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树风水上的说法 柘树的神奇功效

大溪山的帝王足迹

搜索

京畿道市大溪山绵延3000平方公里,在朝代更迭的岁月里留下了很多帝王的足迹。金章宗八宫被称为西山八水院,双泉山上的双泉寺就是其中之一。它叫双水源。常居双水院,游山水,谈禅。作为燕王,朱迪走遍了西山,在他成为明朝皇帝后,他亲自前往昌平的天寿山调查皇陵。明朝万历皇帝在游览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时,兴致勃勃地为一株错综复杂的柏树题字——灵根古柏;自金熙宗以来,历代皇帝都到西山潭柘寺拜佛,游山玩水。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来过潭柘寺。这座千年古刹入口处的缙云殿的殿额是康熙所创。此外,香山寺、项杰寺、皇姑庙、磁山寺、北惠济寺、永定河都有皇帝的足迹。

透过大溪山的皇帝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自然风貌、社会风俗、人文历史、皇室格局,因为这是一个朝代的缩影。

双泉寺曾是金代的一座宫殿

北京西边有一座双泉山,山上有一座双泉寺。双泉寺所在的古村落叫双泉寺村。一山一庙一村都是以两个泉命名的。关于双泉的来历,我没有查到任何史料记载,只是在双泉寺周围听到了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双泉山森林茂密,山中有一条深谷沟壑,名为黑龙沟。两个泉水从山上涌出,一个是阳泉,一个是银泉。山泉终年不断,在黑龙沟中间汇成一股。双泉寺所在地是山泉的汇合处。

双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直到它成为金章宗闫妍京双水源的宫殿,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寺庙才闻名遐迩。也许是因为靠近皇城,风景优美,北京西部的石景山地区曾出现过不少皇家宫殿,如八大处的项杰庙、黄羲村的皇姑庙、庞村的北会稽寺等,但这些宫殿都是比双泉寺晚形成的。也就是说,双泉寺是石景山地区最早的皇家宫殿。

据《晋总集》记载,金章宗在参观双泉寺之前,刚刚粉碎了一场宫廷政变。章宗的祖父金世宗选定的王位继承人是章宗的父亲万艳·云公。由于万艳允公德才兼备,在大定二年被立为皇太子。没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万艳云公先于父亲而死。此后,金世宗没有再立皇太子,而是立了的曾孙允公之子京平为皇位继承人。万燕京即位后,他的叔伯们不肯接受,于是酿成了灾难。平定叛乱后,金章宗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一下,于是他选择了花木扶疏的双泉寺。

金章宗有八大宫殿,被称为西山八水院。双泉寺就是其中之一,叫双水源。重建双泉寺时,金章宗下令在寺北修建一座祈祷塔,试图通过这座塔向上帝祈祷,赐予他多子多福,因为他的六个儿子相继去世,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悬而未决。

今天,祈祷塔已经不存在了。双泉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座金章宗时代的双水书院几经复兴和废除。几十年前,这里曾是双泉寺村生产大队的驻地。在2010年重建之前,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经过三年的建设,它于2013年竣工并向公众开放。这是一座全新的寺庙,包括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地藏王殿。

金章宗。金章宗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因为他的封号是明昌,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明昌之治。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就是他在位期间修建的,卢沟小月自金章宗在位以来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文学情怀。由于从小受到女真文化和汉文化的双重教育,他在金代历任皇帝中受汉文化影响最大,女真族汉化最终于金章宗时期完成。有人说金章宗洪雁靖属于文人型皇帝,可以和南唐、宋徽宗的皇帝相提并论,因为他擅长书画,文采不错。他有一首名为《宫》的绝句:五朵云在早晨闪耀,亭台楼阁高耸于帝子的房子之上。三十六宫的帘子都卷起来了,到处都是东风。文采不逊于晚唐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所以清代的《词苑丛谈》认为是南唐的李父子之流。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文质彬彬,能言善辩,但四万多首诗里没有这么精彩的句子。

