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的病原是什么
病原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萨克。)和尖孢炭疽菌,我国引起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是胶孢炭疽菌。病斑上的小黑点是病原体的无脐,无脐产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簇生在花盘上,分生孢子无色,圆形或杆状;无柄菌释放粘性、肉质的红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3 ~ 15.3微米和1.3 ~ 4.7微米。病原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 ~ 37℃,最适温度为20 ~ 30℃。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9 ~ 45℃,最适温度为28 ~ 32℃。性阶段是[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SPAULD &;Schrenk],属于子囊菌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常见。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结果藤本和一年生藤本植物的皮层、叶痕、叶柄、轴和卷须中越冬,或在槭属植物的病果、枯枝落叶等病害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达到15℃以上,降水量在15mm以上时(此时正处于葡萄萌芽、展叶、幼穗分化、开花期),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虫传播,在幼嫩器官内引起初侵染。细菌可以从伤口、皮孔或直接通过表皮侵入。病菌对水果的感染通常发生在幼果期。侵染后,由于幼果酸度等次生代谢物含量高,含糖量低,抗性强,大多在幼果期不表现症状,处于潜伏侵染状态。当果实开始着色并逐渐成熟时,果实中的糖分含量增加,酸度降低,含水量大,抵抗力下降。这时候如果连续下雨,细菌在果实内迅速生长发育,很快就会导致果实腐烂。这种细菌可在一年内反复感染多次。
葡萄炭疽病的症状有哪些
葡萄炭疽病的症状:果实被侵染,着色后陆续出现症状。起初为棕渍状圆形或不规则斑点,逐渐扩大,棕至紫褐色,略凹陷,有明显同心轮痕。迅速产生小黑点,即无脐点,呈轮状排列,潮湿时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
严重时,病斑迅速扩大,扩展到整个果面,果粒上布满褐色病斑,引起果实腐烂。叶片感染时,往往在叶片边缘产生近圆形的暗褐色斑点,直径2 ~ 3厘米。湿度大时,还可见到粉红色分生孢子,病斑少,一般不会引起脱叶。幼枝、叶柄和果枝被感染,形成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
葡萄炭疽病有什么特点,如何防治
(1)炭疽病及其特点
炭疽病也被称为成熟腐烂和晚期腐烂。主要危害水果和穗轴。感染的果实只是在变色成熟阶段才陆续出现症状。病斑多见于果实中下部,起初为圆形或不规则的渍水浅褐色或紫色斑点,后病斑扩大为黑褐色或黑色,果实腐烂,边缘收缩成轮纹。叶片受害时,在叶缘产生近圆形或长方形的深褐色病斑,直径2 ~ 3厘米。一般病菌在6月初幼果期开始入侵潜伏,变色糖涨后发病,危害很大。
胶孢炭疽菌当年主要在枝条(通常为结果母枝)上越冬,病枝与健枝无明显差异。病原菌一般在枝条皮层,近节、叶柄痕、果柄多。病果穗、穗、卷须、叶柄等。残留在葡萄藤或植株上也是病菌越冬的地方,成为次年病菌的来源。有病菌的枝条被水浸湿后,开始形成孢子;孢子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温度为10 ~ 35℃,最适温度为25 ~ 28℃。分生孢子在25℃时需要9小时,在20℃时需要24小时,在14℃时需要38小时。在25℃下培养36小时,形成的分生孢子开始大量增加。一般来说,在经常发生炭疽病的葡萄园,上一年的枝条,与枝条(卷须、叶柄、穗柄)相连的绿色部分,病果穗和病果粒是下一年侵染的病原源。
葡萄炭疽病的侵染过程有两个:一是越冬组织(枝条、卷须等)后。)随着病害被水(雨水)充分润湿,病原菌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扩散到新梢、叶片、叶柄、卷须、果柄和果实上,引起侵染。对于果实,孢子在果实表面萌发,贴壁细胞在芽管顶端生长。10天后,贴壁细胞上的菌丝通过角质层进入皮层细胞,直接侵入。除了果实,其他组织基本不发病,成为来年的病原体。这种感染通常在春季或雨季完成。二、感病果实一般在幼果期不发病,出现小黑点,成熟后会发病;如果果实已经着色或成熟,则在孵化6-8天后会出现症状。有症状的葡萄粒出现小黑点,然后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簇或块,通过雨水飞溅、汁液和流出的昆虫传播到健康的果粒或枝上。对于春季和初夏多雨的地区,或者晚熟品种,两次侵染过程的时间是不同的。第一次侵染过程发生早,被侵染的枝条、卷须和叶柄成为次年的病源,被侵染的果粒成为变色或成熟的基。第二个过程是果实成熟时开始感染,继续引起感染和传播。所以,防控的关键是抓第一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开花前和幼果期。对于春季和初夏干旱但中后期雨水较多的地区,或者早熟和中熟品种,两次侵染过程的时间会重叠,增加了炭疽病的防治难度。但是,开花前后是最重要的防治时期。
