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营利环境组织反对种植人参
因为古代的种植者经常砍伐大面积的森林来种植人参。种了人参的地种不出其他作物,只能撂荒,恶性循环。这种种植人参的方法对环境极为有害。这就是为什么非营利组织反对种植和砍伐森林。
为什么不让人参长在林地里
它吸收土壤养分非常霸道。种过人参的地方,20年后就几乎没有草了,50年后人参也种不了了。
因为人参是多年生植物,它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所以适合人参生长的养分被大量吸收,而土壤缺乏这些养分。种植人参多年后,土壤中积累了很多细菌和真菌,容易发生病害。同时,人参本身也分泌一些化学物质,不利于连作。
人参是一种天然滋补品,对营养的需求很大。种了人参的地不利于其他植物,但反正有影响。在种植人参的土地上添加一种有机人参,可以改变土壤环境,消除人参生长后的不利因素。有机人参的生长环境完全符合人体自然生长,非常好。
也是人参,和野山参一样贵。人参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经过几千年的挖掘,现在野山参的数量非常稀少。
因为人们对人参的需求很大,东北人掌握了人参的生长规律,当地参农开始模仿人参的野生环境种植人参,也就是种植人参。
虽然有些栽培人参质量很高,但价格仍然没有野山参高。这是怎么回事?
野山参的生长环境根据我国野山参质量分级国家标准,野山参是指在深山老林中自然生长的野山参或经过若干年后能充分体现野山参特征的‘林下种子’可视为野山参。这其实把野山参的定义放宽了很多。
在过去,野山参是指从种子到最后开花结果,没有人为干预的人参。它们的种子是靠鸟、动物、风、雨自然传播的,生长过程中没有任何农药、化肥。但现在野山参也包括人工种植,但在野外自然生长多年的人参。
人参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它们怕旱涝,怕热怕冷,喜欢生活在温带山区的针叶林和阔叶林中,年降水量在800-1000mm之间。人参怕阳光,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但如果完全没有阳光,人参就无法生长。
由于害怕阳光直射,人参的光合作用较慢,所以人参的生长速度很慢。在人工种植的环境下,人参每年能长出一片复叶,而在野外环境下,往往需要好几年才能长出一片复叶。如果土壤贫瘠,或者被昆虫吃掉,野山参就会出现负增长。
除此之外,搜寻野山参也需要极大的体力和精力。由于人参的枝叶是绿色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又喜欢生活在郁闭度高的森林中,人们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只有每年人参果实成熟时,采参者才能通过红色的小果实找到野山参的踪迹。
找到野山参后,采参人要在野山参上系一根红绳,然后开始挖参。在挖的过程中,要用专用工具将周围的土慢慢剥离,以免破坏任何细小的根系。
人参挖好后,挖参人要用原土包裹,然后用苔藓包裹。苔藓含有一定的水分,可以防止人参脱水。
之后,人参采集者必须将红果埋在原来的地方,等待它们在第二年生根发芽。为了提醒后人,摘人参的人还会在挖人参的地方找棵树剥一层皮,然后刻上痕迹,让后人判断这里挖过人参,长了多少年。
人参的价格差距由于野山参的稀缺性,以及挖野山参所耗费的巨大时间和精力,现在很少有人上山挖野山参了。而我们讲究物以稀为贵,所以野山参价格有价无市,很难流通到市场上。
但一些模拟野山参生长环境的人工种植人参,价格也较高。农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播种人参种子,或者把人参苗移植到这里自然生长,不需要任何人工管理。深山老林中自然生长15年以上的人参,又叫野山参,市场价值也很高。
人参在我国珍贵稀有,为什么人们不大量种植人参呢
虽然人参的生长要求高,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大多生长在中纬度地区,生长温度适合我国一七月份的平均温度,非常耐寒),但是我国气候多样,有大量适合人参种植的土地,应该不是环境原因。
市场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一种商品产量增加,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消费者处于主动地位,供应商不得不降价提高市场竞争力,那么利润就会越来越小,很多行业会预测到人参市场未来的低迷,选择离开人参市场;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就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下降,市场就饱和了。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导致商品积压。如果没有销售渠道,人参只能囤积或扔掉,这样大量的人参种植户就会破产,其他有种植欲望的商家看到这种情况也会放弃进入人参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参的供应量会继续下降。而且人参是奢侈品,普通人对人参的需求很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占很大比重,不能拉动需求。
在市场作用规律下,人参的供给是少-多-少的循环,人参行业也是优胜劣汰,胜者为王。
另一个方面是中国人参产业落后,缺乏创新理念。例如,韩国用人参加工人参产品,如糖和面条。只要你站在韩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能找到各种人参食品,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人参大多作为药物存在,但民以食为天。人参作为食品的需求肯定大于作为药物的需求,而且作为食品,会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采收、形成食材到摆上餐桌,规模可以一步步扩大。毕竟过去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中国人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抓住这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