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是哪个朝代的官位,东汉末年的官职求教?
皇帝。太尉(荣誉军队总司令),司空(虚衔)司徒(实缺)。录尚书事(独立天子直属机构)下设:御史台,台省。御史台下设:令使,治书御史,御史中丞。台省下设:尚书仆射,尚书令。司徒下设两大大机构,丞卿(中央官员),三辅(外放官员)。丞卿(原九卿)下设:少府,大司农,宗正,大鸿胪,廷尉,太仆,卫尉,光禄勋,太常。三辅下设:州,河南尹,司隶校尉。州下设:刺史(州牧),别驾,治中,管辖州内各郡。郡下设:郡守,郡丞,管辖郡内各县。县下设:县令,县丞,县尉,管辖县内各乡。乡下设:有秩,三老,游徼,乡佐。管辖亭长,里魁。续言:
1:丞相,大司马,大司徒,大将军(非东汉正式官职,东汉特殊时期荣誉官衔)。
2:文武细分要到隋朝以后的“三省六部制”,文武才分“文官九品”“武官九品”。(本文绝非偷懒复制,纯本人手打)
古代的都察院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古代都有什么官职?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朝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御史大夫哪个朝代废除的?
明朝御史大夫,汉语拼音:【yù shǐ dài f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
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
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明朝的左都御史是什么官位?
大家好,我是历史真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每次见到皇帝上朝的景象,与尊贵无比的座位上坐着的皇帝相对的就是朝堂下黑压压的难以数清的文武百官。事实上,朝廷总管一国,每天的事务奏折每天都像是小山一样,自然需要这么多的官员来共同分担。但这样其中就出现更多皇帝难以管理到的地方,这对皇权是有着很大的威胁的,眼里容不下沙子的皇帝也不会允许。于是百官中多了这么一个官职,都御史。
这个官职就是专门检察当官的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共两人,也就是左右都御史,但总体来说,左都御史的官职大于右都御史,所以左都御史就是真真正正的都察院的最终长官。都察院和御史两个关键词就已经表明了他们行使检察职权的范围和方向,他们是直接由皇帝选出来的,并且只和皇帝保持联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因此左都御史的权力十分大,在明朝是还是受人管辖,随着皇帝对大臣的控制欲更为严重,封建势力逐步加深,清朝时左都御史已经官至最高等级,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高的朝廷大员。他们从不关注每日的政事,一心一意地行使他们的检察职权。左都御史就主要负责对朝堂上的当官的人进行监视和对重大案件的审理监察。
作为独立的监察团体,左都御史及其手下的御史已经有点特务机关的意思了,他们善于从各处捕捉到各种风声,在证据确凿后可以在朝堂上直接控诉揭发大臣,起到言官的作用。一旦被他们缠上,如果确实有着不轨之举的势必会被人发现,就算做了很多好事、没有一点贪污的人也会惹得不太平。
他们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本来皇帝在这种问题上就是就算要杀掉好多无辜的人,也不能把罪犯放掉的政策,面对势力庞大人海战术的文官集团,动用监察御史也是皇帝的对抗策略之一,用来平衡朝廷的权力。但御史们到底还是属于文官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在这方面非常严重的明清两朝,而且莫须有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并不算困难,所以左都御史的行为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很多人的命运。
在另一方面,朝堂上因为有了左都御史和其手下御史的存在变得更加不宁静了,若要是遇上老朱这样的君主,朝堂上更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考虑,自己的人头一不经意就能容易丢了。而更多的是他们与各种势力相勾结,整个朝廷变的很乱,各种斗争随时都会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办事效率,误事误国。
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
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