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刚啄壳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农村生活的农户,如果家里之前都有用母鸡孵化小鸡的经历的话,那么对这个问题多少还是有了解的,记得以前母亲在老家用老母鸡孵化小鸡的时候,到了小鸡快要出壳的时候,会用很温的水来看小鸡的孵化情况,有的鸡蛋放入水中不动的话,可能就是坏蛋了,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速度要快,字音叫yun蛋,结束后要用干毛巾擦干净重新放回去。
对于刚刚啄壳的鸡蛋需要将其挪移到边上,如果啄壳有困难,还可以人为的帮忙敲一个小口,一般的都可以正常啄壳,啄壳困难的往往都是弱雏。敲小口可以让其接受到外面的空气,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小鸡的嘴巴上弄一点点唾液,继续将其放入母鸡的翅膀下面,需要保持合适的温度。
野鸡和小鸡具有相同的孵化原理,只不过野鸡在孵化的时候对温度的要求略高于普通家鸡。等待野鸡刚啄壳的时候,一个是将啄有小口的位置向上放置,另一个方面需要注意让孵化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了,刚刚啄壳的野鸡不需要喂食,其他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是【洞察三农万象】头条号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扶贫达人团优秀成员,我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三农问题,欢迎大家关注!
怎样防止小鸡生长过猛而猝死?
鸡猝死的原因是生长速度过快,鸡胆小,容易出现应激,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补充矿物质,管理是重中之重,温度,湿度,通风,卫生,饲料,饮水,消毒,……为了避免鸡猝死,各个环节非常重要。
母鸡为什么不帮小鸡出壳?
鸡的孵化方式分为自然孵化(通常称抱窝)和人工孵化,您问的这个问题是属于自然孵化,现在我就从鸡?胚胎发育过程来的来解答您所提问题:
除火鸡、珍珠鸡外,一般鸡的孵化期为21天,也就是说整个鸡胚发育的过程为21天,其中1—19天为孵化期,20—21天为出壳期。
第1天,心脏、血管、体节、消化道神经系统、头、眼开始形成,第2天耳、卵黄囊、羊膜、绒毛膜形成,头部从胎盘分离出来,第3天鼻、腿、翅开始形成,第4天舌、机体器官初现头部增大,第5天生殖器官分化,出现两性区别,第6天喙和卵齿形成、翅脚可区分,第7天颈伸长、翼和喙明显,第8天羽毛发生、上下喙可区分,第9天喙角质化并伸长,鼻、眼、翼、后肢有鸟类特征,第10天腿部鳞片和趾形成,第Ⅱ天出现背毛,第12天绒羽覆盖全身,肾、肠开始有功能,喙可吞蛋白,第13天至19天所有器官和功能全部形成,第20天发育正常的雏鸡开始大量啄壳,上缘尖端的破壳齿齿在近气室处凿一圆裂孔,然后沿着蛋的横径逆时针敲打至周长3分之2裂缝,这时雏鸡用头颈顶,两脚用力蹬挣,20.5天大量出雏,颈部的破壳肌在孵出后8天萎缩,破壳齿也自行脱落,第21天雏鸡全部破壳而出。由以上发育过程中看,因为只要在孵化过程中没有死亡并发育完整、健康的雏鸡,除了具有坚硬的喙可以啄蛋壳外,还有专门用于破壳的破壳肌和破壳齿,这是与生具有的破壳功能,因此在鸡生产学中母鸡雏鸡是不需母鸡帮忙出壳的,母鸡也不具备这母性。如何解决早期鸡苗死亡?
雏鸡的早期死亡一般指15日龄以前死亡的鸡只,其死亡率高低不等,有时甚至占整体的30%,其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将其大致总结如下:
1.种鸡方面:
1.1种鸡群净化问题 :众所周知,鸡沙门氏菌及支原体,一般情况下在成年鸡体内呈隐性感染,化验、检测淘汰不严格,则会造成经种蛋垂直传播而感染刚出壳的雏鸡,感染的雏鸡还可以水平传播致使鸡群发病,雏鸡早期死亡最早在1日龄开始,死亡率高达20%,有时甚至会继发细菌病如大肠杆菌,死亡率会更高。
1.2种鸡营养缺乏:主要是维生素尤其以Vc、鱼肝油缺乏最常见,微量元素、先天性营养缺乏可造成出壳后不能站立、跛行,脐部吸收不良 等而影响成活率,故在雏鸡出壳后应喂给全价配合饲料,以喂颗粒料为宜,同时饮水中添加多维、牛黄VC、鱼肝油等。
2.孵化方面:
2.1种蛋摆放不当:种蛋收集后正确的摆放应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气室),如斜放或倒放,则会造成胚胎不能通过气室进行呼吸,出壳后雏鸡因脱水死亡或是在破壳过程中因雏鸡体力衰竭而死亡。即使偶然存活下来这类雏鸡的抵抗力也较弱。
2.2种蛋污染:种鸡场应规定每天收集蛋三次,可以有效防止鸡粪及空气中的细菌污染。另外,种蛋存放时应采用熏蒸消毒,如方法不当(清洗或喷雾)则会造成壳表面水分过高(以黄曲霉为主)则会生长污染蛋壳,这种雏鸡一般在出壳后10天内死亡。
2.3孵化设备污染:近几年来,随着市场需求,许多大中型孵化场采用巷道式孵化器,这样可以有效提供雏鸡的供应数量,也可降低雏鸡成本,但此种孵化器不易清理,各种细菌在孵化室内滋生感染雏鸡,引起雏鸡脐炎、肺炎、腹膜炎等等,雏鸡出壳后1—2天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故每孵化一批鸡苗后应彻底清理,消毒孵化设备。
3.饲养管理
3.1温、湿度不适宜:温度及湿度在雏鸡前期饲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两项指标,正常情况下,前五天内湿度应控制在34—36。C、湿度不能超过55—65%,温度过低易造成拥挤,扎堆及传染病的发生。此外,高温高湿易造成环境中细菌的滋生,污染环境、饲料及饮水。
