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单区分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首先,
看土壤颜色:酸性土壤多为黑色、棕色、棕黑色、红色或黄色。白色和黄白色土壤多为碱性土壤。
第二,
看湿土和干土的区别:一般酸度超标的土湿了就烂了,干了就结成大块,放进一点点嘴里就有苦味。碱性过强的土壤雨后表面有结皮,干了就松散。将松散的土壤放入水中搅拌,使其变浑浊。澄清后,取澄清液,煮沸干燥。底部有一点霜。
第三,
看浇水情况。土壤浇水后马上往下渗,水浑浊,多为酸性土壤;浇水时出现白色气泡,起泡,多为碱性土壤。浇水后土壤松软呈酸性;浇水后,土壤板结,干得很快,土壤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呈碱性。
第四,
从指示植物来看:白首乌、马尾松、杨梅、甜茶、紫金牛喜生长在酸性黄壤土中,确认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蜈蚣草和臭柏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它们喜欢在碱性石灰性土壤上生长;盐地碱蓬喜生长在强碱性土壤上,是公认的碱性土壤指示植物。
5.
看看土壤团聚体。酸性土壤有许多颗粒结构,所以抓一把土壤仔细观察。一般是米粒一样的酸性土壤。碱性土壤是很少或没有团粒结构的白沙。
碱性土壤是土壤pH值大于7的土壤。
当土壤溶液中OH-离子浓度超过H+离子浓度时,土壤的碱性反应就体现出来了。溶液中OH-离子的浓度显示了土壤碱性的强弱,或者说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小于7的土壤为酸性土壤,pH值大于7的土壤为碱性土壤。
我国土壤酸碱度不一,长江以北多为中性、微碱性。就城市而言,有50多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分布,如天津、德州、盘锦、连云港等。
碱性土壤形成的原因:
碱性土壤是在自然条件和土壤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钙是主要原因;过量施用石灰、碱性污水灌溉、海水浸泡也是一些碱性土壤形成的原因之一。
在早期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大气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使岩石和矿物风化释放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简单盐类不能完全迁移出土壤,而是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积累。
这些简单的钾、钠、钙、镁盐大多是它们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因为它们受生物释放的大量CO2的偏压控制),这些盐可以通过水解生成OH离子,使土壤向碱性方向演变。这是碱性土壤形成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区分土壤的酸碱性
1。看土的来源。在自然界,山川中的腐殖土属于酸性土壤;林区腐生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泥炭土和泥炭土都属于酸性土壤。
2.看土壤的颜色和团粒。微酸性土壤一般为黑色、棕色、棕黑色、黄红色;碱性土壤多为灰白色和黄白色。酸性土壤团聚体结构较多,而碱性土壤团聚体结构很少或没有,多为砂质。
3.看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种植豆类、甜菜、高粱、棉花、梨、葡萄等植物的地方,土壤一般呈中性或碱性;富含小麦和红薯的土壤大多呈碱性。
4.看水情。土壤板结,浇水后很快干燥,表面会有一层白色粉末,是碱性土壤;浇水时出现白色气泡或起泡的多为碱性土壤。浇水后土壤松软,甚至立刻渗出浑浊的水,多为酸性土壤。
什么是碱性土壤
碱性土壤是指pH值大于7的土壤;也就是说,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大于氢离子的浓度,实际上是指pH值在7.3以上的土壤。一般包括石灰土、盐渍土、碱土。
碱性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控制,区域差异非常显著。盐化和碱化经常同时发生。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强度一直在不断扩大,草原上的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这些地方多为沿海,属于湿地的范畴。海水的盐度也会影响土地中的含盐量,导致土地严重盐碱化,危害严重。
扩展信息:
损害
碱性土壤包括盐渍土、盐渍土、碱土和碱化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质、水文、水文地质和生物。
此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灌溉的发展和人类的不当利用,水文和水文地质恶化,导致成土过程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盐碱地含盐量高,旱涝并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理化性质差,缓冲性能差,保水保肥能力低,有害作物生长的阴阳离子多,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低。
由于盐碱土中积累了大量的盐分,特别是土壤中存在过量的交换性钠,容易造成土壤物理性质的恶化,如结构粘稠、通气性差、容重高、土壤温度上升慢、土壤中好氧微生物活性差、水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等,进一步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加剧。