知苏武被卷入了匈奴内乱被扣押,汉武帝大怒,派大舅哥二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打匈奴,被匈奴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同年李陵请求参战,汉武帝只给了李陵五千步兵,李陵的军队不幸碰到了匈奴的主力,李陵边战边走,杀死了大量的匈奴骑兵,但由于寡不敌众,又没有援兵,被匈奴俘虏,投降了匈奴,李陵的本意是缓兵之计,但汉武帝却杀了他全族。

司马迁被施以宫刑的原因

李陵被俘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朝后,满朝文武都谴责李陵投敌,汉武帝也是大怒,把李陵全家都关进了监狱,准备等消息确实了杀他全家。一来司马迁家和李陵家本来就是世交,其二司马迁觉得李陵很冤,就向汉武帝求情,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带着五千步兵,却深入匈奴腹地,并杀死了成千上万的匈奴人,他肯定是假投降,然后给匈奴人一击,将来李陵肯定会立功赎罪的”。汉武帝本来就大怒,别人可以投降,你李陵家族是我汉室的门面啊,你投降影响太大,太坏了。再说你为李陵求情辩解,这不是含沙射影的讽刺我大舅哥,讽刺我吗,汉武帝这下更是怒火冲天了,他命令把司马迁关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最后判了宫刑。

结语:司马迁被判宫刑,让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对一个男人来说也是极大的耻辱。但为了写《史记》,他坚强的活了下来,当时的李陵被围还没有投降,司马迁作为李陵的好友,对好友知之甚深,相信李陵不会投降,实际上也确实是匈奴人故意散发的反间计,在明知汉武帝怒火冲天的情况下,他依然为李陵求情,可见司马迁是一个很正直刚正的人,但李陵后来的真降打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光,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李陵败降事件简短?

历史上有很多传奇人物,他们建功立业,为国家打拼,是人们敬仰的对象。飞将军李广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作为汉朝大将他为汉朝做了很多贡献,只不过最后的自杀实在令人惋惜。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后代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更是被汉武帝赞扬有他爷爷的精神风骨,并委以重用。但是谁又能想到被人们寄以厚望的李陵会在日后投降匈奴。他本人对于国家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他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却成为了一个极富争论性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公元前99年,李陵主动向汉武帝提出要去攻打匈奴,他这一行为的背后被很多人认为是想重建家族的荣光,为自己乃至为自己的爷爷争一口气。汉武帝知道李陵心中所想,于是便给了他这个机会,但是因为当时朝廷各部都有要务在身,各部军队之间往往没有什么联系,间隔很远,所以李陵拿到的人手并不多。然而李陵硬是带着5000步兵,而且没有一匹战马的军队向匈奴领土进发。这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个十分冒险的举动,因为匈奴以骑兵为主力用,这5000步兵一旦遇到了对方的主力并被包围的话,连跑都跑不出去。但是很快李陵就会证明自己出身于名将之族的实力。

当匈奴的军队碰见了李陵的军队之后,认为自己人多势众,必将拿下这场战斗的胜利。但李陵的强大他们还不知道,匈奴的3万主力竟然连5000汉军都打不过,而且是惨败。这下匈奴的单于可坐不住了,他将匈奴的军队增加到8万,而且均为精锐的骑兵。面对这种形势,李凌且战且退,迂回突进,血战到第八天,终于力竭而投降。

在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汉武帝将信将疑,因此在一年之后他还专门派人去匈奴境内寻找李陵。但是因为单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李陵,同时寻找李陵的使者又主观臆断的认为李陵已反。得知消息的汉武帝才会震怒,诛杀了李陵全族。后来,李陵一次带3万匈奴主力遇到了汉人的军队。结果却战败了,当时汉人的军队均为长途跋涉而来,而统领这批军队的更是一个文官,如果说李陵不手下留情的话。他怎么会打不过这样一个对手呢?