金章宗更喜欢宋徽宗的薄金书法,笔迹相似,可以混淆。大英博物馆的顾恺之《女史珍图》古抄本,书的左端有一本《女史珍图》。明清以来,画谱经鉴定为手迹,后确认为璟所写,因文中龚二字缺笔,是为避讳璟之父云公。

据《金史》记载,颜延璟的母亲孝仪皇后,国学修养很高,擅长诗词歌赋,尤以老庄为最,而她的父亲颜允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擅长画人画马,师从李。从小接触,天赋异禀,聪明绝顶,从而造就了万延静深厚的国学功底。

除了诗书,万燕菁也是个棋迷,即使外出巡游,也不忘带上棋具。有时候太阳落山,带着旗子的仪仗队都走了,他还沉迷于象棋。明宣宗朱瞻基对此印象深刻,并写了一首诗说,当年,金主闲于政务,曾坐在山上下棋。白云远去,芳草缠绵。这首诗的题目是棋盘岛。所谓棋盘岛,就是山里一块平坦的巨石,离双泉寺不远。金章宗在双水园时,经常去那里下棋,而且总是流连忘返。由此可见,金章宗不仅是一个文艺皇帝,而且是一个有气质的人。

朱迪考察天寿山

在金碧辉煌的明长陵,我徜徉在庙恩门、庙恩寺、方城之间。破碎的青砖缝隙里长出不知名的杂草,被来来往往的脚步声踩倒。粗壮的油松、侧柏和橡树枝繁叶茂,到处都是树荫。在庭院宽阔的空间里,一首同样宽广音域的音乐在奏响,悲凉而高贵。蔚蓝的天空中,片片云彩仿佛被心事拖着,缓缓移动。我猜他们想把音乐拖到天上去。

我问了一个工作人员音乐的名字,回答是太阳和月亮。这让我认识到了博大的根本。世间万物都在日月阴阳中演绎,包括所有的人类传说。在我的眼里,日月浸润的天地、山川、帝王、陵墓这些字眼,变成了两位古人的名字——朱迪和徐熠华。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46岁的皇后徐熠华因病去世,但明朝开国皇帝朱迪没有在当时的首都南京为她建陵。他派人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寻找吉土,准备把徐皇后葬在那里。风水大师廖等人走遍了京郊。在涂家营、阳山、闫家台、潭柘山相继被拒后,最终选择了京北昌平县的黄图。经过亲自考察,朱迪对那里的山地地形非常满意,决定在那里修建皇家陵墓,并将鲜为人知的黄图山改名为天寿山。

对于天寿山,明末名士姜异魁用长安客家话描述:从近处看,前面是凤凰山,像朱雀,后面是黄花镇,像玄武。左莽山为龙,右虎峪为白虎。而东西山口两条大江,会流到朝宁河,玉带环绕三十余里,真是天上人间。只有这样,朱迪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因为他是一个相信风水的人。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迪动员大批工匠和民夫,开始了浩大的皇陵建设工程。此后,他亲自到天寿山视察工程进度,并将自己的首功命名为长陵,寓意国运长存。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长陵地宫建成,下令将许皇后从南京迁到长陵。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迪第五次率军攻克漠北时,死在归途中。这位在明朝政治舞台中央活跃了几十年的铁血皇帝,进入长陵地下玄宫,实现了与许皇后合葬。

长陵是天寿山陵墓中的第一座皇陵,也是最大的一座。后来以长陵为中心,先后修建了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竟陵、德陵、思陵等十二座皇陵,与长陵合称十三陵。如今,十三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没有朱迪,就没有北京的紫禁城、永乐大典、大运河、郑和下西洋、十三陵,明朝的历史就暗淡很多。

徐熠华是大门的女儿

在长陵的慈恩寺,我看到了一尊永乐皇帝朱迪的坐像。他是坐在危险中,而不是愤怒和威胁。是青铜雕塑吗?我问一个工作人员。是的。他补充道,空心的。

铜像是空心的,朱迪绝不是透明人。在他的心中,不仅有大明江山,还有一个生死与共的人,那就是他深爱的妻子徐熠华。尽管身边美女如云,但在朱迪的心目中,徐皇后是不可替代的。朱迪一生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这九个孩子中有七个是徐皇后所生,可见这对夫妇的恩爱。在历代帝王的宫中,这样的爱情是极其罕见的。