3.2煤气中毒:在育雏期只注重保温,忽略了通风而发生煤气中毒,使雏鸡大批死亡。
3.3断喙不当:主要指蛋雏鸡,断喙时应遵守操作技术,应在雏鸡上喙的1/3和下喙的2/3处切断,断喙过重,致痛雏鸡,使其厌食,另外易伤到鼻腔及上呼吸道而发炎,也可造成雏鸡死亡。
4.传染性疾病
4.1大肠杆菌:两周内的雏鸡易发,多见于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当,维生素补充不足和患有支原体、传支等疾病造成的继发感染,引起较高的死亡率,重点是要做好消毒工作。
4.2传染性支气管炎:雏鸡前期主要以肾传支为主,本病主要损害雏鸡的肾脏,造成后期生殖系统发育不良(蛋鸡),没有产蛋高峰期,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本病(在疫区以接种肾传支单苗最好)。
4.3脑脊髓炎:一般侵害6—2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高,雏鸡多因采食、饮水困难衰竭而死,因本病可垂直传播,故种鸡在发生此病期间以种蛋应废弃而不能孵化。
上述为雏鸡早期死亡常见的原因,其它还有药物使用不当,运输中死亡等等,如果加强育雏期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孵化及种蛋的消毒制度,及时的药物预防为主等等,就能很好的预防雏鸡的早期死亡。
种蛋孵化过程中晾蛋有何讲究?
、种蛋在孵化前需要整齐的排放在托盘上,这样是为了方便清点和检查孵化状况。接下来需要用选蛋神器对种蛋进行检查,确保鸡蛋受精。
2、翻蛋—— 鸡胚21日发育期间,只需要前期1-18日进行翻蛋,要求每2小时翻蛋1次,翻蛋角度45度(有的孵化机内设自动翻蛋系统,每1.5小时自动翻蛋一次)。
3、晾蛋—— 是指种蛋孵化到一定时间,将孵化器门打开,让胚胎蛋温度下降的一种孵化操作程序,晾蛋一般与翻蛋同时进行。如果孵化条件在适宜的范围内可不必晾蛋。在炎热的夏季,气温超过30度,当胚胎孵化到中期后,自身产生大量体热,而孵化箱内的温度又偏高,在这种情况就应晾蛋。
4、照蛋——在孵化期间照蛋三次,第一次白蛋在第5日,褐蛋在第7日进行照蛋,及时挑出无精蛋,血环蛋和死精蛋,第二次在第11天进行照蛋,第三次18天照蛋,根据种蛋的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温湿度(孵化机出厂配置LED照蛋器,可直接使用照蛋)
5、出雏——种蛋孵化到18天开始啄壳,需把种蛋挪到出雏筐在筐内出雏。
当大部分雏鸡出壳后,还有个别没有出壳的种蛋(蛋内有叫声),需人工助产,先用手敲一敲,如听到有空空的声音,表示血管已枯干。助产时把雏鸡头部拉出后,任其自己慢慢出壳。若遇雏鸡与蛋膜粘连时,可用温水浸湿,轻轻剥离开,助产时遇到血时,立即停手。
注意事项:
1.适宜温度
一般认为鸡的生理温度约为23.9摄氏度,温度在35~40.5摄氏度之间,都会孵化出小鸡。孵化期为21天:1~6天为38.5°;7~14天为38°;15天为37.9°;16~21天为37.3~37.5°
2.适宜湿度
适宜的孵化湿度可使胚胎初期受热均匀,后期散热加强,这样即有利于胚胎发育,又有利于破壳出雏。整批入孵时湿度应应掌握“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孵化初期相对湿度60%~65%,中期相对湿度50%~55%,后期相对湿度为65%~70%。
高湿的影响
若孵化湿度过高,会造成蛋内水分的正常蒸发受阻,胎膜及壳膜由于含水过多而妨碍胚胎气体的交换,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因此孵化湿度过高时,孵出的雏鸡易出现腹部膨大,腿软,弱雏多,不精神,成活率低等状况。
孵化湿度过低时
蛋内水分蒸发快,胚胎容易与壳膜发生黏连,这样孵出的雏鸡易出现个小,干瘦,羽毛焦黄。湿度适宜时雏鸡沿胚蛋最大直径处啄壳。
通风换气
1.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其需氧量也在增加。到出雏时,胚胎开始肺呼吸,气体的交换量更大,这就要求随胚胎日龄的增加逐渐加大通风换气量。一般要求孵化机内氧气含量达21%左右,二氧化碳不超过0.5%。
2.胚胎发育过程中,随着新陈代谢的增加,胚胎产生的热量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孵化后期,往往会出现胚胎“自温超温”现象。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将会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甚至积热而死。所以,通风具有散发胚胎产生的余热和换气的双重作用。
通风与温湿度的关系
通风换气与温度,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温差大,湿度高;通风过度,温度,湿度都难以保证。适当的通风是确保孵化温度和湿度正常的重要措施。
注意:孵化机生产厂家已将空气流速和路线设计妥当,使用时应注意孵化机箱体的密闭程度,生产过程中不要经常开机门,用通风孔的大来调整通风量等事项。通风量因孵化日龄而异,应根据日龄的不同及孵化机的蛋容量,及时调整风门大小。
此外,不能忽略孵化室的通风换气,孵化机与天花板应有适当的距离。孵化室应有换气设备,保证室内空气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