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推测的问题。但是李陵投降匈奴,再也没有回归大汉的领土,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民间普遍的说法是认为李陵一开始是想假投降的,但是匈奴一直不放他走,反而给了他很多的权力。但李陵仍不为所动,真正的导火索是因为自己全家被诛杀,使得李陵对大汉彻底寒心。

如果站在汉武帝的角度想,自己为以重任的高官投降,反而成为了匈奴的女婿,自己不这么做也难以解心头之恨。而从李陵的角度看,他本人为大汉也是尽心尽力。为了抗击匈奴率5000步兵深入腹地,并与其血战。在没有援兵和充沛物资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军事战略大白匈奴3万主力,也实在令人敬仰。李陵之所以落到这个境地,更多的是因为运气的不佳。投降本来就是一件极其敏感的事情,对于他这种出身于名将后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李陵决定率兵出军匈奴之前,他的行动已经遭到很多人的否认,认为这是一种鲁莽的行为,汉武帝自然也深知李陵是想建功立业。所以他的失败头像才会在朝廷引起巨大的波澜,只是可怜李陵无法再光复自己家族的荣光。在投降匈奴之后,李陵曾有机会回到大汉,但是怕被羞辱和谩骂于是便否决了这次行程。

李陵绝对是一位名将,但他本人的争议也始终不断。近几年关于李陵投降认知,普遍从他是假投降过渡到了真投降。后来李陵开始为匈奴练兵,并成为了匈奴的高官。与汉人的蔑视和慢慢不同,匈奴对李陵更多是一种尊重。李陵究竟是真相还是假降,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才知道。

李陵到底有没有背叛汉朝呢?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陵到底有没有背叛汉朝呢?最初可能没有真心背叛汉朝,投降匈奴,后来看到归国无望,只好投降了匈奴。

李陵降胡

大汉王朝的边境并没有随着李广将军战死沙场、卫青年老体衰、霍去病英年早逝、苏武出使塞北而平静下来。公元前99年,即汉武帝天汉二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向匈奴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李广利虽然和卫青一样,都是内戚出身,但是和卫青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早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任贰师将军攻打大宛时,就损兵折将,狼狈而归。汉武帝一方面因宠爱李夫人,另一方面也是在卫青死后,大汉的确无良将可用,所以,就有意扶持李广利,在战绩平平的情况下,仍然被封为了海西侯。

这次出征,是汉武帝后期第三次主动出击匈奴。李广利和匈奴右贤王决战于天山,虽斩首匈奴万余人,汉军亦损十之六七,可谓虽胜犹败。

李广利班师南下之际,又遭到匈奴军队反扑,几乎全军覆灭,幸亏假司马赵充国与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时年二十来岁。李广一生威名赫赫,战功无数,可惜在卫青、霍去病的光环之下,至死也未能封侯,最后随卫青攻打匈奴之时又迷了路,只好含恨自杀,这就成为了李家心头永远的痛。李陵虽有将才,这次随李广利征匈奴的时候,李广利害怕功劳被李陵抢走,就派李陵前去押送粮草。李陵见李广利战败,就上书汉武帝,说愿意率领五千人前去接应李广利。

汉武帝爱才,下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路博德以前任过伏波将军,也羞于做李陵的后备,路博德于是上书汉武帝,说现在是秋天,塞外草肥,正是匈奴兵强马壮的时候,出征不宜,如等到明年开春,再和李陵出征攻打匈奴。

汉武帝看到路博德的上书,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李陵贪生怕死,后悔先前奈下的海口,就指使路博德前来上书搪塞。

也就是在这种不被汉武帝信任,没有战马,也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李陵向匈奴的方向出发了。然而,令李陵想不到的是,他和自己的祖父李广一样,这一走,他再也没能活着回到长安。

