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基本繁殖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1、胎生(哺乳动物)——受精卵没有类似于蛋壳的外壳;
2、在母体内生长成个体即卵生(爬行类、鸟类、鱼类、昆虫)——受精卵被包裹在蛋壳内于体内或体外孵化成个体。
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繁殖方式,如海马将受精卵含在嘴里孵化,再用雄海马胸前的“育儿袋”养育小海马,但这种繁殖方式也是属于卵生繁殖方式;蛙类中的一种是将卵吞进母蛙的胃里孵化,再吐出来,但这也是卵生的一种。
另外有些生物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比如史前动物——蟑螂,便是如此。
蟑螂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10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14~40粒卵的卵鞘,其卵鞘为胶质体,20 ℃~37 ℃之间孵化。
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30 ℃恒温时,只需20~30天,而长的可超过三个月,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万只后代,最多可达十万只,在极端条件下没有雄蟑螂时,故雌蟑螂也能产卵。也就是说,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就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
可见,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虽然看似特别,其实也是胎生或卵生。
繁殖有几种基本方式,怎样理解各自的生态学意义?
繁殖的基本方式有:
(1)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2)从有性生殖的同配生殖到异配生殖。
详细解释:
1,无性生殖是指不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主要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再生等方式。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尾索动物都有无性生殖现象。
2,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融合形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方式。有同配生殖和异配生殖两种方式。除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属同配生殖外,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都属于异配生殖。
3,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有:接合生生殖、世代交替、孤雌生殖、幼体生殖等。
生存和繁殖是所有生物存在都必须完成的,这是生物进化所刻在基因中的行为。不论生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是生物生生不息的保证。而在繁殖中产生新个体的其中部分拥有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生物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保证。
而这部分拥有适应性的个体在逐渐壮大的同时,环境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于是新的具有适应性的生物出现了,虽然这种变化的出现可能来自于基因突变,但这种适应性的传播却必须依靠繁殖。这样的劣势基因在繁殖中淘汰,优势基因在繁殖中得以保留,生物得以繁衍生息,并且不断得到进化,这就是繁殖的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