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的表现

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的表现?

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2019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全球增长又被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作为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时间最早和势头最为强劲的国家,美国GDP增长率从2018年二季度以来持续下滑,同比增长率从3.2%降至2.3%。英国二季度增长率仅为1.2%,是近5年以来的最低点。欧洲大陆增长明星的德国二季度增长率更是降至0.4%的历史低点。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进一步印证了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泥潭。

全球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历了长达11年的时间尚未复苏。这场危机为什么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经济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理论被称为“超级债务周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此次危机是由各国超高杠杆率造成。随着各国去杠杆政策取得成效,世界经济将得以恢复。另一种理论称为“长期停滞理论”。“长期停滞理论”并非一种全新的理论,它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在1939年提出,用来解释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的长期经济萧条。2013年,作为美国前财政部长的著名经济学家萨默斯(Summers)重新进行发掘,使其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供给面的因素决定了经济长期增长的表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技术以及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投入等。而需求面的因素主要影响经济的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不大。由此可以推断,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因素应该主要来自供给方面。许多实证研究也将危机后经济增速下降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或者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是由经济活动决定的内生变量。将经济增长率下降归结为这些理论“黑箱”,似乎无法找到解释现实世界的最终原因。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资本还是那些资本,技术存量也没有出现突然的减少,劳动力也还是那些劳动力,为什么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就突然进入了增速持续下降的通道呢?

除了供给方面的原因之外,“长期停滞理论”认为,总需求不足亦会造成经济增长持续衰退,为解释经济危机的持续性给出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长期低速增长且无法充分利用其潜在生产能力。这意味着,长期停滞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而且产出缺口长期为负值。其次,伴随着GDP增速下降,全要素生产率或者劳动生产率也出现持续性下滑。第三,由于总需求不足,意愿储蓄超过意愿投资,自然利率出现趋势性下降甚至是负利率。

长期停滞的原因,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解释。简单概括起来,包括有效需求长期不足和技术进步平庸化两个方面。总需求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增长率下降、投资需求下降以及全球储蓄率上升等。供给方面的主要因素则包括技术进步平庸化和速度下降等。更重要的是,导致经济长期停滞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

例如,技术进步速度下降所导致的投资机会减少,以及投资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可能产生投资需求不足,并最终导致经济进入长期停滞漩涡。事实上,经济史学家戈登(Gordon)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对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贡献,远远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内燃机、室内自来水等)。个人电脑虽然可以用于提高个人生活品质和休闲娱乐,但对于提高生产率来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巨大。随着前几次工业革命对技术进步所产生边际贡献被逐渐耗尽,目前世界上又没有像电力和内燃机这样的伟大发明问世。边际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即使在利率已经接近零下限时,企业投资意愿仍然低迷。

对于人类社会克服长期停滞的前景,经济学界也有悲观和乐观两种不同的看法。上文提到的经济史学家戈登,从人类经济增长史的角度指出,经济增长可能并非连续的过程。他甚至认为,工业革命后近25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戈登认为,即便技术创新速度能够维持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20年的平均水平,美国经济也面临人口老龄化、教育不均等、不平等、全球化、能源环境以及债务等六个方面的问题。美国的长期增长速度仅能维持在1%的水平,甚至可能更低。随着美国这样的技术领先国家的创新速度下降,全球经济增速难免陷入长期停滞。

我国要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呢?历史数据研究表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和全球科技领先国家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滞后相关性。这说明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无疑得益于全球宽松的科技交流环境。然而未来,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可能出现恶化。客观上,这不利于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复苏。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更加依赖内生动力。要想在全球长期停滞中维持经济稳定,我国在技术创新和效率进步上应逐步降低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

随着持续性需求刺激政策已经出现效应递减,我国政府已经放弃大水漫灌式的需求刺激政策,转而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只有通过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才能经受得住全球长期停滞的压力。然而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技术革新,都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长期内才可能产生红利,短期内甚至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只有实现转型,我国才能实现新常态到新阶段的跨越,才有可能向高收入国家靠拢。我国各方面政策应该以实现结构调整,以鼓励创新为中长期目的。经济政策要为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创造条件,特别是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

什么是世界金融危机?

世界金融危机又叫: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是指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

具体表现为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比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什么是金融危机,表现在哪些地方?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

固定汇率可使得对外贸易过程减少汇率风险,促进贸易的发展。如果国外游资大量进入国内,就需要兑换本国货币,这样央行需要使用增加增加本国货币。此时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因此出现贬值倾向。此时国内货币争相兑换国外货币,增加贬值倾向。

依次循环,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如果国内的外汇储备不足,最后可能导致央行无法帮国内货币兑换国外货币。此时只能实行浮动汇率。结果就是本币大幅贬值,对外贸易成本增加,导致外贸企业倒闭,失业增加,最后使得经济衰退。泰国就是这个原理,香港由于大陆的支持,没有出现港币贬值,维持了社会的稳定,经济受影响较小。

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的产生原因、表现、后果和应对办法?

大萧条与次贷危机虽然在表象上都源起于美国的股市,并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但两者的传导路径、爆发原因与应对措施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大萧条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通完成工业化、出现产业结构同化的条件下,由以农业为核心的生存型向工业为核心的生产型经济结构转化之后,出现的一次产能过剩与全球市场容量萎缩之间的危机;而次贷危机则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般制造业的国外转移,由生产型向以服务业为核心的财富型经济结构转化以来,出现的一次财富性收入与实体性收入之间不对称条件引发的长期透支消费崩溃的危机。

由于两次危机所处经济结构上的差异,自然在危机爆发后,深受危机危害的国家在对待危机的对策上也完全不同。大萧条时期,各国各自为战,消极对待,由此加重了危机的破坏程度。之后,尽管美、英、法、德、日、意等车都采取了应对危机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本次危机尚未恢复,到1936年又爆发了新危机;而次贷危机之后,各国联合应对,共同采取促进经济复苏的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并连续召开国际性金融峰会以 应对危机的发展。这次危机的应对措施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综合悖论”特征,增加了治理危机的成本,但对于克服危机、恢复经济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当然,正如熊彼特所言“没有一种疗法能够永久地阻止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工商企业、各个人的地位、生活方式、文化的价值和理想等等,将以整个社会的规模下沉,并最终消失。这一过程是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不断出世的必要补充,也是对所有社会阶层的不断增高的实际收入的必要补充”。在经济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无法消除危机,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危机的研究,提升对经济未来发展过程的预测能力,进而达到降低危机的损失。通过对历史上最大两次危机的比较,目的就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就是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克服不必要的危机损失。

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2、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3、周期变形,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算是一个经济周期。

4、经济危机的冲力相对减弱。

原因:

1、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2、1971年,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同时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经济危机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的表现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