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四天王之一的本多忠胜,为何会被后人称为日本的猛张飞?
作为中华的近邻,日本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可谓是如数家珍,特别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小说,更是在日本国内曾经风靡一时,即便到了现在,日本民众对三国时代的人物依然非常热衷。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民间,对三国演义一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倾向,那就是——蜀国才是正统。
而日本民众虽然相对不那么倒曹拥刘,不过大家对蜀国的人物也是颇有偏爱。
相对本国历史人物而言,就往往喜欢用三国豪杰来作为标杆和比对。
其中就有聪明如孔明,“武侯再世”,骁健勇武如赵云,“子龙重生”等等的对比。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号称战国三英杰之一,最终统一日本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手下,号称德川四大天王之一,刚直勇猛的大将本多忠胜就曾被人称为日本的“张飞”。
这要是在中国,完全可以称呼他为日本(西楚)霸王,或者日本吕布,但是偏偏人家日本人都没有这样称呼。
那么为何大家非要称呼本多忠胜为日本的张飞呢?
我们先看说一下本多忠胜的生平,出身于德川系武将家庭,其祖&父时代起就在德川家担当武将,可以说他家与德川家族的联系十分密切。
因为自十岁开始侍奉主君德川家康,年少跟随,本多忠胜堪称极其受信任。可是他从来没有因此而骄横,从小勤学苦练,逐渐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而且他还堪称福将。
据记载本多忠胜一生一共参加五十七场战斗,在冷兵器时代真刀真枪的互砍互刺,在矢箭如雨,火炮穿梭中居然未曾受伤,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也难怪被当时迷信的日本人认为是“八幡大菩萨”的转世。因为他战绩辉煌无比,时人称呼其为日本战国第一猛将。
那么他的“张飞”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典型的斗将,就是碰到谁都不怕,碰到谁都可以大战三百回合。
有段评书段子说“三国英雄算马超,马超没有吕布高”;按照这个说法,张飞就是个典型的生猛海鲜了。
其实老百姓特别看重人的精神神髓,张飞恰好有,吕布号称最牛,没关系,咱张翼德怕他个鸟,干上,实力固然重要,无论遇到任何强敌,逢敌必亮剑的勇气却是更让人钦佩的。
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本多忠胜呢,武艺十分高强,同样豪气十足,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少年英雄。
1561年,德川家康派兵攻打三河长泽城,14岁的本多忠胜跟随出战。他的叔父本多忠真知道本多忠胜立功心切,但又怕他年少经验不足出现危险,出于爱护侄儿的想法,便把自己取得的首级递给本多忠胜,但是本多忠胜非常自尊自强,话语更是壮气:
“拿别人让出来的首级来显摆功劳,算是什么英雄?"
随后自己冲入敌阵,随即拿着斩获的敌人首级对他叔父本多忠真表明自己的能力与态度:
“武士的功劳应自己争取”。
自此军中传开了本多忠胜的英气与勇猛,德川家康也更加信任他了。
再看看胆量,三国演义中表现张翼德胆量最精彩的一段无非就是在长坂坡断桥前单骑喝退曹军百万,夏侯恩直接吓得吐胆汁倒撞下马而死。
这自然太过于夸大,但是三国志的记载确实比较确切可信的: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二十个骑兵,敢于挡住曹丞相,张翼德真是个张大胆,再看,本多忠胜为人也是颇有胆略的。
小牧山长久手合战中,本多忠胜曾担任德川家康的副将,在德川主力未到之前,率领6000部众布阵抗衡丰臣秀吉的十余万之众,力抗强敌,丝毫无惧怕。小牧山长久手合战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以德川家康击败丰臣秀吉,此战本多忠胜表现十分杰出,丰臣秀吉出于爱才之心,曾评价他是「日本第一、古今独步的勇士」。
另外,张飞为人忠义。
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虽然没有纳投名状,但是确确实实做到了同生共死。关羽死后因为忠义被敕封为神,成为忠义的代名词;刘备为了关羽御驾亲征,发倾国之兵攻伐东吴,虽然夷陵之战惨败,但是实实在在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大哥。
一般人都忽略了张飞,其实张飞同样忠义,“自古英雄出草莽,仗义每多屠狗辈”,张飞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粗人,他的忠义其实更直接,更狂莽。
关二哥被杀,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我张三连同我张三的所有部下,都要尽一切努力办好粮食军械,范疆张达你们两个居然敢怠慢,打,可劲打,看谁还不按照我的要求尽快准备好,妨碍我去打孙权的人都欠收拾!