朱迪和徐熠华结婚时,他17岁,徐熠华15岁。那时,朱迪不是国王,而是一个普通的王子。作为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徐熠华早已是京城才女,不仅漂亮,而且聪慧。结婚前,她经常饶有兴趣地偷看她父亲的艺术书籍,并且从未忘记它们,以至于当她与朱迪讨论战争策略时,朱迪总是感到惊讶。后来,朱迪被封为王子,徐熠华跟随他去了北方的封地,和她的丈夫一起保卫边疆。

燕的事务错综复杂,在的精心照料下一切都井井有条。当年的颜地,无论皇宫和军营,还是街头的家园,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氛,这与王艳夫妇的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由于政通人和,颜地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实力逐渐壮大,为朱迪取得靖南之战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如果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无私的女人,那么徐熠华就是朱迪背后的男人。

皇太子朱标早逝后,朱元璋任命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他的曾孙。朱允炆登基之初,大刀阔斧地削减诸侯国,以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激怒了他的四叔朱迪,靖南之战爆发了。当去交涉宁王朱权的封地,要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军队的时候,趁机出兵攻打燕,企图一举摧毁的老巢。在他离开之前,朱迪已经把防守的责任交给了他的长子朱高炽。每逢有大事要办,必先请示燕妃的徐,所以真正在幕后指挥战斗的是。面对朝廷的50万大军,徐熠华临危不惧。他一边指导儿子朱高炽安排军队,一边亲自上战场鼓舞士气。徐熠华的智谋和勇气赢得了军民的信任,她从容不迫的将军风范及时稳定了军队的士气。颜的士气很高,所有的人都是士兵。他们不仅守住了燕宫,还为反攻南京创造了战机。因此,朱迪称帝,徐熠华功不可没。

朱迪在南京登基后,残酷镇压反对他的前朝大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这时,已经成为女王的徐熠华再次扮演了稳定局势的角色。在她委婉的劝说下,朱迪终于放下了屠刀,她整理的内训、良言等书籍稳定了人心,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明朝永乐时期得益于朱迪的治国方略,也离不开徐熠华的悉心辅佐。遗憾的是,徐熠华只当了四年女王,就病死了。从那以后,朱迪再也没有授予新的女王,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徐熠华是唯一的。

徐熠华死后,朱迪没有把他心爱的妻子葬在南京,因为他已经决定搬到北京。他未来的家将在北京,徐熠华也将葬在北京。于是,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就有了以长陵为中心的明十三陵。朱迪搬到北京有很多原因。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和徐熠华在一起的年轻时光。

我常去的北京西山绵延3000平方公里,是朱迪的封地。作为燕王,朱迪的足迹遍布西山,作为燕王的妻子,徐熠华的足迹也留在西山。在雄伟的西山,朱迪和徐熠华夫妇的故事被过去的山风收集。

潭柘寺受到清朝皇帝的青睐

在北京西部的群山中,有三座千年古刹——戒台寺、西凤寺和潭柘寺,从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如果画一条直线,可以把三座相距5公里的古庙串联起来。在这三座古刹中,潭柘寺规模最大,地位最高,历史最悠久。

潭柘寺因龙潭和柘树而得名。龙潭在后山,为八角形水体。昔日龙潭碧波荡漾,两股泉水在那里汇合后,顺流而下,滋润着古寺和山中的草木。现在,山泉几乎干涸,只剩下龙潭一潭水。好大的一滩水啊?我问了龙潭门口的值班人员。她笑着摇摇头,解释说她也没看过,我也说不上来。入口处的石头广场下有一块醒目的黄色警示牌——龙潭因防汛抢险临时封闭。

由于山泉的浸润,原本生长在南方的柘树一度在潭柘山生根发芽。那时候的潭柘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柘树。这种桑科小树的果实类似桑树,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酿酒。每次熟了,附近的村民都上山去采摘。柘木的叶子可以养蚕,柘木可以做染料。当时潭柘寺的和尚法衣在全国佛教大法会上赚足了眼球。那些迷人的法衣是由丝绸面料制成,并用木材染色。据说柘树皮还是一种神奇的药材,可以治女人不孕。于是,人们纷纷剥去柘树的树皮,导致强壮的柘树枯萎死亡。他们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却给自己带来了灾难。后来当地人在潭柘寺周围种了一些柘树,但是满山都是柘树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了。

