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尚书总督巡抚将军清朝各是几品官?
中堂是大学士的别称,能参与军机处议事的,首席大臣,是正一品,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尚书为从一品,总督为从一品,一般加尚书衔,或都察院右都御使衔。巡抚为正二品,将军为从一品。
清朝时的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巡抚是清代省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俗称“抚军”。官品为从二品,下辖两司:1.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2.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等。所以说,可以说是管辖司法、治安方面的省委副书记兼副省长兼公安局局长
清朝的广州将军、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广东提督四个官职谁最大?
广州将军最大,两广总督次之,然后是广东巡抚,最后是广东提督。
几个职位的品级,广州将军在乾隆以前是正一品,乾隆以后是从一品,总督本是正二品,但一般有加衔为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升为从一品,巡抚也本是从二品,会加衔兵部侍郎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为正二品,而广东提督为从一品。
广州将军府址就是今天的广东迎宾馆,图为广东迎宾馆碧海楼,前面的两个玻璃罩着的石鼓是仅存将军府的物件。几个职位的管理范围,广州将军是驻防在广东八旗兵的最高统帅,两广总督是广东广西军务、政务的最高长官,广东巡抚是广东军务政务的长官,广东提督是广东绿营兵的最高统帅。
图为晚清爱国重臣刘长佑,曾任广东巡抚。因为清朝采取“以满治汉,以文督武”的管理措施,广州将军是满人的八旗兵,其实是范围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省内的镇抚、军事、外交等事宜,太平时期工作偏重于军务方面,一旦用兵或打起仗来,将军在省内可统筹全盘事务,提督、总督、巡抚都要归其下。
今天的广东省民政厅是以前两广总督府址上建立起来的。另外,如果四位官员一起坐堂,也是将军坐中间,总督居左,巡抚居右,如果是数人联名上奏,由将军领衔,总督次之,巡抚第三,提督最后,所以广州将军最大。
两广总督本就是广东巡抚的直属上级,所以总督在前,巡抚在后。
图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他收复东沙,命名西沙,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最后就是广东提督,虽然是从一品,也是绿营兵最高武官,但排在三者之后,是因为广州将军、总督、巡抚都可以节制广东提督,特别是巡抚才二品也行,这叫大小相制,又因为“以文督武”的政策,总督和巡抚对本省的绿营兵不但有征调权、监督权,还有调派罢黜权,广东还有个广东水师提督,也是一样的情况。
清代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分别是几品官?
清代官员的品级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八府巡抚几品?
明制 监察御史正七品
清制 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
简介
帝制时代其实没有“八府巡抚”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实际上是个御史,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称“侍御史”。从这个御史的“御”字,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主)身边的人,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基本资料
帝制时代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
明制
监察御史正七品。在外巡按,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军,提督学校,两京各一人,万历末,南京增设一人。巡盐,两淮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茶马,陕西。巡漕,巡关,宣德四年设立钞关御史,至正统十年始遣主事。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如明代巡按北京西城御史袁可立就曾抗旨斩杀了跋扈杀人的弄臣,案件震惊朝野。
清制
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在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满、汉各一人。巡按御史寻置寻废,没有定制。
所以,巡按是都察院派到各道的监察御史,明时正七品,清时从五品(清时有过变动,但系主流定制)。明制条件下,一道远多于八俯,完全不存在“八府巡按”;清制条件下,监察御史作为巡按出差,刚好巡视“八俯”,则系巧合。“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这点没有问题。也有人认为八府指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