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配得上千古一帝吗,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
我觉得朱棣算一个明君。
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先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
1.改革吏治
朱元璋时期,由于丞相制度的废除,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事无巨细都需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
2.发展经济
朱棣采取疏通运河,奖励耕种,减免赋税等措施大理发展经济,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打开海上航运,让中国的瓷器、茶叶等运往海外。
3.加强官吏的管理
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综上所述,明成祖朱棣算是一个明君,虽然也有过失,不过瑕不掩瑜。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
除了秦始皇,惟有隋文帝杨坚。
这是基于他的伟大功绩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积极的,对后世的治世有深刻影响的。
1. 他统一了分裂割据自三国以来分裂割据、五胡乱华的局面,促进了民族及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 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管理的“州县二级制”,精简了管理层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
3. 他开辟了京杭大运河及漕运和陆上交通运输,为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他创建了“科举考试制度”,让有文化知识的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5. 他统一了钱币和度量衡,减轻赋税,改革政体,修建“官仓”“义仓”,发展外交和工商贸易,开创了“开皇之治”的辉煌盛世。
为何有人说他冒充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
朱棣不是蒙古人,毕竟他老子朱元璋是汉人。但他的确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因为马皇后没有生育能力,一生无子。
如果去查正史,会发现《明史》中记载,马皇后育有五子二女,包括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以及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但这个正史是被朱棣篡改过的。由于朱棣的皇位就是篡权夺过来的,从名义上来讲,得位不正。由于明朝的皇位的继承是嫡长制,朱棣非嫡非长,怎么着也轮不到他。碍于这条祖制,朱元璋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碍于这条祖制,朱棣想夺取皇位,也必须贴靠过来,既然不可能成为长子,还是可以是嫡子的。而且朱棣自小是在马皇后身边长大,马皇后对待朱棣兄弟们极好,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所以朱棣自小就把马皇后看作是母亲对待,在兴兵谋反的时候更是直接声称“吾乃高皇后之子”,以彰显自己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地位。
实际上,朱棣的生母应该是碽(gong)妃,只不过这个碽妃在史书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无法得知其姓氏,哪里人,统统都被朱棣抹掉了。但历史学家们还是从蛛丝马迹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后来明崇祯年间的进士李清还到孝陵寝殿中看过,果然如《南京太常寺志》中写的那样,碽妃的排位在右边第一位,可见这个碽妃的地位之高。
后来朱棣称帝后,以纪念朱元璋与马皇后之名,在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工程浩大,历时十九年。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但是有趣的是,大报恩寺的正殿供奉的却是碽妃的牌位,且长年关闭,不许人进入。只在礼部祭祀的时候才开放。更加证明了朱棣是碽妃所生的事实。所以这座大殿又叫碽妃殿。朱棣无法给生母碽妃公开的荣耀,只能偷偷祭奠聊表孝心了。
关注@史海扑通 ,每天阅读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新鲜事!
中国历史上八大千古一帝?
第一,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结束东周混乱局面,消灭贵族制度,第一次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用秦始皇自己的话来说,真的是三皇五帝都比不上啊。
第二,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经济上推行国有化,盐铁专营;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建立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军事上,破匈奴,吞百越,开西域。于是,我们的民族开始叫汉族。
第三,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结束汉末三国以来400多年的大分裂大动乱,推行五省六部制(后来演化为三省六部制),开始科举考试取代九品中正制,击破突厥,被尊称“圣人可汗”。
第四,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对内休养生息,劝课农桑,厉行节约,开创了大唐第一次盛世;对外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狗丽,被尊称为“天可汗”。
第五,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加强中央集权,结束唐末五代分裂局面。
第六,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第一次打败驱逐统治中国的异族政权。政治上创设一系列典章制度,影响明清两朝。历史评价“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第七,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朱棣,政治上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了南北边防;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第八,清圣祖
清圣祖康熙,除鳌拜,收台湾,平三藩,西征葛二蛋,北击罗刹国,奠定了中国版图。在位60年,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第一次在位时自称“盛世”。
朱棣李世民刘彻谁厉害?
1.玄武门之变与燕王靖难。
李世民早期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玄武门之变的成功易如反掌。相比而言,靖难之役难多了。燕王朱棣的手上只有几千护卫,而真正可以调动的只有800名亲兵。而建文帝呢?经过明太祖朱元璋30年的精心治理,此时朝廷粮食多的吃不完,能动用的军队有近百万。建文帝的心腹大臣黄子澄告诉建文帝:请建文帝放心,当前朝廷实力相当强大,百万大军在手,粮草充足,完全可以搞定一切违法乱纪的藩王,建文帝觉得黄子澄说的的确道理。朱棣以800亲兵起家,仅用了3年时间就推翻了拥有百万大军的建文帝。干成这样的大事,没有非凡的才能,是做不到的。
2.朱棣迁都北京是千年大计。
长期在北京生活、打战的朱棣,早已认识到北京的重要性,北京经过辽、金、元数代的经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汉人学习,组织能力越来越强,一不小心就能与汉人争天下,北京已经成为汉人与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汉人得之,则国家统一;失之,则偏安南方或不保。
为防止不肖子孙将都城迁回南京,朱棣当上皇帝后,就安排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建造陵墓,死后也埋在那里,活着守国门、死了还要守国门。祖坟在少数民族的眼皮底下,子孙要想迁都,就不得不顾及影响。后来证明,朱棣的长陵就是定海神针,明朝后来在北京遇到危机的时候,朱棣的子孙都不敢迁都回南京,因为不能让少数民族抛了自家的祖坟。
此举奠定了中华名族千年发展格局,北京迄今还是伟大祖国的首都。这件功劳,李世民比不上。
3.朱棣打造了远迈汉唐的辽阔疆土。
朱棣在位期间,不断打击蒙古残部,征服越南,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达到1400万平方公里,超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国土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明史》评价朱棣:成功骏烈、同符高祖。对这一时期的国土评价是:“远迈汉唐”。
唐太宗时期的国土面积比朱棣时期还是要小一些。
此外,朱棣在文治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编制了《永乐大典》,加强文化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