不久以后,李陵的数千精兵就被匈奴的三万骑兵围困于浚稽山之谷之中。李陵命军士在阵前摆上辎重车阵,紧挨辎重的后面是手持盾牌的军士,紧随其后就是手持弓箭的士兵。每当匈奴骑兵的利箭射来,就会被辎重车阵挡住在阵外,而随之迎接他们的就是如雨的汉军利箭。匈奴骑兵一排排倒下,伤亡惨重,只能败退到浚稽山上,李陵率部趁势追击,击杀数千匈奴骑兵。

两军相持数日,匈奴伤亡很大,而李陵部由于人数及弓箭数量上的不足,也有很大的伤亡。匈奴见久久无法取胜李陵,渐渐有了退兵的心思,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陵军中出现一个叛徒管敢。管敢为李陵军候,因为被校尉所侮辱,一气之下就投降了匈奴。管敢就把李陵部现在弓箭越来越少,能够战斗的士兵也越来越少,取胜汉军指日可待。于是,匈奴不顾一切从山上向李陵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李陵只能率领将士们边战边退,没有了强弩利箭,他们只能拿走弯刀与匈奴士兵肉博,即便如此,由于他们身处峡谷之中,前后都有匈奴士兵,进退两难。

于是,李陵斩尽旌旗,遣散军士,仰天长叹“无面目报陛下”,只好投降了匈奴。

宫刑之辱

当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恼羞成怒,下令将李陵的家人关进了监狱,然后召集群臣为李陵定罪。就在群臣一致声讨李陵投敌卖国之时,太史令司马迁说:李陵在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数千步卒,深入匈奴领地,与比自己多数十倍的匈奴军对战,前后达数十日,把匈奴兵杀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实属不易。最后李陵寡不敌众,最终投降匈奴,一定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在等待机会为大汉立功。

汉武帝听了,也禁不住点头,表示司马迁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此时司马迁的发言能够戛然而止,也许不仅能够为李陵洗清罪责,他的人生也会必定。可惜,司马迁接着说:贰师将军率领三万人出征,随他回来的只有寥寥数人,可谓是虽胜犹败啊。

汉武帝听到司马迁暗讽李广利临阵脱逃,也等同于在暗讽汉武帝用人不善,于是就以“沮贰师”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死牢。

在当时,如果犯了死罪,要活下去可以出钱赎罪,也可以接受屈辱的宫刑。司马迁虽然世代为太史令,但并不富有,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了宫刑。而支撑司马迁活下来理由,就如他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成就了司马迁与众不同的英雄观,比如,他为飞将军李广立传时,不仅详述了其家世生平,在结尾处又不吝笔墨,称赞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权倾天下,司马迁只是简单罗列其出征事迹,丝毫看不出来颂扬之词。

不久以后,长安传来了李陵帮助匈奴操练兵马的消息,汉武帝不辨真伪,下令诛灭了李陵三族。至此,完全断绝了李陵回归汉朝的可能。而实际情况却是,当时投降匈奴的汉军塞外都尉李绪为匈奴操练兵马,李广利为了栽赃李陵,就散布了假消息。李陵知道实情后,伺机刺杀了李绪。

后来,出使匈奴的苏武归汉时,李陵设宴饯行。酒席之上,李陵再也控制不住满腔的冤屈和悲哀,长歌当空,为苏武送行。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初李陵降匈奴并不是真心的,然而,随着汉武帝灭其三族,他再也没有家可归了,万念俱灰之下,他就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妻,永远的归附了匈奴,被封到了遥远而又寒冷的坚昆(今叶尼塞河上游至阿勒泰一带)。

至于那个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自己妹妹的原因,倍受汉武帝的庇护,在李陵降匈奴七年后,再次率领14万大军进攻匈奴。不久,李广利和亲家刘屈氂曾密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储的阴谋案发,刘屈氂被汉武帝灭族,李广利的夫人打入了天牢。前线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后,抛下自己统率的大军,只身投降了匈奴。

一年多后,匈奴单于听信谗言,诛杀了李广利祭神。李广利原以为用屈膝投降可以换一条命,其结果却遭到如此可悲可耻的下场,也是天理报应,果然不爽。

李陵事件,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