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个功臣名将下场,明朝34个功臣名将,没有被朱元璋杀掉的有哪?

    明朝于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灭亡。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初的功臣在朱元璋一代,再经米棣一代,结局都不咋地,多被抄家灭族。即使有后人也多隐姓埋名,过着无人相识的生活。至明亡后,都已寂寂无声了。

明朝34个功臣名将下场

明朝34个功臣名将,没有被朱元璋杀掉的有哪?

说到薄情寡性的帝王,朱元璋可以算得上一个了。

三十四个功臣名将,最后活下来,没有被杀掉的,却只有四个。这四个人分别是耿炳文、汤和、郭英、沐英。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描写的最贴切的就是朱元璋了,这个小老儿为了保证自己孙子的皇位,为了能确保自己的孙子安全的继承大统,可谓是下尽了狠手。那些人可都是跟着他一起起义,一起打天下的,最后却还是被他给一个个弄死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朱元璋心黑手狠的地方了。

至于耿炳文,郭英,汤和,沐英四个,又都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能幸免于难呢?

首先是耿炳文。

长兴侯耿炳文,洪武年间名将。他的成名之战,是防守重镇长兴城,让张士诚先后攻打十年未能得逞。他虽屡立战功,却毫无居功之意。在祖先的神道碑上,他把自己比作皇帝的猎犬,连功臣的称呼都配不上,只配做一条有功之狗。令朱元璋大为满意,觉得他忠直谦卑,谨遵为臣之道,从而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他也不负重托,日后朱棣起兵造反时,他是建文帝的得力干将。

他可谓是忍辱负重的典范。对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到了最低,并且极尽表现自己的忠心,最后这才被放了一马。

其次就是汤和,信国公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投身军旅的引路人。汤和功高爵显,但不恋富贵不贪名位,深明进退之道。洪武三年大封功臣,资历功勋与他相似的徐达、常遇春获封公爵,他却只得了个中山侯。但他毫无怨言,勤勉依旧。到洪武二十一年,他率先辞职还乡,不再掌兵,正合皇帝心意。朱元璋对他大加褒奖,赏赐金银、土地,还在汤和老家盖了一所王府豪宅,把他作为功臣表率。

汤和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但是尽管如此他也没敢居功自傲,早早的放下兵权告老还乡,这才从朱元璋的黑名册上被划下去了。

然后是郭英,沐英,这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妃子的亲戚,一个是自己的义子,都占了那么一点亲戚关系,又从来不跟朱元璋要地要黄金,表现的都是很低调,最后才能得以幸免。

西平候沐英,是朱元璋的一个义子。他少小家贫,流落江湖,朱元璋把他抚养成人。他12岁就学着行军打仗,逐渐成为一员谋勇兼备的虎将。他孑然一身,最亲近的人就是朱元璋夫妇,因此一直视他们为父母,感情很深厚。沐英又是一员难得的将才,镇守西南边陲卓有成效,因此让皇帝省心又放心。

武定侯郭英,他姐姐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郭宁妃,他虽是皇亲国戚,却从不依靠他姐姐的裙带关系,他的功名富贵,全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搏命换来的。郭英勇猛过人,屡立大功,朱元璋甚至把他比作自己的尉迟敬德。郭英虽然身为国舅爷,又劳苦功高,但一直谨慎谦和。别的功臣都置办家产豪宅,他却无动于衷。朱元璋问他原因,他回答:“臣本身是一介平民,依靠您的恩宠,能有今天的富贵已经很满足了,岂能再生奢侈之心。”朱元璋大为感叹,称赞他“忠诚朴实”。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