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正是因为他报仇心切,心急如焚,因此才出现了鞭笞士卒的事情,也最终导致了自己丧命。
是的,他的行为太过于暴戾,我们无法赞同,但是他对义兄之仇的过激反应毫无疑义地证明了他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个性。
织田氏与德川氏结成"清洲会盟"后,本多忠胜曾跟德川家康来到清洲城,因为结盟属于典型的强弱之盟,织田氏众多家臣比较倨傲,对待德川家康的礼节上不够尊敬,本多忠胜此时站了出来,大声说
"三河的家康殿下,与尾张的织田殿结为友盟,是为朋友之谊。今日特来拜见,汝等不知礼待之道,反而言行无礼,此乃对待友盟之道吗?请自律"。
这虽然不算是在敌营中,但是在外人面前维护自己主公德川家康的行为,倒有点像鸿门宴上仗剑执盾冲入大营维护刘邦的樊哙,典型的内心忠勇但风格野莽。
而樊哙和张飞,恰好是有些类似的,都是屠夫出身的猛将,都有点脾气暴躁,遇事容易冲动,一条直汉子。
这两个人的脸谱化雷同程度之高,到了现在的演艺圈,变成了这部三国戏演张飞,刚演完后就被拉到另一部秦末汉初的戏里演樊哙的地步。
这恰好看得出为啥称呼其为日本张飞了,因为民间形象中,张飞就是这个样子,嗓门大,爆脾气,有事直接吼出来。
另外,张飞跟老大昭烈皇帝刘备是桃园结义拜把子的兄弟,本多忠胜则年少跟随德川家康去做人质,风里来火里去,共患难同荣辱,北京话说他就是德川家康的发小。按照重要程度和人际关系远近也颇为相似。
综上所述,本多忠胜被人称呼为日本张飞,其实还是相当恰当的。
日本的政治家族有哪些?势力有多强大?
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由政治家族作为巨头掌控政局高层运作的国家。德川江户幕府时代,德川将军的背后有御三家,即尾张德川家、纪州德川家、水戸德川家。
如今日本政坛仍然如此。首相可以几年甚至几个月就换一个,但是政治大家族可以长时间屹立不倒。目前公认有五大政治世家:安倍、鸠山、小泉、麻生、福田。日本首相在大部分时间里由这五大世家的人轮流坐庄,并且和过往的德川御三家一样,会持续很多很多年,才会慢慢腐朽、倒台,然后由新的世家取而代之。总之,日本的政治家族势力极大,治国基本就是他们的事,老百姓只有把他们中的某一个选上台的权力。
虽然这看上去让日本政治缺乏新意,长期陷入集团利益争斗。但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带来了稳定性。日本作为一个历史漫长的封建制国家,而且明治维新以来基本没有清扫封建残余的过程,直接跳入全盘西化的道路,这些世家的存在对于治国理念的长期保持是很重要的。
最后多说一句:二战之前日本最大的政治家族,当然就是天皇为首的皇家。但是,那也就造成了日本整个社会的极端化。战后天皇发表《人间宣言》,退往宫内基本不站出来干预政治,才有这些政治家族的轮流坐庄。如果有人说这些世家应该被推翻,那么用什么代替呢?又用二战前“所有人都效忠天皇”来代替吗?那可真是要糟糕了。
17世纪日本是什么朝代?
17世纪,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又进入了分裂时期,德川家康最终笑到了最后,统一了日本,德川家康并没有把权利交给天皇,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天皇仍旧只是日本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也就是说,17世纪的日本是德川幕府时代。
日本战国十大家族?
日本战国家族:织田家族、德川家族、丰臣家族、伊达家族、武田家族、上杉家族、北条家族、毛利家族、岛津家族、今川家族、宇喜多家族、赤松家族、朝仓家族、大友家族、本原寺家族、一色家族、龙造寺家族、宇都宫家族、最上家族、长宗我部家族、六角家族、荒木家族、足力家族、尼子家。
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的真实地位是什么?
