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繁殖的最大风险
1。品种问题
水蛭的品种虽然很多,但能人工养殖的水蛭品种是金水蛭,是宽体金水蛭、光滑金水蛭和细金水蛭的统称。只有宽体金水蛭最适合人工养殖,其他品种效益都不太好。
2.介绍的好处
由于市场的上升,水蛭成为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的养殖项目,但并不是所有的效益都很好。通常可以看到一些出售种子的单位和个人冒充优质或提纯种子,养殖效益差,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
3.介绍说明
水蛭生长2年以上才能繁殖。体重15g以下不要引进,6月以后也不要引进,以免引进产卵水蛭或幼水蛭,导致当年无效益。
一般来说水蛭养殖会选择池塘养殖,需要养殖户租赁土地,挖基地,搭建防逃网等等。以5亩养殖面积为例,租赁土地的资金约5000元,挖基约4000元,逃网约3000元。这部分投资在1.2万左右。除了这个成本,养殖户还需要养饵料,原材料的购买成本在3000元左右。
另外水蛭养殖自然重要,250kg的成本在8万元左右。加上12000元的管理费,200元的消毒费和少量的水电费,前期投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水蛭养殖的技术难点。水质管理。水是水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野外的水质越来越少,是因为很多水质的恶化,让它们无法生存。养水蛭的水要天然无污染,一些脂肪多的水或者农药含量高的水会对水蛭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养殖户在选择水源时要慎重。其次,为了保证养殖池塘的水质,最好能长时间保持活水的循环。
2.繁殖密度。不要以为水蛭小就可以亩产养很多。一般来说,每亩养水蛭2200-2500只左右,苗数一般在40-50斤左右。因为不能保证水蛭在整个养殖场内均匀分布,所以可以少量维持水蛭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因此,最好将农场土地进行分割,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水蛭的均匀分布。
3.喂养。水蛭的常见食物是蜗牛、蚌类和一些动物的血块。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数量的蜗牛和蚌类被均匀的放在养殖场里,然后喂一些血块加速它们的生长。一般早晚各喂一次即可,投喂往往控制在1-2小时左右,每次少量投喂,让水蛭最大限度地进食,减少饲料损失。
4.温度控制。水蛭非常怕高温,所以繁殖的地方一定要有控温的手段,尤其是夏天。夏天最好搭建一些遮阳网或者在水中放一些漂浮的水生植物,减少阳光直射与水蛭接触的机会。如果温度过高,最好适当增加水池深度,以保持水底温度适合生长。
水蛭养殖失败的原因
水蛭养殖已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但目前水蛭养殖仍处于研究阶段,门槛高,技术不成熟,养殖户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
水蛭虽然生命力很强,但一旦水源被污染,就可能大量死亡。近年来,全国气候异常,水蛭主产区出现多次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水蛭干枯。许多患病水蛭食欲不佳,活动减少甚至不活动,身体因脱水而逐渐干瘪萎缩,导致产量减少。水蛭特别喜欢钻泥,池底稍有漏缝就可能让它们逃得无影无踪。
水蛭养殖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回答1。品种问题:人工养殖的水蛭大部分都是水蛭,只有宽叶水蛭比较适合养殖,所以引进的时候要鉴别。2.种子问题:部分种子销售单位和个体户将收益差的种子作为优质种苗(或冒充提纯种子)销售,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3.规格:体重15g以下的水蛭不能引进,6月以后也不能引进,以免引进幼水蛭。
1.水蛭繁殖的最大困难
1.品种问题
水蛭的品种很多,但用于人工养殖的品种一般都是金水蛭(统称金水蛭、光滑金水蛭、宽体金水蛭),只有宽体金水蛭更适合养殖。
2.种子问题
目前水蛭养殖市场回暖(因地而异),水蛭成为低成本高效的养殖项目,使得一些种子销售单位(以及个体经营户)将养殖收益差的种子冒充优质种苗或冒充提纯种子,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
3.规范
水蛭一般需要生长2年以上才能繁殖。当体重低于15克时,不能引进,6月以后也不能引进,防止引进幼水蛭(或已经产卵的水蛭),导致养殖当年难以获得效益。
2.申请水蛭养殖需要什么证书
1.一般水蛭需要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等证明,同时养殖前需要做环境评估。根据新环保法和《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条例》,新建养殖场前必须由环保部门做环境污染评估。
2.即使养殖场已经建成,环保部门还是要做环评。如果污水不符合环保部门规定的标准,将被责令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如果收到命令后仍未改正,可能面临罚款和关闭网站的处罚。
3.建设农场场地前,需事先与当地村委会就土地使用达成协议,并依法办理国家规定的审批手续。经营者在场地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农用地原则,按约定使用土地,禁止擅自或变相将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农业设施用于其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