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棉铃虫、螟虫。它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寄主为棉花、玉米、烟草等作物,食性杂,也危害枣、苹果、桃、杏、泡桐等树木。幼虫吃嫩的嫩枝和叶子,导致叶子缺少雕刻和洞。果实被杀死后,形成大的空洞,外面经常有昆虫的粪便,导致果实脱落。
(1)形态特征①成体。体长14 ~ 18毫米,翅展30 ~ 38毫米,头、胸、腹部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后翅褐色至黄白色,外缘褐色,宽带中间有两个光点。
②鸡蛋。长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或淡绿色,有光泽,孵化前呈深紫色。
③幼虫。体长30 ~ 42毫米,多见于绿色和红褐色。体色受食物和环境影响较大,腹节背面有许多毛状瘤。
④蛹。体长17 ~ 21毫米,黄褐色,体尾部有一对黑褐色刺,尖端略弯曲。
(2)生活简史棉铃虫世代因地而异,新疆、内蒙古、青海一年三代,华北一年四代,长江流域以南一年五至七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华北地区,来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高峰期在5月中上旬。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等早春作物,第二、三代危害棉花,第二、三、四代可危害枣树。成虫白天潜伏,晚上活动,有强烈的黑光和萎蔫杨柳枝倾向。每只雌蛾产卵期为7-13天,卵一般散在幼叶和果实上。幼虫3龄后开始吃果,应在果实进入前做好防治。幼虫期15 ~ 22天,6龄,老熟幼虫埋藏化蛹。
(3)防治方法①农艺措施。棉铃虫喜欢产卵的棉花等作物不在枣园附近和枣园内种植。春天土壤解冻后,翻土挑蛹,消灭越冬蛹。成虫期插杨树柄诱蛾或用黑光灯诱蛾杀死成虫。
②棉铃虫的天敌有胡蜂、跳甲、胡蜂和多种鸟类,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4)棉铃虫幼虫2龄前,可使用200倍Bt乳剂(含100亿活孢子/ml)、2000倍25%除虫脲3号、8000倍20%杀铃脲悬液,药效可持续20天以上,或4000倍2.5%功夫乳剂。与除虫脲混用防治效果更好。
四季豆里有很多无聊的虫子。怎么回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四季豆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炒菜和干锅味道很好,营养也很丰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目前中国各地都种植四季豆,满足大家平时的需求。现在市场的产量已经很高了,但还是卖的很好。即使价格有点高,也有很多人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种植者都能获得高额利润。主要是因为种植户在种植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对于种植户来说,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四季豆遭遇病虫害。无论是哪种病虫害,结果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发现得早,损失可能会少一些,但如果不重视,可能会卖给田间的病虫害。那样的话,产量会大受影响,甚至没有任何收入,还要自己努力补偿。四季豆是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即心丝虫,又称豆虫。这种虫子繁殖很快,所以很难杀死。让我告诉你如何预防心丝虫。
为了防治蚯蚓,必须进行平时的管理工作,所有细节都不能马虎。在种植过程中,应及时清除田间的花和豆荚,损坏的石叶和豆荚应深埋土中或直接浇灭,不留痕迹。这样害虫就无法传播到健康的植株上,要及时清除花蕾中的幼虫,彻底杀死害虫,让它们没有机会再破坏四季豆。种植四季豆时,最重要的是在肥料上管理好,发芽要一致,保持正确的生长势头,开花结荚的时间要相对集中,这样有助于彻底消灭心虫。为了使幼苗生长整齐,肥料的管理非常重要。种植前要加基肥,一次给足,适当摘掉过早或过晚开花的芽,使四季豆同时成熟。这样更有利于病虫害的预防。
蛾的发生不能单独控制。否则它们会繁殖很快,很快覆盖整个领域,所以当心房处于儿童期时,要用生物方法来预防。防治时,可用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冬虫夏草、杀虫真菌或BT乳剂的500倍溶液喷洒,或用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生姜真菌的300倍溶液喷洒。用药时应同时使用菌液,球孢白僵菌引流液应在24小时内用完。每周喷一次,连续喷几次就能杀死心丝虫。
菜豆螟虫造成的损害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在不使用化学品的情况下控制它
菜豆螟虫,也称为豇豆螟虫,是菜豆的主要害虫之一。豆螟主要危害豆类、芸豆、豌豆、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豆螟成虫分散隐蔽,产卵范围大,卵量多,不易喷洒或诱捕。因其繁殖快、数量多、面积广,防治难度大。他们吃豆,导致豆的产量和质量降低,这是豆农很头疼的问题。那么,角螟的危害特征是什么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治豆螟?
