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排斥它
一个00后大学生网购心态变化过程
我妈在品多多买的攀枝花凯特芒果异常好吃,她在品多多给我买的8块钱的坐垫又好看又好用,我室友上次在品多多买的螺蛳粉也很好吃。我再也没有脑黑拼多多了。
作为一个准00后女生,张璐在她心目中的漂泊并不是孤例,从拒绝拼多多,到逐渐认可拼多多,再到现在的真香。越来越多的案例和数据表明,80后、90后甚至00后等新生力量正在成为拼多多的忠实用户。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今年5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拼多多用户中,16-35岁的年轻用户约占80%。《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张路,还原其对拼多多态度转变背后的故事,试图一窥新兴电商巨头拼多多抢占消费新势力背后的秘密。
换砍价,免费拿好货
张璐,四川人,现在大二。她告诉记者,现在剁刀子是我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我妈让我帮她砍价,我同学让我帮她砍价。现在我很享受。
张鲁刚刚接触品多多的时候,她是很排斥的。一方面,她认为砍价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也不可能0元拿货。另一方面,她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说拼多多质量差,全是骗子,不值得信任。随着找她砍价的人越来越多,张璐对拼多多的排斥感也越来越强,自己也成了拼多多黑。
转接航班在第一学期进行。张路同学在拼多多通过砍价免费得到一台电风扇。当时是夏天,电风扇的出现给宿舍带来了些许凉意。张璐也感动了,于是也动员家人和同学帮她砍价。用了不到24个小时就把0元剁完了,最后她如愿拿到了电风扇。
质量比我预想的好很多,这个电风扇一直用到现在。而且这件事也改变了我原来的两种看法。一个是拼多多还是比较诚信的,不像网上说的那样,一个是商品质量还是有保障的。张路说。
张璐进一步增强对品多多好感的机会来自于她的母亲。
据张露介绍,她妈妈是老师,她妈妈的同事都喜欢在拼多多上玩拼多多果园游戏,参与拼多多果园植树。当游戏中的果实成熟后,在现实中可以免费领取真正的果实。她妈妈一开始不相信,后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水果种植大军。没想到种了半个多月,真的收到了一个快递盒,上面贴着好多果园的红色标签,里面装着香喷喷的水果,还包邮。这让品多多在张璐心中的口碑再次提升。
据记者了解,张路所说的多多果园是2018年5月在拼多多APP推出的一款公益游戏应用。用户通过社交和互动游戏种植虚拟果树。当果树成熟时,用户会收到一箱由品多多从产地购买并赠送的水果。在用户玩游戏的过程中,多多果园本着让消费者在品多多玩到最后收获实惠的初衷,设计了贴近游戏的丰富购物因子,让消费者边玩边买,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和消费体验。
另一端,多多果园连接商家和果农。为了保证多多果园的用户能够及时收到水果,品多多平台会预估销量,提前联系商家,向果农下单并采摘,为商家和果农带来了快速的销售和收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多多果园送来的水果大部分是品多多从贫困地区,尤其是云南红河州、四川大凉山、新疆南疆等国家重点地区采购的。根据拼多多今年3月发布的《2018扶贫支农年度报告》,拼多多果园每天配送的水果已经超过100万斤。
我相信农产品价廉物美
随着妈妈对品多多的喜爱,张璐也接触到了品多多更多。最近妈妈在拼多多买了很多生活用品和水果放在家里。这几天让张路惊喜的是,我妈在拼多多买的农产品,特别是攀枝花凯特芒果,特别好吃,比很多地方都便宜。这也是张璐忍不住在微博里说不会再有脑黑品多多的重要原因。张璐给记者看了她妈妈买凯特芒果的店。记者看到,店里卖的10斤大小(净重9斤)的凯特芒果31.9元起,比实体店便宜不少。记者发现,这家店正在参加最近拼多多发起的农货节。据了解,自8月14日起,拼多多携手全国约500个农产品产地,农货节将持续至8月25日。在12天的时间里,拼多多将深度联合全国2万多家商户,推出20多万款性价比最高的全国农产品,持续推动农产品快速崛起,满足全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些都让张路这样的消费新势力开始越来越信任拼多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以学生和新人为主的90后、00后尚未爆发出强大的消费能力,但他们无疑是拼多多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客户群体之一,他们的认可对丰富拼多多的用户结构、扩大拼多多的品牌公信力有着积极的影响。8月15日,张路还不满足于不再黑拼多多的微博,在评论中补充道:我妈每天坚持要我帮她打理很多果园和农场,我也熟悉砍价。现在的我是一个不怕麻烦,乐于助人的小女孩。
正是因为被越来越多不同的群体接受,拼多多才有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拼多多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活跃买家数量达到4.832亿,较去年同期的3.436亿增长41%,净增1.396亿,较第一季度增加3990万活跃买家。这意味着,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中国超过一半的网购用户成为拼多多用户,全家拼多多成为中国家庭消费的常见场景
什么是卖惨营销?
