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在谁手里,努尔哈赤最后的接班人?
1626年八月十一日,后金天命汗、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终年六十八岁。继承努尔哈赤汗王之位(努尔哈赤生前只称汗,未称帝)的是其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即后来的清朝开国皇帝。不过,皇太极却并非是努尔哈赤的指定继承人,他之所以有幸荣登大宝主要是依靠了诸位旗主贝勒的共同拥戴。那么问题来了,努尔哈赤临死前,究竟想把大位传给谁呢?
虽然努尔哈赤没有留下书面文字指定由哪个儿子来接班,但从他晚年的种种安排上来看,推断出谁是他中意的继承人其实并不难。努尔哈赤生前曾两次指定过接班人,第一次他选择了长子褚英。褚英能征善战,军功显赫,按理说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可是褚英个性骄横跋扈,做事不计结果。后来父子间矛盾日益激化,以至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后努尔哈赤在盛怒中下令处死了褚英。努尔哈赤第二次指定的接班人是次子代善。和褚英一样,代善自小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褚英脾气暴躁,代善却对人彬彬有礼,深得大家的尊重。从种种方面来看,代善都是汗位的不二人选。可是,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代善却因被传与大妃阿巴亥(地位相当于皇后)有私情,结果被努尔哈赤废除了继承人资格。此后,努尔哈赤都不再提及继承人的问题,直到他去世时,储君之位依然悬空。然而,就在大家猜测谁会成为汗位接班人的时候,努尔哈赤却将自己亲自统领的镶黄旗、正黄旗,分别授予给他和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并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另外再赐一旗给多尔衮。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会知道,满清共分八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每旗的最高长官为旗主,地位仅次于大汗。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镶黄两旗,其余则由他的子侄担任旗主。努尔哈赤晚年决定将自己的两黄旗交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想必连瞎子都能看出其用意是什么了。再加上这三兄弟的生母阿巴亥虽然曾传言跟代善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但努尔哈赤依旧让她保留大妃之位,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此基本可以推断,努尔哈赤应该是想将汗位传给三兄弟中的某个人。其中,阿济格或多铎的可能性最大。然而,没等努尔哈赤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他就突然离世了,接下来的局面就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由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在当时年龄都还太小,论资历、经验、谋略都远不如他们的几位哥哥,因此这三兄弟很快就被众人踢出局。在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和利弊权衡后,诸旗主贝勒最终达成共识,推举四大贝勒中实力最弱的皇太极继承汗位。众人认为只有如此安排,才能最大程度保持住他们各自的地位和利益,因为“软柿子”大汗容易拿捏。然而,让众人始料未及的是,皇太极这位大汗却并非是“软柿子”。他登上宝座后不久,就轻松搞定了其他旗主贝勒,将大权包揽到自己手中。之后又通过一系列改革,大大提升了后金的总体实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清。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努尔哈赤上一代帝王是谁?
崇祯皇帝
朱由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朱由检(1611年02月06日-1644年0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16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朱由检出生于北京慈庆宫。天启二年(1622)被哥哥明熹宗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接受明熹宗遗命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魏忠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但很快便不再相信文臣,转而继续依靠宦官。当时,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晚明政府效法张居正的敛财式财政,但赶上连连天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另一方面,辽东的后金势力崛起,不断地蚕食明朝的势力。朱由检虽然勤政,但无法改变明朝逐渐崩塌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朱由检见大势已去,便自缢于煤山,终年34岁。清军入关后,依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隆武帝改庙号为威宗。
努尔哈赤是哪个朝代?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 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 .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亦称为大清国。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 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
康熙年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尤其是清中叶以后,“中国”或“中华”作为与“大清国”含义相同并可互换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ina等词对应,与西方列国在表面对等的主权条约国意义上使用,并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之习惯性运用与“承认”。
为何是皇太极而不是多尔衮继承了汗位?