潭柘寺位于潭柘山脚下,背靠珠穆朗玛峰。周围的九座山峰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冬季凛冽的北风和寒流,使这里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座古寺,号称天下第一寺,建于西晋。一千六百多年了,民间都知道潭柘寺在先,北京城在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潭柘寺的名称几经变迁。晋代叫卡夫卡寺,唐代叫龙泉寺,晋代叫大满居士。明代,龙泉寺和卡夫卡寺得到修复。在清朝,康熙皇帝把它命名为云岫寺。在民间,因为龙潭和柘树的存在,人们一直称之为潭柘寺。

除了历史悠久,潭柘寺的建筑规模在北京的寺庙群落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所有的寺庙都依山而建,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中,两边的建筑基本对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这种建筑格局与北京相似。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也建了九门。在全盛时期,潭柘寺曾经有99间半的房子,而北京故宫有999间半的房子,就像扩大版的潭柘寺。

规模最大的时候,潭柘寺除了潭柘山脚下的寺院,还有三个下院,一个是门头沟区永定镇李元庄的丰福寺,一个是阜成门内的一角寺,第三个是阜成门外的晁海观音寺。当时潭柘寺生产精良,仅耕地就有43000多亩,还有大量的林区和山野。东起卢沟桥,西至涿县,南至良乡,北至延庆,方圆数百里,有400多个村落的房产所有权基本属于潭柘寺,所以民间有个说法,潭柘寺有360个庄子,一个人一天吃够了。

之所以这么有钱,是因为潭柘寺是北京最大的皇家寺庙,背景非同一般。以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著称的潭柘寺,历来为历代帝王所青睐。自金熙宗以来,历代皇帝都到潭柘寺拜佛,游山玩水,并拨专款对寺庙进行改扩建。潭柘寺皇家身份的确立是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当年,康熙皇帝将潭柘寺命名为云岫寺,并亲笔题写寺额,成为潭柘寺皇家身份的象征。潭柘寺入口的门楣上至今还挂着那六个古汉字。在皇室的关怀下,潭柘寺进入鼎盛时期,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寺庙地主庄园。

清朝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都曾多次到访潭柘寺,康熙皇帝更是对潭柘寺情有独钟。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帝下诏,广济寺方丈鲁宗师和与其交往多年的真焕和尚为潭柘寺方丈。那年秋天,康熙游览潭柘寺,与真焕和尚讨论佛法,徜徉于山水之间,逗留数日,久久不散。临别时,康熙送给潭柘寺10卷金刚经、10卷药师经、1座陈翔、1尊寿山石观音、18尊寿山石罗汉,以表告别之情。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康熙帝拨银一万两,大规模修缮潭柘寺。在真焕和尚的主持下,从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一年夏,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修缮了三百多座寺庙,使这座古老的寺庙焕然一新。康熙帝第二次参观潭柘寺时,看着新修缮的寺庙,觉得兴高采烈,英姿飒爽。他不仅为修建云岫寺题写了寺额,还为大雄宝殿、天王殿、毗卢阁、谭洁和大悲殿等主要殿堂题写了匾额,从而给这座古老的寺庙贴上了更多的皇家标签。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带着后宫嫔妃第三次游览潭柘寺。此时,他的老友甄嬛和尚已经圆寂三年。见物思人,康熙满心惆怅。从此,为了避免触景生情,他再也没有去过潭柘寺。但在康熙皇帝的影响下,后宫的嫔妃和王公不断前往潭柘寺拜佛,游览山川,赏赐寺庙大量财物。仿佛这座千年古刹成了皇家后花园。

回想起来,康熙和潭柘寺的缘分很偶然。那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当他游览西山时,他住在北京西部马鞍山的戒台寺。千年古刹的宏大规模让他倒下了。那天的饭局上,有人告诉他,戒台寺和20里外的潭柘寺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好奇心让他对潭柘寺产生了关注。这种关心是一辈子的。

(岳强)

柘树风水上的说法 柘树的神奇功效

潭柘寺开放时间

北京的潭柘寺是当地非常重要的佛教圣地,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甚至比北京还长。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那么受疫情影响,潭柘寺2021年什么时候重新开放?