卖惨营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获得一个品牌并写下自己的品牌并不容易。消费者同情是对自己产品不自信的行为,也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这种行为不是长久之计,肯定会被禁止。
现在清仓大甩卖的店已经不多了,这种店的末日永远不会到来。但是,人们习惯了这种情况,也理解了销售方法。然而实际上这种行为就是卖的不好,让大家以为要倒闭了,最后的货都是。实体销售,店面,还有人喊,消费者的欺骗是实体的。你看得见,听得见,大家也更懂事了,不再太相信。
网络时代,卖不好的招数层出不穷。在一些销售平台上,弄些照片,写上水果滞销,果农痛哭,大蒜滞销,帮帮我们,求求支持之类的标语,再配上老农无可奈何的悲伤表情。网友看到这种感觉,一般都会觉得可惜。刚开始滞销的产品基本都是真的,很多人出于同情都会想尽办法买一些,帮他们渡过难关。但无良商家看到这种情况的好处后,开始打感情牌消费老农,同样的人,同样的表情,换产品,换口号。这个老农是不是很肥沃,种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还是每个季节都换庄稼?这不是侮辱消费者的智商吗?这种行为,最后的结果就是真正需要的老农失去了帮助,断绝了客户,伤了心。
没想到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也出现了卖惨的套路。更不可思议的是,甚至还有剧本、演员、曲折的故事,把这种方式完全变成了一条产业链。真的很夸张!甚至很多粉丝数百万的主播,都是靠出轨、破产、家庭矛盾等等故事来带货,甚至还有自称价格不对的行为,误导消费者快速下单。卖惨营销不能没有底线,必须合法合规,必须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真的成了常态,最后成了欺骗,就没人理会了,完全透支了消费者的同情心。
误卖营销多来自于自媒体或直播间,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但其本质是虚假宣传,容易造成客户或消费者的误解。
这种营销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流量或销量,但从长远来看,不仅砸了招牌,毁了商誉,对卖得不好的农产品伤害也很大。
先是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血本无归。
据当地政府人士透露,没有滞销的芒果,这种行为卖的很差。
比如忧愁,几百万斤黑林逋滞销,老农民泪流满面...,几百万斤的某某急着卖,别让果农血本无归...,家里的某某得了绝症,靠种某某为生...诸如此类。
这类文章基本上有三个信息,即数百万斤的某种农产品滞销,我因为卖不出去而损失了所有的钱,我家里有人得了绝症,靠种某种作物为生。
一般有点爱心的人是看不了这种文章的,因为会伤了心然后就会去买文章里出现的农产品。
二是农产品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市场影响较大,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惨营销制造的滞销假象,不仅影响当地农产品的声誉,还可能压低农产品价格,降低农民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这种卖惨营销的伎俩害人害己,欺骗消费者感情,透支公众信任。
第三,除了多年的老梗——水果滞销,还有滞销、破产、抗癌、家庭不幸等各种故事。
曾有媒体报道,一个看起来容易博取同情的老人频繁出现在各地各种滞销水果的网络营销中,被网友戏称为老人不够用。
第四,滞销的假象可能会整体拉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所有农民的预期利润。
从这个角度来说,卖得差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属于恶意炒作和抢占,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无论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都根本不能算是营销,应该算是造谣。
总之,惨营销不仅害了农民,也欺骗了消费者。是时候该管管了,不然对我国农产品发展危害很大。
这些地方的水果卖得很好,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歪曲成大量滞销,真的很奇怪。这种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在用货做手脚。其主要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有的纯粹是为了通过卖惨来获取流量,吸引眼球;还有人带货赚舆论的同情。
显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基于歪曲事实的卖坏都是有害的。比如可能会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一个地方的果业能真正通过卖得不好博取同情来实现长远发展。另外,卖不好,滞销对应的是低价,这其实是对正常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
所以,显然应该有更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样恶劣的营销氛围,或者说毒流。
我们注意到,面对这种遍布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悲情营销和虚假营销,水果产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和果农似乎很难给予有力的反击。这样的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只是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微信官方账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惨烈的营销内容’,并给予了政策解释和法律宣传,很难说真的能给惨烈的营销一个教训。这种情况暴露出,类似病态营销的治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和诈骗,警方可能会介入调查。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对此类账号进行更严格的处罚。只有真正提高了卖惨营销的成本,参与者才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