清太宗皇太极在清太祖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能够脱颖而出,有一个最大的前提条件——嫡出!清太祖虽然子嗣众多,嫡出者却只有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清太宗)、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八位。褚英和代善是原配佟佳氏所生,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是继室富察氏所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继室乌拉那拉氏所生,清太宗同样是继室所生,但因为后来他成为了皇帝,在清太宗的“操作”下,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成了清太祖唯一的皇后——孝慈高皇后!反倒是清太祖的原配佟佳氏成了元妃……但不管怎么说,以上说的几位都是嫡子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清朝虽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从女真时期开始,嫡庶之别便已经事实存在了。只有嫡出的儿子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举个例子,康熙年间因为党附鳌拜被杀的宗室班布尔善,他的父亲塔拜就是清太祖庶出的儿子。直到去世,塔拜只得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爵位。在塔拜去世多年之后,也只被侄儿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如果没有嫡出的身份,清太宗恐怕很难有出头之日……
嫡子之间的角逐因为嫡庶之别,清太祖汗储的角逐实际上就是嫡子之间的角逐。嫡长子褚英最早被立为汗储,也最早倒台,最终还丢掉了性命……虽然后来他的儿子杜度手里依然掌握着一旗,但这一脉已经失去了汗位继承权。清太祖去世之时,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只有阿济格成年了,多尔衮才十四岁、多铎更小!唯一成年的阿济格偏偏又是个“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这就注定了这三位嫡子根本无力与年长的哥哥们角逐汗位。德格类与莽古尔泰一母同胞,清太祖为了在儿子之间搞平衡,有意无意地压制了德格类的发展,他一直未能独当一面。
因此,清太祖去世之后,争夺汗位的就是剩下的三位嫡子代善、莽古尔泰和清太宗。再加上一位叔伯兄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四大贝勒”。阿敏纯属“打酱油”的, 他出身小宗,父亲舒尔哈齐又因为与大爷清太祖权力斗争失败被幽禁至死,他不可能成为汗位继承人!因此,阿敏更多地是政治投机而不是争储、争位。
代善在褚英被杀之后曾经被清太祖立为了汗储,但后来被庶母德因泽告发与继母乌拉那拉氏有染,被清太祖公开否决了汗位继承资格!换言之,代善已经没有“合法即位”的可能性了。但代善父子手里握着正红旗、镶红旗两旗,实力依旧不容小觑,还是有实力“武力争位”的。莽古尔泰手里握着镶蓝旗、褚英的儿子杜度手里握着镶白旗、阿敏手里握着正蓝旗,清太祖自己的镶黄、正黄两旗事实上落在了一母同胞的多尔衮兄弟手中,清太宗手里其实只有正白旗一旗!那么,实力并不占据优势的清太宗为何会成为大汗呢?
清太祖驾崩、四大贝勒主政后金天命十一年,清太祖驾崩,生前没有明确指定汗位继承人。为了汗位和各自的政治利益,四大贝勒火速合流,将矛头指向了清太祖的大妃乌拉那拉氏,逼其为清太祖殉葬!乌拉那拉氏一死,他的三个儿子年纪太小,虽然手握两旗却无力与几个年长的哥哥争夺汗位。接下来便是四大贝勒之间的角逐了,除了代善之外,一人一旗、势均力敌,谁也吞并不了谁,谁也不服谁!
代善已经被清太祖否决了汗位继承资格,而且他和儿子手里握着两旗,无论清太宗还是莽古尔泰、甚至小宗的阿敏都不愿代善来接这个班,否则代善本就占据优势、又成了大汗,其他几位恐怕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如此一来,要么莽古尔泰、要么清太宗,没有其他选择。就在这个时候,代善的儿子倒向了清太宗,实际对比发生逆转,代善原本的优势没有了,清太宗反而占据了优势。阿敏本就没有汗位继承权,他只在意切身利益,在儿子的“策反”下、代善也接受了清太宗,莽古尔泰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认命。
因为自身实力并不占据绝对优势,清太宗根本做不到“唯我独尊”,最后只得对几位哥哥妥协,推出了四大贝勒联合主政的权力格局。剩下那三位一看,联合主政有利可图,表示可以接受。一场内乱就这样消弭于无形之中,在四大贝勒主政的前提下,以清太宗为尊、出任新大汗。就这个“以清太宗为尊”给了清太宗后来打压其他几位的法理依据。
打压政敌、巩固地位在成为大汗之后,清太宗利用以己为尊的地位不断出击、打压代善,将实力最强的代善变成了一尊地位崇高的神主。清太宗又借“贻误军机”等借口发难,给莽古尔泰降爵位、削牛录,在清太宗的不断打压下,莽古尔泰郁郁而终,被气死了……小宗的阿敏也没能逃过清太宗的打压,被清太宗借作战不力、弃城逃亡发难,幽禁终生。与此同时,随着权力斗争的不断深化,旗份置换、吞并、重新划分也在不断继续,经过多年努力,清太宗最终将镶黄、正黄两旗弄到了自己手中,将正蓝旗交到了长子豪格手中。自此,清太宗父子八旗有其三,地位完全稳固并占据了绝对优势!
占据绝对优势、清太宗称帝在地位稳固、实力占据绝对优势之后,清太宗也不在满足于大汗身份了。天聪十年,清太宗去汗号称帝、改元崇德并改国号为大清,成为了清王朝的第一任皇帝!这里必须说清楚,清太宗才是清王朝的第一任皇帝,清太祖只是后金政权的大汗,从来没有称帝!所以,提问者说清太宗继承皇位显然是不对的,他继承的是汗位,皇位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
努尔哈赤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太祖。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于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