炭疽病与降雨量和降雨时间有直接关系。每次下雨,如果树枝湿润的时间足够长,就会产生分生孢子并传播开来。同时,水分是炭疽病入侵葡萄的条件。持续润湿7 ~ 12小时后,炭疽菌可侵入穗部或谷粒。连续润湿9小时后,在带有细菌的枝条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如果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粒或果穗上,高湿度也会引起病菌的入侵。炭疽病的发生和程度与栽培措施有关。增湿、撒播的栽培措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降低湿度,减少传播机会的栽培措施,不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在设施条件下,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如果通风不畅,植物表面的水分不易散去,特别是喷洒农药和叶面肥后,植物表面水分较多,环境湿度较高,容易引起炭疽病。
不同的葡萄品种具有不同的抗性:刺葡萄对炭疽病的抗性更强;意大利、巨峰、红富士、黑奥林抗性中等。贵人香、长相思、无籽白、白牛奶、森谷无籽、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桂圆比较敏感。
(2)炭疽的控制方法
①综合控制。认真清园,及时摘除病穗,增施磷钾肥,果实成熟阶段保持土壤干燥,芽萌发前用3 ~ 5波美度的石灰-硫磺混合剂,幼果期套袋。具体做法是把修剪下来的枝、蔓、叶、病穗、病粒清理出果园,统一处理,不要留在地里。减少田间越冬病原菌的数量,是防治炭疽病的关键。在彻底清园的基础上,防止炭疽病分生孢子的产生、传播和萌发,防止病菌侵染当年的绿色部分,包括枝条、卷须、叶柄等。防治炭疽病的关键时期是开花前和幼果期。要在开花前后有雨的葡萄产区规范使用杀菌剂,开花前后对果穗和果粒进行特殊保护,杀死传播到果粒上的分生孢子。套袋葡萄可以通过在套袋前彻底处理果穗来有效控制。
②药物控制。春季葡萄发芽前,喷施50 ~ 100倍的晶硫合剂或600倍的52%克菌宝溶液,防止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或50%炭疽福美双500倍液或50%曲安奈德800倍液。防治炭疽病的特效药有施保灵、福美双、农康、士高、杜邦益快净、杜邦益宝水、克赛得、新万盛、达康宁、百菌清、拜克。日常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福美双1500 ~ 2000倍溶液;新型线粒体呼吸抑制剂25%凯润EC (25%吡唑醚菌酯EC)对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霜霉病等高等真菌有效,持效期长,刺激生长增产效果好;25%阿米西1000 ~ 2000倍悬液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杀菌剂之一。有效成分为嘧菌酯,来源于天然产物,杀菌谱广。它对几乎所有的真菌都有效,持续时间长,安全性好。可用于葡萄的各个生长阶段,但成本较高。发病后使用全身性杀菌剂进行治疗。如600 ~ 800倍的10%氨基甲酸铵水溶液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极佳,对葡萄安全性好,不污染果实表面,分解迅速,特别适合葡萄后期不套袋施药,但持效期短,需5天左右重新施药。20%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思科、世高)水分散3000 ~ 5000倍,开花后幼果期施用。百分之九十七的抑霉唑或22.2%的三唑酮是炭疽病的专用药剂,也可防治灰霉病,对一些污染果实表面的杂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套袋前用97%抑霉唑4000 ~ 5000倍液(22.2%三唑酮800 ~ 1200倍液)处理果穗。80%戊唑醇6000 ~ 10000倍液:对生长有轻微抑制作用,前期只能用高倍液。用于炭疽救灾时,可应用3000倍的液体。咪鲜胺是炭疽病的有效药剂,能改变葡萄的口感,使酿酒葡萄难以发酵。采收前50天不能施,封育前后可施一次,但浓度不宜过高。
葡萄炭疽病有哪些症状
葡萄炭疽病又称晚疫病,主要危害葡萄果实,是我国葡萄近成熟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方产区(黄河以南,特别是长江流域及以南)普遍,有些年份非常严重;北方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部、东北)和渤海湾地区炭疽病较为严重,尤其是酿酒葡萄,其他地区轻微,造成危害年份很少;西部地区很少或没有葡萄炭疽病。近年来,病情明显加重。
【症状】
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着色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也危害葡萄的叶片、叶柄、新梢、卷须、穗、轴、果梗等器官,但不表现明显症状。危害果实时,侵入潜伏在幼果期,果实着色后才出现症状。着色后,最初可以看到棕色的小斑点。病斑增大后,出现褐色或玫瑰色、渍状、圆形、不规则斑点,凹陷腐烂。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呈黑色和环状排列的小颗粒,即病原体的无菌核。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粉红色粘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蔓延至半个或整个果面,果粒软烂,易脱落,或逐渐干燥收缩成硬果。果梗和穗轴的病害会产生黑褐色、长方形的凹状病变,影响果穗的生长,严重时,病部以下的果穗会干枯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