亲爱的读者,这个问题貌似其实是三个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德川幕府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开始把我搞得有点懵,因为什么叫做“历史上的真实地位”?后来我猜,大概你的意思是对比现在市面上那些流行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等等等……
“德川幕府”还须要区别开,到底是德川家康担任将军时候的幕府,还是从1603年到1867年这整个时期的德川幕府。
先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后其在世时候领导的幕府,历史上对于德川家康本人的评价——“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从这个评价就可以看到,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肯定是非常高的。德川家康最大的成就自然是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之前的攻略基础之上统一全国,虽然有人诟病他坐享其成,然而,无论是早期和织田信长清洲同盟时期的眼光和维护同盟的信用,还是后来对丰臣秀吉长达12年的隐忍,以及最后关原合战中显示出的谋略,德川家康的表现都非常配得上位列“三杰”。
再说从1603年到1867年这264年的德川幕府。德川幕府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幕府,首先,1616年大阪夏之阵结束那一年之后,日本两百多年未有兵事,史称“元和偃武”。这在日本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因此日本人把江户时代称为黄金时代。江户时代的日本,政治空前的安定,经济开始繁荣,在对外政策上,非常重视同中国建立良好的睦邻关系。综合以上几条,德川幕府所统治的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好最安定的时代,所以,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也非常高。但其中由于德川幕府末期戊辰战争中幕府是政府的对立面,政府在赢得权力斗争的最终胜利后难免对其进行一些抹黑,但这并不能妨碍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依然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问题的第二部分,日本天皇真的没有改朝换代过么?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相信提问者一定是基于日本人自己宣称的天皇陛下万世一系来问这个问题的。首先,日本历史对于天皇血统的记述并不被史学界采纳为信史,所以所谓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与木花开耶姬结合后产三子,第三子山幸彦产四子,第四子,也就是天照大神第五代孙若御毛沼命是第一代天皇也就是神武天皇,这都并不被史学界采信。其次,天皇并非没有血统上的“切换”。
整个事情的起因还要从“神风护佑”说起。公元1272年,元至元9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向元称臣纳贡被日本拒绝,1274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失败,七年后第二次进攻又失败,两次侥幸使得日本逃过一劫。当时日本处于镰仓幕府时期,掌握镰仓幕府的北条氏没有能够在“击退”元军后对有功之臣作出公平的赏罚,威信失落,1313年,后醍醐天皇即位,之后一直谋划致力于推翻镰仓幕府,终于,被幕府察觉,斥为“天皇御谋叛”,派兵试图逮捕后鹈鹕天皇。天皇仓皇逃至比叡山延历寺, 1331年,镰仓幕府拥立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即位,但后醍醐天皇并没有退位。从此,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之后,后醍醐天皇在落魄武士楠木正成辅佐下击败镰仓幕府,1333年,后醍醐天皇回到京都以后试图恢复天皇专权,受到原先支持他的武士们的反对。1335年,击败镰仓幕府的大功臣足利尊氏起兵反对后醍醐天皇,拥立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即位,后醍醐天皇只好再次出逃,逃至京都往南的吉野,另立朝廷。
在经历了61年互相攻伐的分裂状态之后,南朝终于被北朝所败,南朝后龟山天皇将代表天皇神格的三法器献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结束南北朝状态,之后的天皇谱系一直延续的是持明院统的北朝天皇的血统。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细节。日本第38代天智天皇和第40代天武天皇两人同母异父。其母为第35代天皇皇极女天皇。女天皇在嫁给第34代天皇舒明天皇之前是结过婚有过孩子的,其前夫,为“渡来人”高向王,高向王据说是中国汉人,而他们俩生下的这孩子,就是天武天皇。天武天皇的皇位并不是顺利得来的,其兄弟天智天皇假意要将皇位传给天武天皇,实际上想要逼他出家离开京都,天武天皇当时还称为大海人王子,大海人王子也假意顺势从命退隐吉野,七月后起兵反叛,逼死天智天皇继承人大友王子,大友王子为39代天皇弘文天皇,大海人王子在逼死侄子后,即位成为40代天皇称为天武天皇。
所以,所谓的万世一系,是经不起推敲的。
终于到了最后一个部分,日本天皇有没有被当作傀儡。
答案是:有。非但有,而且事实上日本天皇执掌实权的日子非常非常短,光是1185年第一个幕府建立开始到1867年大政奉还,这六百多年里天皇就一直是傀儡。再往前,日本天皇无权的日子还可以一直推到公元661年中大兄王子也就是后来的天智天皇的时候,当时天皇的权力被苏我氏架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日本一直有虚君的传统,天皇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作为傀儡的。
本文系时拾史事(微信公众号:historytalking)原创/作者Henry
严禁未经授权的转载及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