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最后死在什么地方,郑和最后死在什么地方

郑和最后死在什么地方,郑和本人到过非洲东海岸吗?

郑和下西洋,开始于明永乐三年(1405),结束于明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间,前后共达七次。船队舰船多达两百多艘,人数两万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船只最大,船员人数最多,航行最远,最早完成远航的海上航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寻找靖难之役失踪的建文帝;有的说是为了防备蒙古帖木儿帝国威胁明帝国西南;不过,更主观的说法是为了向外显示中国国强民富,宣扬帝国国威,使外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郑和每次出访国外,都带了大量中国国内盛产的丝绸、瓷器等,而这些不是为了与他国贸易获利,而是直接将这些财物赠予别国,从而让他们尊中国为宗主国,遣使到中国纳贡。这些似乎印证了最后一点。

郑和下西洋到达的最远处,是非洲东海岸。史书记载,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经阿拉伯半岛到达东非的麻林迪(今肯尼亚),麻林国向明廷进献了长颈鹿,当时的人们以为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当郑和率领船队回国后,朱棣亲自出城迎接这只“神兽”。长颈鹿生活于非洲,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带回了长颈鹿,由此推断郑和船队曾到达过非洲。

“郑和下西洋”事件记录者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写道:“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当时的明朝人以前没见过外国来的长颈鹿,把长颈鹿误认为是“麒麟”,甚至是把它们的生活习惯搞错了。不过,这也向后人传达当时中国的船队就已经航行到了非洲,并带回了这一“神兽”了。

郑和最后死在什么地方

郑和最远到过哪里?

郑和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海岸,这在多种史书中有记载《明实录》多处记载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其中包括位于非洲的一些国家。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及长乐南山三峰塔石刻“天妃应灵之记”也均有此记载的内容。据考证,在非洲东海岸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境内,发现中国古瓷的遗址有一百多处,其中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纪的中国古瓷。这也可作为郑和航海到达非洲的一个佐证。

郑和去世的时候哪个皇帝?

郑和去世的时间大概为1433年,当时是宣德八年,当时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哪个位皇帝在位期间?

提到“郑和下西洋”,这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并且深深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但是人们大多数也都只是对这个词耳熟而已,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过程实际上是为人知之甚少的。为什么郑和要下西洋?他下西洋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

郑和

靖难之役过后,朱棣遍寻南京宫城内外,也没有找到自己侄子的踪影。疑心颇重的朱棣没有朱允炆的确切踪迹就寝不能安,于是派了两路人马寻找:一路是国内派人微服私巡,而另一路则是海外遣使外访。再加上此时的明朝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经济、军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朱棣也想在南洋诸国跟前秀一下肌肉,于是这个任务就被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太监郑和。

明成祖朱棣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一起,从苏州经海路抵达福建,在五虎门正式扬帆起航,开始了他们的伟大征程。这支船队与其说是去进行友好访问的外交使团,不如说是海军舰队进行军事交流。

郑和出访轨迹

船队上共有士卒近两万八千人,而统帅他们的郑和也是行伍出身久经战阵;六十二艘舰船统一采用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大船。这是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世界上都堪称无敌舰队的船队。利刃出鞘就要见血,更何况朱棣也明确表示“如果他们服从大明就赐给他们金币,不服就用武力让他们服”,而这一路上他们也确实打了不少仗。

郑和宝船模型

依次访问了占城、锡兰等国后,郑和带上了各国回访的使者和一位特殊的客人抵达南京。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旧港(在今印尼)的酋长陈祖义,他做着“海贼王”的美梦,到处劫掠商船。郑和派人前去招抚,他居然想要诈降而抢郑和一票。身经百战的郑和怎么会看不出这点小把戏,将计就计大败陈祖义并将其生擒,最后把他在南京斩首,旧港也成为了大明最南端的领土。

旧港今貌

不久,郑和在另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侯显的协助下,再次起航。在他们出访到锡兰时,锡兰国王鬼迷心窍般地把郑和等人请到岸上想要勒索钱财,又派兵去洗劫船队。郑和见锡兰的大军都已经出海,便统帅上岸的人马立刻攻破其都城,生擒了整个锡兰皇室。那些去洗劫船队的军队赶紧回援,又被无敌舰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这位国王陛下最后也被郑和捆回中国,在朱棣的宽宥下才灰溜溜地回去做国王。

锡兰风光

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在苏门答腊再次遇到险情:其国摄政的王子杀害国王而自立,还恨明朝的赏赐不给自己,率领部众想要伏击明军。郑和力战而生擒这位王子极其家属,再次献俘于京师。对于这种宣扬国威的方式朱棣喜不自禁,重赏了郑和及将士们。

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带着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在今印度)等十九国使臣各回其国。而第五次下西洋时,郑和又开辟了从古里到达阿拉伯半岛的新航线,从而避开了印度洋上的风暴巨浪。由于旧港宣慰使辞世,因此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册封新任旧港宣慰。而在这一次出使时,那个一直支持郑和的朱棣撒手人寰。航海事业陷入停顿。

郑和出访

直到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继位五年,郑和才第七次起航。此时的郑和已经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而他为了昭显祖国的国威,依然毅然决然地出征。此时侯显已经去世,副手王景弘也已经垂垂老矣,但郑和在向祖国投向最后一瞥后,还是继续向万顷波涛进发。

这一次的远征是七次下西洋中航程最远的,郑和的船队抵达了阿拉伯和索马里等地,笃信伊斯兰教的郑和还亲自前往麦加,虔诚地进行了朝觐。而在返航途中,已经身心俱疲的郑和终于接受了他忠心耿耿侍奉一生的朱棣的召唤,在古里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二岁。

郑和抵达古里

郑和船队的武器之精良、大明当时国力之强盛,在世界上都是罕有匹敌的。然而拥有如此精锐的部队的郑和,没有主动发动任何一场侵略性的战争,带给西洋各国的只有和平和财富,这与后来靠着几艘小船就要征服世界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比起来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也无怪身为西方人的李约瑟发出如此感叹:“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最多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达伽马

在古里还留着一块当年郑和出访时所留下的石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历史和人民也将永远记住,六百年前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带着平等的善意,为其他弱小国家带来了真正的福音。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郑和的具体死因?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郑和最后死在什么地方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