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她和徐志摩的婚礼是旧式的,然而离婚却是新式的。最让张幼仪肝肠寸断的是,徐志摩不顾她怀有身孕,就急不可耐地,近乎于逼迫地,和她离了婚。
林徽因的三个追求者分别是谁,林徽因病危中为何想见昔日情敌张幼仪?
这件事,被写在张幼仪的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
据张幼仪说,事情发生在1947年。
当时,她在北京参加友人的婚礼。
结果,林徽因听说后,便托朋友给她带话,表示想要和她见一面。(林徽因旧照)
张幼仪和林徽因并非朋友,甚至算得上情敌,那么,林徽因为什么要见张幼仪呢?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她和徐志摩的婚礼是旧式的,然而离婚却是新式的。最让张幼仪肝肠寸断的是,徐志摩不顾她怀有身孕,就急不可耐地,近乎于逼迫地,和她离了婚。
而离婚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徽因。
当时,徐志摩在英国剑桥留学。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被政府调往英国任职。
林长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非常开明。他总希望子女能有改良社会的能力。所以他让林徽因随同出国,本意是想开拓她的视野,增加她的见识。
到了英国后,林长民住在伦敦。由于身处异乡,再加上他非常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因此经常邀约徐志摩来寓所谈天说地。
这样一来,徐志摩就难免和林徽因有所接触。
此时的林徽因不过16岁,正是青春之龄。不仅容貌清秀明媚,还广博诗书,且英语说得十分流利。
最让徐志摩高兴的是,林徽因同样很喜爱他的诗歌。不光能把他写的诗倒背如流,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背诵出来。
显然,林徽因是徐志摩的小粉丝,而徐志摩也很喜爱林徽因的聪慧伶俐。(徐志摩旧照)
随着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正在徐志摩身陷热恋之中时,张幼仪却不合时宜地来到了他身边。
张幼仪的到来,无疑让徐志摩烦恼,仿佛这是为了有意提醒他,他不光是有妇之夫,还生了一个儿子。
这残酷的现实,让徐志摩越发心里充满憎恶,他把所有的不满和怨气都撒在张幼仪身上。毕竟在他看来,张幼仪不过是个不懂得浪漫的“土老帽”。
异国他乡,张幼仪既要饱受徐志摩的怨气,还要曲意迎合他。希望能感化他,并维持这不平等的婚姻。
在这种情况下,张幼仪再次怀孕了。
这使徐志摩气恼和嫌恶,他让张幼仪必须去堕胎。
同时,徐志摩愈发坚定了要和林徽因在一起的决心。(林长民和林徽因)
当林长民发现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后,勃然大怒。在他看来,徐志摩虽说是青年才俊,但是他毕竟有家室。因此,林长民为了阻断他们的联系,当即就和徐志摩断了往来,并准备带林徽因回国。
徐志摩一向是喜欢在情感上受虐的人。当他听说后,毅然找到才生下孩子不久的张幼仪,毫无商量余地的,和她办了离婚手续。
徐志摩恢复自由身,兴冲冲地赶到林家寓所时,却发现已是人去楼空。
尽管徐志摩紧追其后回了国,但林徽因却经过冷静思考,最终放弃了这段感情,转而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正因如此,尽管徐志摩后来又和其他女性发展过几段感情,但是林徽因却成了他心里抹不掉的白月光。
张幼仪呢,离开徐志摩后,在娘家兄弟的帮助下,不光在国外留了学,回国后,还在商业上大有成就。
此时的她,早已不再是在徐志摩面前战战兢兢的那个旧式女子了。
她有见识,有头脑,又把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她虽然在才华上比不上林徽因,但是她走了一条男子的道路,并且还走得非常漂亮。
反倒是为爱而生的徐志摩,最终因为娶了交际花陆小曼,生活却过得一团糟糕。
最后,徐志摩不幸坠机而亡,去世时才34岁。
(张幼仪和徐志摩)
在陆小曼经济紧张的时候,张幼仪曾接济过她。因此有人说,张幼仪恨林徽因,却不恨陆小曼。
这话似乎也有点道理,毕竟因为林徽因的出现,让她失去了婚姻,又是因为林徽因的缘故,让她的儿子徐积楷失去了父亲。
这让张幼仪对林徽因自然没有好感,因此二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交集。
所以,当林徽因提要想要和张幼仪见一面时,张幼仪是觉得非常突兀的,她不知道林徽因出于什么心理。
不过,张幼仪毕竟是个良善的人。当她听说林徽因病重后,还是带着徐积楷去看望了林徽因。
据张幼仪回忆,她和林徽因见面后,相对无言。林徽因只是不断地拿眼瞧着徐积楷。
后来,张幼仪在回忆这次见面时,她说,林徽因大概只是想看看这曾因她而受到伤害的妇人,是否安好罢。
(参考史料:《小脚和西服》《林徽因传》)
梁思成临终说林徽因?
林徽因去世多年后,梁思成在回忆起她的时候,却说了一句“徽因太聪明,追求她的人有很多,有时候做她的丈夫会感觉很累!”外人眼里的鸳鸯伴侣,为何会在另一半去世后坦言婚姻生活很累呢?难道之前的美好都是假象?
林徽因是一个倔强、有个性的女子,就像她讨厌被人说她好看一样,仿佛“好看”就代表自己一无是处。
综上所言,不难理解梁思成为何会在晚年时,说出一句:“林徽因太聪明,追求者很多,做她的丈夫太累。”当然,这未必是抱怨,也只是娶了一个优秀女子后的体会罢了。
徐志摩和林徽因什么关系?
