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的发育历期是怎样的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危害水稻,长叶成纵苞片,藏于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仅留下白色的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死亡;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分蘖减少,植株变矮,生育期推迟;孕穗期后,尤其是抽穗至齐穗期,旗叶受损,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向南一年发生1-11代。在南岭山脉以南,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常年越冬,而北纬30°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广大稻区的初级虫源已从南方转移。
成虫有趋光性,喜荫蔽生境,产卵嫩,在适宜的温度和高湿度下产卵量大,一般每雌40-70粒;单位面积产蛋多,合产2-5枚。温度22-28℃,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大多数新孵化的幼虫钻入心叶进行危害。进入2龄后在叶片上发芽,孕穗期后期可钻入耳芽取食。幼虫食5-6片叶,多至9-10片叶,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加,1-3龄叶食量仅占10%不到。大部分老熟幼虫离开老苞片,在稻丛基部的黄叶和无效幼叶上结茧化蛹。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适宜的温度和高湿度条件下,有利于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存活。因此,在雨天和露水淋湿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猖獗。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有哪些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1-2代,在承德地区不能越冬,虫从南方迁飞。6月初成虫迁徙,产卵孵化幼虫为害。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虫完成1-2代后,借助季风或高空气流迁回南方稻区为害或越冬。
在生蛾期或孵化期,如果多雨潮湿,有利于成虫的活动、交配、产卵和幼虫发育,所以较为严重;如果雨水不多,露水多,田间小气候、湿度大,也有利于该虫的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期和中期,如果因偏施氮肥而长势过嫩,叶片宽大、柔软、下垂,容易诱发蛾类产卵,有利于幼虫结茧。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稻纵卷叶螟的虫源主要来自南方,7月上旬和中旬首次迁飞,7月下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8月上旬和中旬再次搬家。稻叶在田里翻滚。8月中旬至9月初,稻叶卷叶严重,为害最重。通过选择抗虫品种,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前期贪青。8月下旬可以用40%_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用于喷雾控制。
稻纵卷叶螟卵的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又名刮虫、白叶三叶、苞虫。成虫喜欢群集在绿色、阴凉、潮湿的稻田或茂密的草丛中,夜间活动,有一定的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有较强的趋光性。喜欢在移栽密度高、植株浅绿色的田间产卵,多数散在植株上部1 ~ 3片叶片上,旗叶下叶的卵数最多,叶背面多于叶内,少数在叶鞘上产卵,多为一处一卵。幼虫先以心叶及其附近为食,二龄后开始吐丝,将叶片纵向卷成圆柱形苞片,吃里面的叶肉,苞片外表面只留下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纹;幼虫机警活泼,一触即跳,迅速后退,可翻叶为害,一生可结4-5苞。遇雨或干扰,苞叶翻转数增多,危害加重,故幼虫背光,故多在傍晚或夜间活动,老熟幼虫主要在距地面7-10 cm的叶鞘、枯叶或稻丛基部及老虫苞内化蛹。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秕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产量减少20%到30%,严重的时候超过50%。发生时,稻田一片白茫茫,甚至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