豆螟的有害特性:
豆螟的成虫在植物的嫩叶中产卵,经过大约5-7天的孵化后,吃掉豆荚中的豆子。3岁以上的幼虫钻食豆荚时,喷洒药剂很难杀死。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防治该虫,做到出苗一致,生长有序,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在关键时期集中消灭该虫。
它是寡占型螟虫,只危害豆科作物,如豆类、芸豆、豌豆、大豆、绿豆等。幼虫吃豆类的芽、花、嫩荚,导致芽、花、荚大量脱落。中后期幼虫钻入豆荚,吃豆排泄粪便,咬豆荚,使豆荚变形。食用价值降低,受害豆荚雨后容易腐烂,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品质变差。幼虫也能卷叶,吃茎。由于豆螟成虫分散隐蔽,飞行产卵范围大,产卵量大,不易喷洒或诱捕;3岁以上的幼虫钻食豆荚很难杀死。所以对这种虫的防治要特别注意,只有抓住它的薄弱环节,在关键时期用药,才能达到效果。
豆螟的防治方法:
1.重视农业防治。及时在田间落花落荚,并清除受损的叶片和荚,深埋,消灭落芽中的幼虫,减少虫源,防止危害转移;冬春多浇水,提高土壤湿度,可杀死结茧幼虫;冬季土壤深耕可冻死幼虫或被鸟啄死,减少越冬虫源。
2.加强栽培管理。种植管理要求出苗一致,生长整齐,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以便在关键时期集中灭虫。因此要求加强肥水管理,一次施足肥攻花打荚,适当采摘过早或过晚出现的散蕾。
3.生物控制。可以用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冬虫夏草、二化螟或BT乳剂的500倍溶液喷洒,也可以用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球孢白僵菌的300倍溶液喷洒。菌液应与制剂一起使用(球孢白僵菌应在2小时后喷洒)。防治期间,应在2龄幼虫高峰期喷洒,每7天一次,连续喷洒数次。
豆子里有很多蛀虫是怎么回事?有哪些防治方法
螟虫是危害豆类的主要害虫。孵化后分散隐蔽,产卵范围广。孵化后以幼豆为食,但根本看不到,防不胜防。直到疾病出现,我才知道这种虫子的威力。该虫繁殖快,产卵量大,区域分散隐蔽。成虫的卵一般产在幼叶上,成虫约需5-7天。三龄幼虫一旦钻进豆荚吃豆,就不容易防了,药物也没有明显效果。
种植前,深挖土壤,进行病虫害防治,消灭土壤上的越冬虫源。发生虫害时,及时清除田间的落花落果,并及时清除受损的叶片和豆荚,深埋,消灭虫卵,减少虫源。如遇虫害,应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对损坏的卷叶、落荚要清除,并深埋或用水浸泡,消灭落芽中的幼虫,减少虫源,防止危害转移。
种植要求出苗一致,生长整齐,花期和结荚期相对集中,做到集中除虫,加强肥水管理,一次施足肥,适当去除早出或晚出的散芽。布局合理。在螟虫危害严重的地区,要避免豆科作物复种、连作或与用作绿肥的豆科作物连作,最好与禾本科植物轮作,以减轻螟虫的危害。
当豆类主蔓长20-25节时,应去除顶芽,达到控制营养生长的效果,有效促进下部花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主蔓过长,造成架间缠绕的现象。当侧枝有7 ~ 10片叶时,也要去心,使侧枝长得更壮,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有利于菜豆开花结果,提高菜豆产量。夏天天气热,豆子长得快,树枝长得多,豆子也长得多。一般是同时摘豆和点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豆子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