徐志摩是林徽因的追求者之一。
1921年3月下旬,徐志摩起身伦敦拜访林长民,在于林父学术交流时,初识林徽因。几天不到,徐志摩的妻子便抵达伦敦,从而徐志摩随妻子搬去了距伦敦近100里的沙士顿。
接着就是各色文人渲染的康桥之恋。1921年,徐志摩来到了英国剑桥读书,与林徽因的距离拉进,于是两人常常一同作诗写文,同年9月,陷入爱河的徐志摩向怀有二胎的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但林徽因却在徐志摩离婚后的两个月后,选择了不辞而别,此时的林徽因年仅17岁,但是林徽因想的比徐志摩清楚的多。
梁思成老年时为何续娶林洙为妻?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其实是:既然吃过了鲍鱼,就不应再以窝头裹腹。或者说,你既然已吃过饭了,就再不会饿了。这样的想法,本身在逻辑上就是混乱的。 林徽因的才华以及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勿庸质疑的。她与梁思成的婚姻虽说是由梁启超一手处成,但也不能据此来判定,二人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一个人也许会是好的恋爱对相,但未必是好的结婚对相。 外人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林的民国第一才女的名分,谁能娶其为妻,真是此生无憾。然而,她是否是让娶了她的人觉得此生无憾的好妻子,只有梁思成有发言权。自己是否有让人艳羡的伴侣和婚姻,也只有当事人有发言权。 而丧偶再娶或是再嫁,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也更幅合真实的人性。这和道德无关。这只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私权利应该被尊重,而不应以任务理由而被指责或是质疑。
梁思成为什么能娶到林徽因?
因为这很有可能是一桩政治婚姻。林徽因很可能只是梁启超给林长民的保证和补偿。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分南北,南方自然是孙中山先生的护国军政府,而北方则是北洋政府。
南北政坛风气不一样,北洋政府就特别流行“结儿女亲家”,或者是与心腹手下、合作伙伴,或者是势均力敌的其他实力派别领袖。
比如张作霖为了表示和曹锟以及奉系的亲密关系,就让自己八岁的儿子张学思娶曹锟七岁的女儿曹士英;段祺瑞与黎元洪做亲家等等。
梁启超和林长民虽然是南方人,但是他们一直在北方政治圈子厮混,所以难免沾染上北方政治圈子的一些习气。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1918年见林徽因后就差不多决定要让林徽因做自己儿媳妇了,当然很多传记著作都说是梁启超慧眼,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为什么会是1918年?
如果从当时政坛变化入手就能很容易找到答案。
因为1917年段祺瑞和徐树铮,主要是徐树铮在民国第二次国会选举中狠狠的涮了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研究系”一把;在此之前,梁启超等人从张勋复辟之后就一直支持段祺瑞,梁启超为了支持段祺瑞,还亲自动手撰文痛骂自己老师康有为;而段祺瑞在一段时间里也把临时参议会交给梁启超等人去操纵。
梁启超本人也因为1917年这次国会选举肯定是他以及“研究系”大显身手的时候,结果段祺瑞心腹谋士徐树铮早看梁启超等人不顺眼,结果在新国会选举中利用金钱收买以及影响各地督军的办法,轻易在新国会选举中把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打败了,梁启超等人仅获得21席,不足新国会5%。
受此打击,“研究系”暂时偃旗息鼓,两大领袖,梁启超专心“著书”活动,汤化龙则是“出洋考察”。但是梁启超之所以是梁启超,就是因为他不会甘心就此蛰伏,所以很快他就把合作目标放在了同样被段祺瑞推上总统宝座的徐世昌身上,因为他知道徐世昌肯定不会甘心做段祺瑞的傀儡。
但是梁启超虽然是“研究系”的领袖,但是他本人并不擅长蝇营狗苟、拉拢收买、幕后交易这些政客手段,他需要一个具体执行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梁启超只适合做董事长,具体干事的CEO要另外找人。
那么谁适合干“蝇营狗苟、拉拢收买、幕后交易”这些事情呢?
林长民。
林长民政治活动能力之强,胡适都很鄙视的,认为林长民做的事情不像是知识分子或者士大夫该做的,而是“政客行为”。
既然林长民实际是个政治家,那么梁启超要想拉拢林长民就必须给足保证,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也许就是这种保证。
还有一个旁证也许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就是1919年5月发生了重大事件,但是其实这件事是梁启超和林长民在背后策划,对准的就是段祺瑞;当然,最后这个目标没达成,段祺瑞秋后算账的时候,林长民一个人背起了所有的罪责。
林长民宣布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徐世昌安排到欧洲干参与“国际联盟”的闲差,事实上也就是公费让林去散心,所以林徽因才会跟着自己父亲去英国;应该说林长民为梁启超确实在北洋政府这边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用胡适的话说,林长民很长一段时间“终日除了写对联条屏之外,别无一事。”
为什么梁启超要在林长民和林徽因回国后就迫不及待宣布梁思成与林徽因订婚的消息?
这可能也是梁启超作为“研究系”的领袖弥补林长民政治生命终结的一个举措。
而且为什么1923年以后林长民似乎就没怎么管林徽因了?
这除了林长民四处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以外,更重要的是林徽因当时已经可以被视作梁启超的儿媳妇,这也是梁启超对林长民的承诺以及补偿,自然林长民就不再为林徽因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