潭柘寺景区关闭,正殿关闭。

潭柘寺、戒台寺景区自2021年8月7日起暂停一切宗教活动,关闭大雄宝殿等宗教场所。恢复时间会进一步公布!游客还是可以去景区的室外开阔地带。

全寺坐北朝南,背靠朱宝峰,四周是回龙、虎踞、鹏日、崔子等九峰。是风水宝地。因寺后有龙潭,前有柘树,故名潭柘寺。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言公主去潭柘寺出家赎罪。她在寺里圆寂后,每天跪在观音寺里念经,向观音忏悔。过了很久,她真的在庙里的一块砖上磨出了两只深深的脚。

今天,妙言公主的砖崇拜仍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这是潭柘寺的珍贵历史文物。妙言大师死在寺内,他的墓塔就在寺前的矮塔院内。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两次视察潭柘寺,赐名简家云寺,并题写寺额。自此,潭柘寺成为北京最大的皇家寺庙。

从山门入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建筑。在寺庙的中轴线上。左右两侧有梨树院和宫院。你可以步行去参观。

寺内建筑风格统一,大多色彩鲜艳,彩绘精美,布局精美,还有很多皇帝来过居住的宫殿,所以非常漂亮。除了楼房,院子里还有很多参天古树。树木遮天蔽日,给人一种古朴宁静的感觉。拍照也不错。

接殿寺南面是建筑风格独特的舒然岩寺。下面是一个八角形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面是一个八角形的大殿,四面都有门。殿顶重檐,下檐仍为八角形,飞檐上翘,上檐为圆伞。大厅顶部是圆形金字塔屋顶,顶部是镀金屋顶。

楞严经坛原是寺内僧人传授楞严经,举行楞严经的地方。因年久失修,1971年为保护而掉架,2013年重建,成为中国唯一的楞严坛。

包:天王堂前有一铜罐,直径1.85米,深1.1米。它是僧侣用来烹饪的。这个锅以前在东十字医院北室西室,那里有一个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需要16个小时,可以装10石大米。

因为锅底厚,文火慢炖,粥又粘又香。关于这两个锅,也有抛沙不漏米的说法。原来锅底有一个盛沙的容器。随着粥的不断搅拌,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大雄宝殿后面的御树是一棵千年银杏树,规模壮观。据说这棵树的每一根树枝都是清朝每位皇帝登基时生长的,很有意思。

除了以上景点,寺内的曲水流动雕塑、老虎洞、观音洞也很有名,各有各的有趣历史和传说。

潭柘寺东北有一条上山的石阶路,通往寺后的龙潭。潭柘寺的池子指的是后山的龙潭。到龙潭大概1公里,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但是龙潭很小,也不是很有特色,游客很少去。

除了看到很多古树

还能怎么说潭柘寺呢?

潭柘寺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被称为民间谚语潭柘寺第一,然后北京城。高高的山峰阻挡了来自西北的寒流,所以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寺内有参天古树和佛塔。整个寺庙建筑根据地形巧妙布局,环境极其优美。

老北京有个传统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其实还是先有北京城,再有潭柘寺。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北京是首都,也就是潭柘寺之后,北京才作为首都出现。

因为历史研究,北京在西周就形成了城镇。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潭柘寺有千年银杏树和二乔玉兰花,是潭柘寺的植物二宝。

潭柘寺的两件宝贝是宝壶:一件是大锅,直径4m,深2m。熬粥一次需要16个小时。救灾期间,灾民可以在这里领取粥和米。二是石锅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有一条石锅鱼,长1.7米,重150斤。它看起来像铜,但实际上是石头,敲击时能发出五种声音。逢年过节,这里的香火异常旺盛,有钱人都会来争抢第一香。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