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是九仙草(哪是九仙草)
1。中国九大仙草。
2.中国的九种草是什么?
3.
4.是中国十大草药还是九大草药?
1.石斛、雪莲、人参、何首乌、茯苓、灵芝、珍珠、冬虫夏草和肉苁蓉。
2.石斛:石斛又名胡仙蓝韵、仙人草、复活草、紫兰、吊兰、佩兰、禁生等
3.茎直立,肉质丰满,略扁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3厘米。
4.雪莲:雪莲因其顶部呈莲花状而得名雪莲。
5.为菊科风毛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cm。
6.人参: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7.高达60厘米。
8.根茎短,主根纺锤形。
9.
10.何首乌,又名何首乌、何首乌等。
11.它是蓼科蓼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根粗壮,长方形,深褐色。
12.茯苓:茯苓,又名玉苓、茯苓、万灵桂、朱富。
13.它是拟青霉属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部。它的形状像一个甘薯,球形,浅棕色或深棕色的皮肤和粉红色或白色的内部。精制后称为茯苓或茯苓。
中国的九种草是什么?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的生物习性很神秘。它生长在悬崖的阴凉处,古人常挂在悬崖上或射箭采集。铁皮石斛是一年四季最好的保健品,吸收了日月精华。1000多年前,唐代开元年间的道教医学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列为中国九仙之首。
铁皮石斛(Dendrobium nobile)是目前石斛属植物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品种,用途主要用于医药和保健品。生产的产品为铁皮石斛,国际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300-3600美元(龙头凤尾铁皮石斛),铁皮石斛晶体(保健饮料),铁皮石斛胶囊和营养保健品。
铁皮石斛具有生津止渴、止痛、消除水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发热、阴虚、两眼昏花、胃弱、声音嘶哑、糖尿病、急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慢性肝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免疫力低下、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对声带疲劳、恢复其优美嗓音有特殊疗效。
2.雪莲
雪莲,又名雪莲,当地维吾尔语称为塔格利斯。是新疆特有的珍稀中药材;它生长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天山绝壁和陡壁上,以及冰染岩石的缝隙中。那里气候极寒,终年积雪不融化,普通植物根本无法存活,而雪莲却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存活。
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天然稀有,造就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神奇的药用价值——雪莲根、茎、叶富含生物碱、黄酮、挥发油、脂类、残渣、多糖和还原性物质,其花蕾富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活血通络、散寒除湿、滋阴壮阳的功效,可治疗。
3.人参
人参喜湿润寒冷的气候,耐寒性强。它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和珍贵的中草药。它作为东北三宝之首闻名中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明代李时珍:人参可治男女一切虚症,如自汗、头晕、头痛恶心、厌食、慢性腹泻、尿频、淋症、内伤、中风、中暑、吐血、咳血、出血、血崩、产前产后疾病等。
现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解乏、养血通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平喘、健脾止泻、治毒生疮。三参传说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4.何首乌。一百年来
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使用何首乌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衰老迹象,如白发、牙齿脱落、老年斑等。,促进人体免疫力的提高,抑制能使人衰老的体内器官脂褐素的沉积。
何首乌还能扩张心脏的冠状动脉,降低血脂,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因此对冠心病、高脂血症、老年贫血、大脑衰退、早衰迹象等有预防作用。一百二十年的首乌甚至传说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5.茯苓
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植物。它的形状像一个甘薯,有着深棕色的外皮和白色或粉红色的内部。中药有利尿、镇静的作用。
主治:燥湿利湿,益脾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痰多,咳嗽,呕吐,腹泻,遗精,淋证,惊悸,健忘。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九种仙草
九种仙草中有没有铁皮石斛?
九仙草
第一
铁皮石斛;何首乌。一百二十年后
茯苓
第六
山野灵芝
第七
海底珍珠。开放分类:道教,经典,名著,书目,书名
[简介]
道教经典集(拼音:zàng)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对众多经典进行整理的大型道教丛书。一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三藏创造的。事实上,南北朝时期的陆在公元471年就已经编撰了《道教三藏图录》,比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撰时间要早得多。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代版本。原藏于北京的白云寺,现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道教和书法的正式融合始于唐开元(713-741)。此后,宋、金、元、明等朝代陆续编撰道经。清代有一本道藏。当代书籍有藏外道经、敦煌道经、中国道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内容]
道藏的内容很复杂。其中有大量的道教经典、随笔、戒律、符号、符咒、斋戒法器、颂词、寺庙记录、神仙记录、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录了百家争鸣的著作,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比如医学养生方面的书籍,内外炼丹术方面的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编纂历史]
魏晋以后,道教书籍日益增多,东晋时葛洪写了《抱朴子内篇& # 8231;远观写了600多卷道教书籍。南朝刘宋时期,陆根据三窟的分类编撰了《三窟经目录》,总卷数达1228卷,是道教史上第一部儒家经典目录。侯猛大师按照三孔四辅的分类方法编撰了《余伟七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写了《牧婧》和《泰上中牧婧》。到唐玄宗时,已有3744卷。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开元时(公元713-741年),石崇宣等40余人编写了所有道教经典的音义。在此基础上,他又派使者到处搜求道经,加上原集编纂道经,称为三洞琼岗,共3744卷(5700卷,7300卷),称为开元道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用三孔分类法,分为三孔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书广为流传。到了唐末五代,毁于大火。
宋朝建国后,对道经进行了五次收集整理,重建了道藏。宋真宗本人信奉道教,用6年时间编纂了4359卷《鲍文路童》。张俊芳奉命编辑整理《大宋天宫宝典》,共5481卷,最早在福州福建县印刷,称为《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后来,他派道士张俊芳为该书增添了4565卷,并以数千字进行了编号。天喜三年(1019年)编七卷,被称为大宋天宫之宝。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到了郑和年间,增加到5481卷,雕版印刷,称为《郑和万寿道藏》,这是木刻版道藏的开始。
章宗金代时,编纂并刻制了《大金玄都宝藏》,共计6455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方得主持编纂了《大元杜宣宝典》,共计7800多卷。这些道经在元代经历了兵荒马乱、焚书坑儒,早已销声匿迹。现存的有明十年(1445年)出版的《正统道藏》和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张国祥印刷的《万历续道藏》。
现存的《道藏》是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世石天张玉初和他的弟弟张雨晴编辑整理的。英国东正教第九年,邵以正这位奇妙的真人奉命补正,并于东正教第十年出版,共5305卷。后人以出版年份称他的书为正统道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五十岁的石天张国祥奉命编辑《续道藏》。《续道集》共收道教书籍1476种,5485卷,分编为512封,每封按千字著作顺序编号,编号为121589。《道藏》中的各种经典都是按照三穴四辅的分类方法排列的。自1996年以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主持了《中国道教文集》的编纂和修订工作,该书以明代道教文集为基础,保持了三窟四辅的基本框架。三孔四补的儒家经典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七类。每一类收集的儒家经典都是按照道教起源和时代顺序排列的。收集大量人力物力,历经数年终于在2004年出版。
【分类】
道教藏书中的各种古籍记载,按照三穴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
三个洞穴:洞穴的真实部分,洞穴的神秘部分和洞穴的神圣部分
四个辅助部分:神秘部分、太平部分、太清部分和正义部分
十二类:文字类、神符类、玉诀类、灵类。对道经的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最早是从科技史家开始的。英国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大部分资料来自藏书。也有很多研究者从音乐、艺术、化学、气功、文化等角度研究馆藏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