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

纵观中国历史,要说起谋士,大家最先想到的估计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和元末明初的刘伯温了。可还有一人,他并没有如诸葛孔明那般的名气,但在我看来,却有着不输于诸葛孔明的才智。他就是宋朝开国丞相赵普。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随父亲迁居洛阳。他自幼学习治国政治,但千里马也需要伯乐来发现,因此,在他遇见赵匡胤之前,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赵普早年书读的并不多,但对《论语》却有着不俗的见解,他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这句话现在想来是的确不可以当真的,毕竟一朝宰相,只读半部论语,显然是有些说笑了。

赵普这块金子,可谓是在遇见赵匡胤后才真正开始发光。显徳三年(956年),当时节度使刘词任赵普为从事,在刘词死后,赵普在引荐下跟随了赵匡胤。但其真正的才能被发现还是在赵匡胤攻滁州之时。后来在赵匡胤的推荐下担任推官。随着赵匡胤的一步步升迁,赵普的才能也一步步的被发现,他的计谋加上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在几场胜仗之后,他理所应当的成了赵匡胤的心腹。他知道赵匡胤的“大志”,有着相同的目的,对于赵匡胤来说显然是如鱼得水,于是,在他的策划下,赵匡胤被一群“戏精”下属“黄袍加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显徳七年,赵普等一干将领见民心所向,便计划推举赵匡胤为皇帝,但无奈赵匡胤念旧情不愿如此。于是,在赵普的计划下,谣传契丹勾结北汉,于是当时的宰相范质便派赵匡胤出兵抵御。赵匡胤率兵北征,行至陈桥,赵普等人托故不前,将赵匡胤灌醉,于是“黄袍加身”。可以说,在赵普的策划下,赵匡胤由一个军事统帅变成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

赵普不仅在军事方面有着不俗的谋略,政治方面也是行家。赵匡胤称帝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当然,唐末藩镇割据,群雄争霸的局面看得多了,赵匡胤担心也很正常。于是,建隆元年,赵匡胤召赵普问:“唐末以来,短短数十年间,君王换了又换,经历了八姓十二君,征战不休,对于治国的长久之计,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闻此,便道:“此问题的症结在于藩镇割据,他们权力过重,而治理的办法也只能削弱藩镇的权利,制其兵权,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于是,赵匡胤便在此建议下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宋初的政治经济是稳定了。可像大多数的君臣一样,渐渐的,赵匡胤与赵普在一些事情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分歧,赵普也屡次使赵匡胤不开心,赵匡胤开始不在信任赵普。于是,在第二次罢相后,赵普回到老家。因为同朝为官,赵普与赵光义越走越近,即后来的宋太宗。因此,在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又将赵普召回,再任丞相。而对于赵匡胤的死因,一说是赵普与赵光义密谋害死了赵匡胤,谋得帝位。但历史的真相,又有几人能说清呢,历史的留白也使历史显得更真实

能治天下的不是《论语》,而是智慧。赵普从论语当中悟出了很多智慧, 是智慧治好天下。赵普对孔子的思想比较认可,他这句话,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世人知道 《论语》的重要性。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私塾的教书匠,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欢迎,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广泛散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

这里是指宋初宰相赵普。

宋朝宰相赵普怎么赞颂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而以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妨碍他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赵普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三次任相.在整个居相期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

半部论语治天下靠谱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不靠谱。

首先这句话出自于北宋宰相赵普之口。

从北宋整个实际效果来看,虽然创造了经济和科技文化的繁荣,但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不尽人意,积贫积弱现象严重。

其次,从整个宏观民族观和家国情怀来看,北宋和南宋都不是统一的王朝,对民族融合发展作用不够。

最后,只是强调儒家思想治国,完全忽视了依法治国,这也导致,北宋和南宋在大国战略上处于被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如何成为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宰相的呢?

赵普(922-992年)幽州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赵全宝是澶州司马,父亲赵迥是相州司马,早年跟父辈学习吏治,后来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帐下担任谋臣,955年刘词死后赵普被禁军首领赵匡胤看中,入幕府并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

图为赵普画像。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野史,正史无任何记载,且对赵普考证毫不相符,这里就不多做解释。

960年的陈桥兵变,赵普是直接的指挥者,又实施了黄袍加身,帮助赵匡胤登上帝位,赵普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宋朝开国宰相。为了巩固中央权力,赵普采取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将权力收为中央,然后削藩撤镇,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赵匡胤的心腹之患。

图为赵匡胤、赵匡义和赵普等大臣一起蹴鞠图。

随后在赵普的谋划下,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平定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成功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原。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图。

赵普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风雨,期间两次被罢相,一次是974年赵普因下属贿赂无作为受牵连罢相贬到河阳,983年因受到秦王诋毁免相外调,但又三次成功复相,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最后封魏国公,授太师,赵普死后宋太宗亲自为他撰写功德碑,作为开国功臣,赵普的命运也算圆满了。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